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廷念 黃波
遵義市第一人民醫院,貴州 遵義 563000
先天性心臟病是小兒較為常見的畸形疾病,主要由胎兒在孕期其心臟和大血管發育異常所致心臟畸形,此病是造成新生兒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針對先天性心臟病的治療主要以手術為主,但由于患兒年齡小,手術耐受性差,術后會影響患兒的呼吸功能,為了提高手術治療效果,減少術后并發癥發生,必須給予科學的護理干預。故下文將以收治的先天性心臟病患兒展開研究,旨在分析呼吸道護理的臨床作用及效果。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8年01月-2020年09月來我院行手術治療的先天性心臟病患兒為研究主體展開調查,從中選出70例以隨機雙盲法分成兩組,對照組35例,男20例,女15例,年齡2個月~13歲,平均(3.15±0.46)歲,體重6~21kg,平均(13.68±2.42)kg;觀察組35例,男19例,女16例,年齡3個月~13歲,平均(3.25±0.48)歲,體重7~21kg,平均(14.11±2.58)kg。2組資料對比差異不明顯,有可比性,P>0.05。
納入標準:經動態心動圖及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及胸部X線等檢查確診;符合心臟手術治療指征;患兒家屬均知情并同意參與本研究;已獲得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標準:麻醉、手術禁忌癥;肝、腎功能不全者;嚴重感染;死亡病例。
1.2方法 對照組行常規護理,協助完成各項檢查,密切監測患兒的心率、呼吸、脈搏及血氧飽和度等指標,按照相關規定固定導管、排痰、吸氧等治療,向患兒家屬說明手術相關事項等。觀察組行呼吸道護理,具體護理內容:(1)插管吸痰護理。術后應按照規定操作氣管插管,明確插管位置及深度,妥善固定導管,檢查固定情況,避免出現導管脫落、堵塞等不良情況,氣道疏通后正確完成吸痰,吸痰時護理人員應必須遵守無菌操作,吸痰期間給予純吸氧,調整好吸痰器負壓,吸痰動作要快、準,動作輕柔,避免增加氣道刺激,密切關注心率、呼吸及患兒的神情,出現異常癥狀應立即停止吸痰[1]。(2)氣道護理。吸痰結束后及時清理患兒的口腔及呼吸道,清理分泌物,連接呼吸機吸氧時應結合患兒的身體體征調整呼吸機參數,派專人監護人員看護,加強巡查力度,保證呼吸機暢通,另外氣體吸入的溫度控制在33℃左右,室內濕度55~70%,通過口腔、鼻腔和咽喉的水分蒸發來濕化氣道,減輕氣道不適感[2]。(3)呼吸訓練。氣管拔除后應注意觀察患兒的呼吸和胸廓,幫助患兒拍背、咳嗽,每間隔2h協助患兒翻身,左右側交替,翻身時輕輕叩擊胸背部,鼓勵患兒多練習深呼吸,改善其肺活量,對于無法自行咳嗽、排痰的患兒可用鼻導管吸痰或輕輕按壓胸骨刺激咳嗽,待患兒身體恢復后盡早肢體功能鍛煉,下床活動[3]。
1.3觀察指標 比較2組患兒的氧合狀況,如動脈氧分壓、吸入氧氣濃度和氧合指數,觀察記錄患兒肺不張、氣胸及呼吸道感染的發生率。

2.1氧合狀況對比 觀察組患兒的氧合狀況明顯優于對照組,對比差異P<0.05,見表1。

表1 氧合狀況對比
2.2并發癥對比 觀察組患兒的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統計結果P<0.05,見表2。

表2 并發癥對比(n,%)
先天性心臟病屬于先天性畸形常見的一種,其主要治療手段是手術,但由于患兒身體器官發育不全,手術創傷會加重其肺功能損害,甚至會產生較多并發癥,危及生命安全,因此對先天性心臟病患兒手術治療中加強護理干預很有必要。
護理干預的目的是減少不安全事件發生,全面照顧患兒術后的身體恢復,呼吸道護理有助于改善患兒的呼吸功能,還能減輕對肺部的損害,本研究的呼吸道護理主要通過插管吸痰護理、氣道護理和呼吸訓練等方面對患兒進行照顧服務,護理過程中密切關注其病情,謹慎處理相關操作,對氣道進行優化處理,促使患兒的氧合狀況得到改善。如結果,觀察組患兒的氧合狀況優于對照組,其并發癥發生率比對照組低,差異顯著。
綜合上述,給予先天性心臟病患兒實施呼吸道護理不僅能保證患兒術后的安全,提高手術效果,還有利于促進患兒健康恢復,值得臨床采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