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秋霖 欒良才



關鍵詞:姚最;《續畫品》;陳洪綬;變形人物畫;創新
一、姚最《續畫品》中的主要藝術思想
評家,其所著《續畫品》(又名《續畫品錄》)一書,是對南朝謝赫的《古畫品錄》的補充與發展,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主要畫學論著之一,是中國繪畫美學史上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重要著作。他以南齊謝赫的《古畫品錄》為出發點,在謝赫品評繪畫“六法”的基礎上,發展出以“氣韻生動”為首要審美標準的批評品評原則,提出了自己的見解,進一步發展和創新了“六法”的理論,并在《續畫品》中提出“雖質沿古意,而文變今情”的藝術創作觀點。姚最認為藝術的發展應是繼承與革新的結合,“質”為藝術創作的內容,“文”則指藝術創作的形式,藝術創作的內容可以沿用傳統古意,而藝術創作的形式則應該隨著時代與環境的變化而變化,應具有與時俱進的創新性,應根據歷史背景、畫家個人經歷等不同因素而加以變化,革故鼎新,創作出能與時代審美水平相適應的藝術作品。
謝姚之間的時代審美差異造成了審美標準的不同,從而推動了姚最《續畫品》及其相關繪畫理論、品評標準的問世,在之后的時代審美發展的過程中,“雖質沿古意,而文變今情”成為繪畫品評的重要方向。陳洪綬是晚明時期代表畫家,他的繪畫創作,尤以人物畫為代表,體現了藝術創作中形式創新的特點。
二、陳洪綬人物畫革新的時代背景
陳洪綬,字章侯,號老蓮,別號小凈名,晚號老遲、悔遲,浙江紹興人。明代著名書畫家、詩人,其山水、花鳥、人物畫皆佳。
明朝廷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在政治、思想、文化上實行專制統治,并采取八股取士的科舉制度,極大程度地束縛了人民思想發展。明中后期時,君主貪圖享樂,宦官佞臣當道,王朝腐敗,新興市民階層逐漸壯大,市井文化得以發展。在物質需求得到滿足后,人們的精神生活呈現空缺狀態,文人們開始擺脫傳統思想帶來的束縛,追求個人意志的自由解放,人文主義思潮應運而生。
在晚明皇權式微的社會環境下,以陸九淵、王守仁為代表的主觀唯心主義—“陸王心學”得以傳播,認為“位天地,育萬物,未有出于吾心之外者”,“吾心即宇宙” 。“ 心”不僅是萬事萬物的最高主宰,也是最普遍的倫理道德原則,肯定了人的主體作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明末思想解放的進程。爾后,以王艮、顏鈞、李贄等為代表的泰州學派開始關注下層群眾的思想狀態,認為“百姓日用即道”“人皆可為圣人”,以“陽明心學”為基,反對束縛人性的思想壓迫,引領了明末的思想解放潮流,為晚明藝術革新奠定了思想基礎。
三、陳洪綬對人物畫的創新性變形及其繪畫語言表達
明末畫家陳洪綬是我國古代人物畫變形式畫法的先行者,他根據晚明時代背景、社會環境、審美特征、個人感情等因素,對筆下人物的造型加以“奇駭”式的變形,表達個人情感和意趣,跨時空應和了姚最《續畫品》中“雖質沿古意,而文變今情”這一繪畫品評標準。
陳洪綬少時天資卓絕,且祖上為官宦世家,可謂富貴順遂。9歲時,其父突然離世,至此家道中落,爾后至親相繼離世,對陳洪綬打擊極大,使他的內心陷入極度悲痛之中。后又逢甲申之變,家國傾覆,政權更替,徹底使陳洪綬放棄了入仕的想法,也使他往后一生都沉浸在對士大夫階層仰慕崇拜,卻無從躋身的憤恨之中,徘徊于現實與理想的差距之間。他一生波折,終身未仕,晚年歸隱,以賣畫為生。復雜的人生經歷對陳洪綬的藝術創作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張庚曾在其作品《國朝畫征錄》中評價陳洪綬為“蓋明三百年無此筆墨”的藝術家。
陳洪綬的藝術創作涉及多個領域,在國畫、版畫、書法方面均有所成,其中對后世影響最大的就是他極具特色的人物畫。他所塑造的人物造型多有奇駭、怪誕之感,構圖具有扁平化特點與裝飾美感,是中國古代人物畫在發展歷程中的創新性藝術探索。其人物畫創作的創新性藝術表現具體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構圖的平面化—以陳洪綬早期作品《屈子行吟圖》為例
陳洪綬的早期人物畫代表作品《屈子行吟圖》,是其為《楚辭述注》所作的著名版畫組圖《九歌圖》中的其中一幅。
