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高珍
【摘要】教師在引導學生思考、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時候,經常出現學生思維模糊、想當然的情況,學生打草稿的隨意性,會逐漸養成學生懶散、缺乏邏輯、不求甚解等等很多不良習慣和思維惰性,長此以往,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提高會受影響。因此,對待數學草稿本,不能“草”,要引導學生合理、有效地充分利用草稿本,并養成科學使用草稿本的習慣。
【關鍵詞】草稿本 ?重要性 ?使用 ?合理 ?科學
【中圖分類號】G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05-0108-02
在這個大數據時代,信息技術如此發達,我們的教學已經離不開多媒體。但是,在數學教學中,還離不開一樣和信息技術沒有關系的東西,那就是——草稿本。數學家華羅庚先生講過這樣的話:“學習數學的道具最簡單:一支筆,一張紙?!闭f的就是探究數學問題經常要在草稿紙上畫圖、演算、推理等等。草稿紙上留下的數字、符號、線條承載了數學思考的過程,留下了數學推理的邏輯,演繹出了數學研究的篇章。然而,在實際教學中,常見很多學生的做法,就是隨手拿起一張紙,找到空隙就很隨意地打草稿,接著隨處丟棄,談不上有專門的草稿本。草稿本名副其實的“草”。學生如此“草”地打草稿,結果就是學生的思維很容易模糊、混亂、無序,發現有錯了也找不到頭緒,也就很難找到錯誤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學生對待草稿的隨意性,會使學生逐漸養成懶散、缺乏邏輯、不求甚解等等很多不良習慣和思維惰性,長此以往,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提高會受影響。因此,對待數學草稿本,教師應該引導學生認識不能“草”,引導學生合理、有效地充分利用草稿本。讓數學草稿本成為學生思維可持續發展的助推器,成為學生良好探究習慣的主陣地。
一、草稿本不“草”——不想當然,避免思維模糊
教學中最讓老師頭疼的情況就是學生沒有自主探究,不深入思考,想當然地得出答案,因為沒有能力僅憑借思考和心算得出正確結論,又不利用草稿本,所以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確也不能確定,這種結果就是思維模糊造成的一種學習狀態。怎樣改變這種學習狀態呢?草稿本就可以,培養學生隨身攜帶專用的草稿本,養成利用草稿本縷清思路的習慣,是非常有效的方式。
1.草稿本不能“草”,要專用
如果學生打草稿只是胡亂找張紙片,用完隨手丟棄,沒有專用的草稿本,那么學生在打草稿時,思路容易像散亂的紙片一樣難以拼接。為什么會這樣呢?比如同樣一道比較繁瑣的計算題,有的學生一邊心算,一邊在一張報紙的邊邊角角打草稿。為了計算正確率高,一般都要驗算或者重新再算,結果由于草稿很亂,驗算時尋找之前的計算步驟都要讓人眼花繚亂,如果要尋找算錯的步驟,更是難以找到頭緒。相反,如果之前用的是專用的草稿本,井然有序地進行計算,計算步驟一目了然,錯誤也顯而易見,不僅提高了計算的正確率,也提高了學習效率。
2.草稿本不能“草”,要愛用
只有學生切身體驗到使用專用草稿本的好處了,才會愛用它。教師在教學中要經常創設小情境,讓學生體會到使用草稿本,會讓數學學習變得不是想當然,會讓數學思考變得有理有據。此時,有的老師會說,專用草稿本低年級用不著,認為低年級數學不用草稿本,學生照樣思路清晰。其實不然,我們課題組一位一年級老師將算式48+17寫在黑板上,然后問學生會算嗎,學生思考一會兒后,老師說:“你想到了用什么方法算呢?試一試吧!”有的學生心算;有的學生扳手指來算;有的學生拿出練習本,將自己的計算過程仔細地、清楚地寫出來。匯報答案時,老師讓做錯的同學說自己錯的原因,有的學生說自己算太快了;有的學生說自己是口算,所以忘了進位;有的學生發現了一個現象,就是有打草稿算的同學正確率更高。這時孩子們意識到口算比筆算更容易出錯,特別是計算數字越大,口算越容易錯。同伴的對比果然有說服力,孩子們最后總結出了經驗:要準備一本草稿本來計算沒有把握口算對的題目。孩子們這次會總結出什么樣的計算題要用上草稿本,在其他的教學情境中也會悟到草稿本的更多用處。學生從小在這樣不斷感悟到利用草稿本的好處的過程中,就養成了愛用草稿本,不想當然,思路清晰地解決問題的良好習慣。
