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偉
曹縣縣立醫院,山東 曹縣 274400
肱骨外科頸骨折伴肱骨頭前脫位作為臨床中較為嚴重的一種損傷,其不僅會導致關節活動受限,而且會誘發其他更為嚴重的疾病[1]。在對此類患者予以治療時,保守復位手法具有較低的復位成功率,并且可能會加重臂叢神經損傷的風險,乃至造成腋血管損傷。結合本醫院實際情況,對手術治療在其中的應用效果展開了探究,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將本醫院肱骨外科收治的80例頸骨折伴肱骨頭前脫位患者分為A、B兩組,各40例,A組,男、女25例、15例,平均年齡(39.94±1.27)歲;B組,男、女23例、17例,平均年齡(40.22±1.36)歲。利用統計學軟件展開數據分析,經一般資料的統計分析,結果顯示無統計學差異(P>0.05),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對于B組所選對象采用保守治療方式,即手法復位與夾板外固定聯合法。而對A組對象則采用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即取仰臥位,并將肩胛骨內側緣墊高,在全麻發揮作用后,于肩關節前內側“L”形皮膚上作切口,沿三角肌胸大肌間隙,充分暴露肱骨頭,推擠以實現復位,隨后復位頸部。在固定時,采用鋼針進行內固定。術畢,逐層縫合。
1.3觀察指標 以關節功能恢復情況為依據,統計優良率,其中①優:關節外形正常并且活動時無明顯疼痛;②良:關節外形正常且活動時疼痛明顯減輕;③中:關節外形正常但伴有較為明顯的疼痛感;④差:關節外形及疼痛程度均未達到上述標準。優良率=(①+②)/(①+②+③+④)*100%。在疼痛評分的過程中,采用視覺模擬疼痛評分(VAS)量表展開評價,其評分范圍為10分,越低表示疼痛感越輕。除此之外,還對住院時間情況展開了統計。
2.1優良率情況分析 A組優良中差的例數分別為21例、17例、2例、0例,優良率為95.00%(38/40);B組對應的數據為18例、12例、6例、4例,80.39%(30/40),A組高于B組(χ2=6.272,P<0.05)。
2.2疼痛評分及住院時間情況 表1顯示,A組治療后的VAS評分較B組低,且住院時間相比于B組更短(P<0.05)。
表1 比較A、B組在VAS評分及住院時間方面的差異
肱骨外科頸是松、密質骨交界處,屬于機體易發生骨折的常見部位。一旦該部分發生骨折,極易合并神經血管損傷。而其伴肱骨頭前脫位則屬于一種嚴重性骨折損傷,由其導致的肱骨頭壞死率可達38%。該損傷不僅會對關節活動產生影響,而且會對生活質量產生影響。在治療此類患者時,其依然是臨床亟待解決的一大難題。在保守治療方式下,其在復位效果方面還尚不理想,并且在治療時間方面也較長,并且極易發生移位。因此,對于此類患者的治療方式亟待改進。近年來,伴隨我國醫療水平的逐步提升,手術治療也日臻成熟。通過探究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在此類患者中的應用效果,表明其優良率可達95.00%,同時還能夠有效緩解疼痛程度,并將住院時間予以縮短。也就是說,與保守治療方式進行比較,采用手術治療方式,其效果更佳。而手術治療的過程中,其之所以能夠取得較好的效果,主要原因在于該手術能夠減少機體軟組織剝離程度,并降低肱骨頭壞死率,同時還提供縫合的附著點,從而可有效穩定肩關節促進恢復[2-3]。然而,為有效預防術后并發癥的發生,在手術中,需對以下幾方面予以注意:第一,應注意手術中盡量避免對與肱骨頭相連組織的損傷,并且應注意不可游離肱骨頭。第二,應注意固定牢靠和復位準確;第三,應注意鋼板放置的位置。位置一旦放置過高,可導致肩峰下撞擊綜合征。綜上所述,手術治療此類患者時,可取得較好的效果,具有應用和大力推廣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