此幅插圖描繪了《楚辭》中,屈原被楚襄王放逐后,失意落寞,孤寂絕望,邊行邊吟,抒發衷腸的畫面。主人公屈原的人物形象在該幅畫面中的占比很小,與背景的大片留白形成強烈對比,突出了人物的心理狀態及動勢走向,烘托一種空曠寂靜的氛圍,更好地表現了插圖的故事情節。陳洪綬運用了較為寫實的創作手法處理了屈原滿面愁苦、抑郁難疏的人物形象,線條清圓細勁,勁實流暢,具有一定的金石感。在背景的處理上更是獨具匠心,忽略遠景,大片留白,表達了屈原滿腔熱血求報國,卻終遭冷落的愁苦心境。通過幾組樹石的擺放來協調人物和背景之間的構成關系,以不同樹石的虛實變化來提示畫面遠近,又運用疏密對比的方法將屬于背景的樹石與人物區分開來,使畫面虛中有實、實中有虛,呈現出一種寓情于形的、平面化的藝術特征,富有創新性,具有一定的裝飾意味。
歷史上有很多畫家創作過關于“屈子行吟”的藝術作品,多將屈原處理成高大悲愴的偉岸形象,但像陳洪綬這樣弱化人物氣場,著重氛圍烘托和畫面結構處理的作品實屬鳳毛麟角。他以歷史史實為創作依據,抒發對亂世民怨的憂郁情懷,表達了自己一腔愛國憂民的摯誠心意。這也正是陳洪綬根據所處的時代環境以及史實情節本身,加以個人理解,將傳統典故進行主觀處理后的創新藝術表現形式。
(二)人物的“奇駭”式變形—以陳洪綬中期作品《無法可說圖》為例
在人物畫創作題材的選擇上,陳洪綬的選材內容非常廣泛,既有歷史人物、個人肖像,也有傳奇小說插圖、神話故事人物等。但無論是什么樣人物題材,陳洪綬都會對其進行一定的個人主觀變形,使他筆下的人物,造型“奇駭”,具有鮮明特征。
此幅《無法可說圖》是陳洪綬人物畫的中期代表作品,畫面描繪了佛教傳說中的羅漢,拄杖坐于大石上,對面跪拜一人,表現出正在聽老佛講法的狀態,雙手合十,面目怪異,衣飾長擺,異國風情撲面。該幅作品中的兩個人物,頭大而身窄,面部溝深壑陷,造型大膽怪異,人物拙樸“奇駭”,獨具陳洪綬的個人創作特色。整體上,線條遒勁,形象夸張奇特,兩位人物線條運用不同,一為粗壯、流暢而方折,一為細柔、圓勁而凝練。裝飾趣味較濃,顏色淡雅,更顯示出線條的精到,畫面整體透出剛勁蒼遒的氣質。
雖然各個時期陳洪綬人物畫中的造型各有不同,但一般都具有頭大身短、面目奇駭、鼻頭高大、臉長豐滿,具有在夸張變形中蘊藏笨拙、在笨拙中彰顯高雅古樸的特點,以“古拙美”和“裝飾美”為主要特征,具有極強的藝術獨創精神。
(三)線條裝飾性的增強—以陳洪綬晚期作品《雅集圖卷》為例
《雅集圖卷》是陳洪綬人物畫的晚期代表性作品,描繪的是當時的社會文藝名流聚首雅集(此集會在歷史上是否真實存在仍具有爭議)的情景,他們大多為陳洪綬所熟知,因此全圖用較為寫實之法創作,以米仲詔為中心,展現了特定環境中各個人物的典型特征??梢钥闯?,人物形象都經過精心描繪,在形似的基礎上,力求突出名士們的個人特點和氣質風度,表達他們的思想情感狀態和形容動勢。這一形式,與陳洪綬筆下常見的軀干偉岸的形象殊有不同,人物形象的主觀變形與現實情況達到了一個新的平衡點,是陳洪綬人物畫藝術創作中的又一突破。
畫中人物用白描勾勒,線條清圓細勁,流暢熨帖。陳洪綬吸取了趙孟以書入畫的創作方法,熔鑄變化,創造出自己獨特的運筆方法,從而使他的線條即使是淡毫輕墨,也具有濃重的金石意味。在對景物的創作上也別具心裁,林木蒼郁,湖石奇秀,用筆上遠師王蒙,近法藍瑛,行筆略顯曲折,蒼勁樸實,古雅淡遠。此圖中運用的線描種類繁多,人與物之間根據線條的不同得以區分開來,輔以景與人的疏密對比,形成情景交融、莊重淡泊的畫面效果,是一幅集敘事性、裝飾性、創新性于一體的傳世名作。
線條是中國畫畫面結構的重要元素,在畫面構成中占據重要的地位。陳洪綬師法多位前人先輩的用線技巧,并加以主觀創新,對線的變化及平行統一進行了探索,注重畫面中線條的疏密對比與節奏起伏,具有極強的創新性與裝飾性藝術特征。
四、結論
陳洪綬的一生坎坷,家庭巨變和朝代更迭對其思想意識與藝術風格造成了極大影響,他將自己對人生的深刻認識轉換為藝術語言,融情于畫,大膽創新,是中國古代變形人物畫的杰出代表。其作品極具魅力,大巧若拙,古樸雅致,以傳統意象為本,結合時代特征,創新藝術語言,形成了其人物畫“奇駭”式藝術風格,切合姚最《續畫品》中所述的“雖質沿古意,而文變今情”的藝術主張,是晚明人物畫革新的先行者,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后世的裝飾性繪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