二、草稿本不“草”——不拘一格,提高數學素養
草稿本是學生學習數學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是學生學數學的有力助手。但是草稿本又經常被誤認為只是碰到一些復雜的計算題時才用得到,殊不知,將復雜的演算過程清楚、仔細地寫在草稿本上,最終得出計算結果,只是草稿本功能的一部分,草稿本不僅可以用來計算,還可以通過用草稿紙進行折一折、畫一畫、撕一撕等進行形象直觀的操作,數學信息由抽象變直觀了,也方便學生尋找解題方法,質疑解難、總結反思。這就要求草稿本的使用方法要不拘一格,科學實用,能幫助學生提高數學素養。
科學使用草稿本的能力和習慣并非一朝一夕所能養成,教師要結合具體教學情境,在引導學生數學思考的過程中,指導學生科學使用草稿本。我們課題組成員在教學中,是用一種簡單易行的草稿本使用方法,那就是把草稿本按照正反面和翻頁順序分為三部分使用:一本專用草稿本從前面翻頁時,分為正反面使用;撕下來使用時,從后面翻頁。正面使用時主要以文字、圖形為主(簡稱“思維草稿”),反面使用時以計算為主(簡稱“計算草稿”),從后面撕下來使用時主要用來折、剪、拼等(簡稱“操作草稿”)。
1.“思維草稿”——培養學習自主性
學生的“思維草稿”可以是通過畫圖理解題意。草稿本上的線段圖及其他各種圖形,因為是學生自己根據題目信息畫出來的,在畫圖、觀察、思考的過程中,學生完全處在一個自主思維的狀態。當學生的思維過程在草稿本上呈現清晰時,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學生的“思維草稿”還可以是思維導圖,可以是數學思考中存在的疑惑、反思與創新,可以是某個學習階段的小結……它是一份特殊的數學日記,是學生數學思考的履歷表。
2.“計算草稿”——增強計算嚴謹性
在咱們的數學教學領域,哪怕是選擇、填空、判斷,所見題型幾乎都離不開計算,不能口算時更離不開草稿本。所謂“計算草稿”的作用,提高計算的準確率是目的,但養成學生仔細認真、科學嚴謹的計算習慣才是根本。學生草稿本的背面專門用來做計算草稿,學生就有了提高計算能力的專用練兵場,在學生的意識中,計算就被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不再是隨意性的,而是井然有序的。學生可以從草稿本上糾錯,可以在草稿本上盡情推算、驗證算例、比較方法等等。這點,通過我們“重視數學思維操練場——草稿本”課題實驗班與其他班的差異比對,就能說明問題。實驗班的學生普遍能清晰地講述算理,并養成了出示計算步驟解析算理的習慣,非實驗班只有表達能力強的孩子會進行解說;實驗班學生普遍有及時糾錯的習慣,非實驗班孩子由于草稿雜亂無序,普遍存在糾錯很被動和缺乏耐心等問題。
3.“操作草稿”——彌補學具局限性
心理學家研究表明,兒童的認知規律是“感知—表象—概念”。操作學具就符合這一規律,但是學具的特點是要事先有準備,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草稿本就派上用場了。例如學生剛學過10加幾,要算9+3,這對于學生來說是個新內容,一般老師會讓學生擺兩種顏色的小圓片,想到“湊十法”,突破教學難點。那么如果沒有學具呢?此時我們可以用上“萬能的草稿本”啦!我們實驗班教師這樣問:孩子們,你打算用什么辦法計算9+3呢?有學生想扳手指算或者找東西代替學具,也有的在草稿本上畫圖,有的學生按照約定,從草稿本的最后一頁開始,撕下草稿紙來制作學具開始擺。一位小姑娘則撕了好多張草稿紙,一張用來代表1,看著她手上被撕得薄薄的草稿本,大家嬉笑之后都來出謀劃策了,有人建議:只要撕下一頁,再把它撕成小片代表1。一位小男生說:“我為了盡量少撕下一張紙,于是我在草稿本上畫會走路的小點點,但是小點點走路要靠想象哦。”原來他一行畫了9個點,另一行畫了3個點,在心里想象其中一個點跑到9個點那邊去了,然后他把跑走的點圈起來。孩子們在自主討論和操作中,條理清晰地表述和演示,不但明白了草稿本的作用,還懂得思考草稿本如何用得恰到好處。“操作草稿”有效彌補了學具的局限性,給了學生自主探究的多元化空間。
