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育華
豐臺五小教育集團堅持集團黨委對思政課建設的全面領導,各校區黨支部全面負責校區思政課建設,把加強和改進思政課建設,旗幟鮮明地擺在集團工作的突出位置。逐步形成了一線一核心、二體、五全、六融的工作思路。一線一核心:以思政為主線,以道德與法治學科為核心學科;二體:學科教研共同體、德育實踐共同體;五全:全員、全過程、全方位、全學科、全專題;六融:以道德與法治學科為核心,與多學科融合、與班級建設融合、與校區德育活動融合、與校區黨建融合、與優秀傳統文化融合、與社會大課堂融合。
1.建立德育干部與思政教師同向同行的德育實踐核心共同體
學校以“問題為本,立足隊伍主體,邊培養邊優化”為原則,大力發揮黨員骨干引領帶動作用。堅定集團黨委對思政學科的全面領導,建立思政教師共同體。在集團橫向建立思政隊伍共同體的基礎上,縱向調整校區黨支部對思政學科的全面領導,由校區的德育干部對接,形成校區德育主管與思政教師共研共育。在一年多的實踐中,教師的的全局意識不斷提升,立足道德與法治學科,又跳出學科,主動組織、參與學校各項德育活動的水平越來越高。一體化的育人模式,將德育活動與學科教育融合得更為緊密,同時,調動了思政教師育人的主體意識,增強了活動的設計水平。集團今后要通過各種選拔、培訓、考核,讓思政隊伍更穩定、更專業;讓思政隊伍的黨員教師占比不斷提升,最終達到100%。
2.形成思政視角下的主流業研模式,讓思政教師有信心,讓思政課有溫度
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集團就要在隊伍培養上關注頂層設計,讓思政的視角成為學科業研的主流,幫助老師形成思政意識、陣地意識。
黨委領學領做在前。以立項重點黨建課題“新時代課程思政視角下的校本課程教學實踐研究”為依托,參與思政學科聽課、業研,并邀請思政老師參與黨史學習教育中。這有利地推動了黨對學校思政工作的領導,豐富了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提升了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提供豐富學習材料,扎實自身素養。思政教師逐漸把從“學習強國”中了解時政當作常態。在思政群里,大家主動推送時政要聞、實事熱點評論等。此外,集團黨委還為思政教研組配備時政期刊、憲法讀本,配備《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等讀物。
思政課在育人陣地中主動發力。思政課要主動將教材與年級、班級育人活動建立聯系。例如,我們將“愛護地球,共同責任”單元中的“地球——我們的家園”主題,與班級教育整合起來,設計“變廢為寶”班級創意活動,開展班級植樹、種草等活動;與德育活動整合起來,結合植樹節、世界環境日等節日,以國旗下的講話形式宣傳環保相關知識,并學習相關法律法規,如《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等。
3.以道德與法治為思政核心學科,多學科融合開展項目學習,彰顯立德樹人的協同效應
學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是簡單的一條線的工作,而應該是全方位的創造性工作。要從學校層面積極解決好各類課程和思政課相互配合的問題,彰顯融入式、嵌入式、滲入式的立德樹人協同效應。
思政學科組利用項目化學習,幫助學生從直觀、易懂的層面參與研究,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思考問題,發揮學生主體性,提高參與度,在不斷啟發中讓學生探索出結論。結合教材內容,開展實踐活動,育德育心重踐行。以道德與法治為核心學科的項目學習中,各學科同向同行,圍繞育人目標,形成學科育人共同體的新格局,如多學科參與的“從‘疫路看大國情懷”“從方艙醫院看中國速度”等項目化學習活動。
4.發揮校區德育特色,用好紅色資源,凸顯思政育人的功能
開展中小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集團開展“黨史微講堂”系列微課,思政教師和黨員教師通過充分挖掘紅色歷史故事,提升學生對紅色精神的認識,建立與革命精神的鏈接,傳承與發揚紅色精神。“一班一族”研究多民族文化,在引導學生參與民族小專題的研究中,領略和體會少數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一件中國產品的誕生記”升旗課程展示,使學生增強了民族自豪感,提高了文化自信,提升了師生的家國情懷。
未來,學校將繼續確保道德與法治學科作為思政學科核心課程的地位,從本學科育人定位出發,大力推進學科教學方式的創新;并堅定老師們的信心,在學生成長的路上做好引路人,讓學生更加喜愛思政課,為學生成長打上中國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