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慶廷
山東省萊西市皮膚病醫院,山東 萊西 266600
胃潰瘍是一種常見多發性胃部疾病,臨床特點表現為病程長、治療難度大以及病情易反復等。若未能得到有效治療,極易并發消化道出血、幽門梗阻等病癥,甚至出現胃穿孔現象[1]。近年來,隨著人們的生活節奏的加快以及飲食方式的轉變,導致胃潰瘍逐漸向年輕化群體發展。臨床認為,有效清除幽門螺桿菌對胃潰瘍患者癥狀改善、抑制病情進展及降低復發率具有顯著效果[2]。此實驗中選取罹患胃潰瘍病患,并對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的臨床效果進行探討,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抽取我院科室于2019年8月-2020年8月段內收診的罹患胃潰瘍病患,采用數字表抽取法對總72例予以隨機分組。36例對照組中,性別數量比為女17例/男19例,均位于22~72歲年齡段內,經觀測平均值(54.18±5.02)歲。36例觀察組中,性別數量比為女15例/男21例,均位于21~70歲年齡段內,經觀測平均值(54.21±5.13)歲。納入標準:①均滿足胃潰瘍患者的判別標準;②知悉同意研究并對協議書簽署;③經由醫院倫理協會核準通過。排除標準:①伴有癌性潰瘍、潰瘍穿孔出血或肝腎檢查確診有功能障礙者;②具有相關藥物過敏或禁忌史;組間基線資料具可比性(P>0.05)。
1.2方法 對照組予常規西醫治療,即口服奧美拉唑治療,用藥劑量及頻率:20mg/次,1次/d。觀察組予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A方構成:半夏15g,黃芩、海螵蛸(研末吞服)、黨參等藥物各取10g,干姜9g,黃連、炙甘草各取6g。針對脾胃虛寒型胃潰瘍患者則在基礎方上加用香附、高良姜各9g進行治療;針對肝胃郁滯型胃潰瘍患者則在基礎方上加用枳殼9g、柴胡9g進行治療;針對胃陰虧虛型則在基礎方上加用烏賊骨15g、白芨15g進行治療。將上述中藥以溫水煎至300ml,每日服用1劑,于早晚溫服。兩組均不間斷治療1個月。
1.3觀察指標 予兩組納入病例的總有效率及幽門螺桿菌根除率進行統計對比。療效評定標準:顯效:癥狀及體征相較治療前取得明顯改善,胃鏡檢查結果顯示胃黏膜損傷恢復正常,且潰瘍面積大部分消失,周圍炎癥消失。有效:癥狀及體征相較治療前取得一定緩解,胃鏡檢查結果顯示胃黏膜損傷大部分恢復,潰瘍面積縮小>50%,周圍組織炎癥較輕;無效:癥狀及體征無明顯改善,潰瘍面積改善≤50%,周圍組織炎癥明顯??傆行?顯效率+有效率。
2.1臨床總有效率對比 針對兩組病例治療后,觀察組總有效率經評定為94.44%相較對照組72.22%顯然更優(P<0.05)。見表1。
表1 臨床總有效率對比[n(%)]
2.2幽門螺桿菌根除率對比 針對兩組病例治療后,觀察組幽門螺桿菌根除率經評定為91.67%相較對照組69.44%顯然更優(P<0.05)。見表2。
表2 幽門螺桿菌根除率對比[n(%)]
傳統西醫治療胃潰瘍疾病以保護胃黏膜、制酸等治療方式為主。中醫治療在加快潰瘍面愈合、徹底清除幽門螺桿菌等方面具有一定優勢,用于胃潰瘍疾病治療具有顯著成效。中醫學認為胃潰瘍屬于“胃脘痛”范疇,主要因脾胃升降失調而導致胃脘痛的發生,機體被外邪入侵,加之日常飲食不規律,食生冷食物或飲食過多過少,導致脾胃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傷,脾胃虛弱,且肝氣郁結造成氣血失調、脾胃失和。因此,臨床治療胃潰瘍疾病是主要通過疏肝氣、辛開苦降以及胃健脾進行治療[3]。本研究半夏瀉心湯方藥中,半夏可起到祛濕疏肝的效果,黃連與黃芩可發揮燥濕以及清熱解毒的治療。黨參可起到補中益氣、調和脾胃的治療效果。干姜可發揮散寒溫中的治療效果;甘草對上述藥物具有良好的調和作用。諸藥配伍治療胃潰瘍可起到調和脾胃、辛開苦降、疏肝理氣、散郁扶正的治療效果。此外,干姜、黃芩的消菌抗炎作用較強,對胃黏膜修復功能具有積極促進作用;炙甘草和黨參可有效改善平滑肌痙攣癥狀。因此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胃潰瘍可促使整體療效得以顯著提升。結果顯示,同比對照組,觀察組的臨床總有效率及幽門螺桿菌根除率顯然更高(P<0.05)。綜上,針對罹患胃潰瘍患者予以采取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可促進臨床療效及幽門螺桿菌根除率均得以顯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