張敏琪 劉丕利 李雪松
大慶市人民醫院,黑龍江 大慶 163000
臨床常見胃癌,可分為遠端胃癌以及近端胃癌,其中近端胃癌包括非賁門上部癌以及賁門癌,位置患者胃上部1/3[1],隨著臨床逐漸應用腹腔鏡輔助技術,手術種類越來越多,對比傳統手術,存在微創優勢。本組選擇54例患者,分析了腹腔鏡輔助近端胃癌根治與傳統開腹近端胃癌根治手術的臨床療效。
1.1資料 從2019年5月-2020年4月選擇54例近端胃癌患者,知情同意,分組辦法是抽簽,觀察組27例患者數據:男女分別是17例、10例,年齡分布是44歲至65歲,中位52.5歲,對照組27例患者數據:男女分別是16例、11例,年齡分布是45歲至66歲,中位52.0歲。經t檢驗或者χ2檢驗,二組患者資料相似,P>0.05。
1.2方法 觀察組采用腹腔鏡輔助近端胃癌根治手術:為患者實施氣管插管全身麻醉處理,將患者術前常規準備工作做好,平臥,在患者臍部以下將氣腹針刺入,充氣,確保患者氣腹壓力在15mmHg,在患者臍孔下緣穿刺,然后將直徑10mm套管留置,這一處為觀察孔,在患者臍上3cm至5cm部位至患者鎖骨中線肋緣下,將套管針分別置入,這些部位是手術操作通道,利用臍窩戳孔將腹腔鏡鏡身置入患者腹腔,進腹之后,給予患者實施常規探查處理,對患者腫瘤部位進行確定,對患者是否存在肝脾等臟器遠處轉移情況進行確定,對患者是否存在盆腔以及腹腔種植轉移進行確定,分析大網膜曲離方式,從患者結腸中部向患者脾部,切斷胃網膜左動靜脈位置是患者大網膜根部,左高右低位,將患者胃脾韌帶暴露并貼近患者脾門清掃,至患者賁門左側,然后沿著患者肝下,將患者小網膜打開,處理胃左動、靜脈及胃小彎方法同上,對患者胃部進行游離,將患者食道裸化,將患者前后迷走神經干切斷,在患者上腹正中,將一個5~7cm切口做出,在患者賁門上方3cm位置,將患者食道切斷,對切口注意保護,將患者胃拖出體外,將患者腫瘤切除,在患者胃前壁戳孔,給予患者實施胃食管吻合[2],將患者胃前壁孔關閉處理,將1根引流管放置。
對照組采用傳統開腹近端胃癌根治手術:給予患者實施氣管插管全麻,將患者常規術前準備工作做好,仰臥,為患者實施上腹部正中切口入腹探查,然后為患者開展探查、游離以及吻合,方法同觀察組。
1.3統計學辦法 根據SPSS25.0統計學軟件來完成χ2以及t檢驗,用(%)表示計數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計量資料,檢驗標準α=0.05。
與對照組進行對比,觀察組明顯改善了治療效果,P<0.05。

表1 二組治療效果對比
在臨床上,胃癌發病率較高,屬于惡性腫瘤,可對患者生命健康造成一定威脅,因此,對于本病患者來說,應早期發現以及治療[3],可將患者治療率明顯提高,可促使患者預后明顯改善,由于患者早期不存在明顯臨床癥狀,診斷時,多數患者病情處于晚期,治療難度較大,一般采用手術治療[4],臨床分析傳統開腹近端胃癌根治手術,效果不良,會極大損害患者機體,可導致患者負擔明顯增加,不能獲得理想預后,因此,臨床上提出了腹腔鏡輔助近端胃癌根治手術,臨床優勢明顯,術后疼痛較輕,患者創傷程度較小,可明顯縮短患者住院時間,基本不會影響患者機體免疫功能,臨床應用價值較高。
臨床實踐得出,開展腹腔鏡輔助近端胃癌根治手術,價值較高,在治療近端胃癌患者過程中,可利用超聲刀,解剖分離患者組織,為患者實施切割止血處理,將各項基本外科手術操作完成之后,在患者上腹部做一個輔助小切口,將患者胃體拖出,開展標本切除處理,然后為患者重建消化道,利用超聲刀,患者出血量減少,止血效果良好,熱損傷患者周圍組織程度較輕,可將患者血管完全裸化,可將患者手術操作過程簡化,可將患者手術時間明顯縮短,可避免使用血管夾,可徹底清掃患者淋巴結,實用價值較高。
本組實驗得出:觀察組明顯改善了治療效果。結果提示,應用腹腔鏡輔助近端胃癌根治手術,價值較高。
綜合以上得出,腹腔鏡輔助近端胃癌根治手術對比傳統開腹近端胃癌根治手術,效果更為確切,價值明顯更高,可明顯縮短患者住院時間,值得臨床推薦。后續探討中,增加樣本選取數量,可促使本組實驗臨床意義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