三、草稿本不“草”——不能雷同,用得恰到好處
合理正確地使用草稿本,也是良好學習品質的體現。學生的差異特征要求教師引導學生使用草稿本時,要用得是時候,用得恰到好處,千萬不能千篇一律、不可濫用。只有這樣,才能讓草稿本真正成為“數學思維的操練場”,切實提高學習效率,培養數學思考能力。
1.“草”無定法,適合就好
有用則用,貴在實用。有時候學生喜歡心算而不打草稿并非是懶惰,而是優化思想的一種表現。打草稿只是一種輔助手段,并非必用法寶。例如教學簡便計算時,有的學生只需要憑借對算式的觀察分析,再選用適當方法進行口算或心算,就可以準確地算出結果,就沒有必要要求學生時時處處都要使用草稿本,可以口算的題目,就沒有必要在草稿紙上算。
2.“草”不均衡,區別對待
不同程度的學生,理解能力、審題能力、計算能力等等都有差別,要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使用草稿本。比如同樣一道題,有的學生不畫線段圖就能審清題意,就不必在草稿本上畫線段圖,一知半解的學生就要畫,此時學生的草稿本就要呈現不同的內容,前者可以在草稿本上驗證或總結規律等,后者就要在草稿本上畫圖審題和解析;再比如有的學生審題能力更弱,計算能力強,就要在草稿本上多做“思維草稿”;而有的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強,可是計算粗心大意容易錯,那就要多寫“計算草稿”……教師要區別對待,根據不同學生需求的多元化,引導學生草稿內容的靈活差異化。
四、草稿本不“草”——不厭其煩,用得不亦樂乎
學生養成了科學使用草稿本的習慣后,就知道科學打草稿只是看似麻煩,其實不但提高了學習效率,還有許多樂趣。“打草稿”的樂趣就在于,在審題過程中理清線索——到題意趨向明朗——到最后拍案而起?!按虿莞濉钡目鞓愤€在于它記錄了學生自主探究的經驗和教訓;草稿本里有學生自身數學素養一步步提高的腳印……教學中,科學使用草稿本讓學生品嘗到了許多快樂,也讓老師品嘗到了許多甜頭,因為草稿本像一個循循善誘、不厭其煩的導師,陪伴和引領學生養成了積極主動、沒有思維惰性的自主探究的習慣。有草稿本的課堂,學生自主探究得不亦樂乎。
1.激活教研
在平時的教研活動中,老師可以暢所欲言談談自己如何指導學生用好草稿本;也可以探討如何根據學生的草稿本的差異,因材施教;還可以談談每位老師各自所在的班級學生使用草稿本的效果、差異及存在問題等等。草稿本的使用可以說是一門藝術,值得老師去細細品味、欣賞。
2.開展活動
草稿本是學生的數學日記,是學生思維訓練的練兵場,那么就要讓它有血有肉,會說話,讓它成為學生的好伙伴。因此,可以開展有關草稿本的使用的主題活動,進行交流,比如“我愛我的草稿本”“草稿本,我有話對你說”等主題班會,讓學生暢所欲言,交流自己的看法與觀點。暢談自己使用草稿本的經驗、經歷、感受等,如自己利用草稿本解決了哪些數學問題,嘗到了什么甜頭,或者是某次在科學使用草稿本時,“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習慣的養成并非一蹴而就的,需要長期堅持。老師的監督評定與檢查認可,會讓學生重視。老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可以收集學生的優秀草稿本、某個學生某次的優秀草稿,經常開展“優秀草稿本”的展覽,以各種方式做好模范宣傳的工作,并實行適當的獎勵,提高學生科學使用草稿本的興趣。
看似小小的一本數學草稿本,殊不知包含著大乾坤。優秀的草稿本,好比是學生的一筆豐富的財產,它滿載著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痕跡。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不能讓草稿本變“草”,而是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使用草稿本的態度,確立正確的自主探究目標,養成良好的使用草稿本的習慣,運用科學的方法使用草稿本,讓學生的草稿本不再“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