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爾蘭·再提坎
摘要: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主要是讓學生學會從多個角度進行探究和分析,通過觀察不同問題以及社會現象的方式,當學生碰到道德沖突過程中,學會進行思考和探究,從而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創建正確的價值觀念,從而形成正確的思辨能力。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 學生思辨能力
前言: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主要是為了發展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當中,培養學生的思維分辨能力,是從生活當中尋找道德問題,并做出正確的判斷,幫助學生進一步提高認知,理解自己社會之間的關系,從而讓學生參與并適應社會成為良好的個性品質,培養具有良好社會品格的公民做好鋪墊。
一、挖掘教材深度,培養思維能力
由于學生的生活經驗有限,從而導致他們在生活以及學習過程當中遇到問題時,會采取慣性的思維進行解決,但是大部分的學生依舊采取傳統化的思維進行問題解決,無法對問題的本質進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也很難理解問題的根源,因此,問題解決會存在反復性的可能[1] 。
比如,在教學“讀懂爸爸媽媽的心”這一內容的教學時,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的內容提取教學重難點,并且引導學生對家長的某些行為進行理解,從而教育學生學會在生活當中關心自己的父母和長輩。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的開展過程當中,可以向學生提問,讓學生思考自己的生活當中和父母相處時,父母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學生在進行回憶以后,從而回答教師所提出的問題。教師在認真聽取所有回答學生的講述內容之后,并根據學生的內容進行深層次的思考。關于家長的情緒問題是如何引起的?那么,在這個過程當中,讓學生學會反思,學生在這個過程當中會對比家長的情緒,從而讓學生學會理解來自父母的關愛。在進行課堂總結的過程當中,教師應該給學生布置思考任務,讓學生在課后如何學會跟父母相處?教師也可以鼓勵學生提出具體的實施方案,并根據所掌握的知識,運用到生活實際當中,加深學生的意識[2] 。
二、設置體驗情境,增強思維包容
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對外界充滿強烈的好奇心,特別是對周邊的新鮮事物有著濃厚的興趣特點,并且思維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因此,在進行教學活動的開展過程當中,教師除了引導學生進行知識點的背誦和記憶之外,還應該強調學生進行深入的思考,推動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意識,使得學生將掌握的知識內化成思維體系的方式。教師需要以教學內容為基礎完成教學工作的設計。比如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活動過程當中,可以參照實際收獲當中出現的情況完成生活情境的創設活動,又或者可以引導學生參與到社會熱點話題的討論之中,從而讓學生理解并且吸收教材當中的知識點。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參與到思辨賽,從而提高學生參與課堂的興趣,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推動學生全面發展[3] 。
比如,在教學“我們與誠信在以一起”對于這些教學內容的教學時,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創設小組思辨賽的活動,以教學內容為依據,完成辯論的制作。就以“在生活當中,為何要以誠待人?”為辯題,讓學生以此為基礎開展辯論活動,并結合主題進行論述。在進行辯論活動過程當中,需要教師積極的引導學生解解客觀事實的方式來完成論述,引導學生重視主題和生活的聯系。這種教學模式能夠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同時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在進行辯論賽的活動過程中的學生能根據所掌握的知識點去分析生活中的現象問題,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同時能夠提高學生學以致用的思想,提高學生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質。在此之外,教師引導學生完成課題的講述之后,讓學生自行擬定其他的話題,引導學生開展辯論,在進行辯論賽活動之前,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進行自愿分組的方式,從論題的價值觀和現象著手,收集論證,展開辯論活動,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
三、組織開放對話,進行思維碰撞
在道德和法制課程教學過程中,能夠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主要從學生的對話角度出發,由于在對話過程當中,可以讓學生發散思維,而不拘于自己的思維模式,這樣的對話形式是屬于一種開放性的活動,也是一種結構化的教育意義的談話內容。在進行談話過程當中,首先要明確一個話題,其核心的內容是切合教學目標的,這樣的對話形式,最終的程序有觀點可以反映出多個視角,但是其本身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比如在進行:“做誠實守信的人”這一課程的教學時,首先可以引導學生對誠信的概念進行理解,再將學生的思維引入到深處,教師突破原有的教學思想,通過設置一個開放性的對話形式,讓學生真正理解說謊和不誠實的表現。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看一篇文章《媽媽愛吃魚頭》,在文章中媽媽為了讓孩子能吃到更多的魚肉,總是告訴孩子自己喜歡吃魚頭。當孩子長大之后,忽然發現媽媽的謊言是多么的溫暖,從而讓學生感受到來自母親的愛。引發學生的共鳴,從而讓學生思考在日常生活當中爸爸媽媽類似的“謊言”。
結語:
綜上所述,通過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開設,讓學生不斷的拓寬自己的生活圈,在法治觀念、道德觀念下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法治意識。在道德法治教學當中,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比如,融入中國傳統文化以及社會主義核心觀念的方式,培養學生創新、創造、判斷、推理的能力,提高學生思維的深刻性、邏輯性、包容性能力,對于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主要是從對話開始,在互相追問推動的話題情境中,引導學生開展情感體驗的形式,學生的思辨能力才能有所提升,思辨之花從中萌發,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今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周渝萍. 探索批判性思維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J]. 山海經:教育前沿, 2020, 000(001):P.1-1.
[2] 黃澤鋒. 略論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思辨能力的培養[J]. 新課程研究:中旬, 2019, 000(012):P.111-112.
[3] 趙彩云. 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學生思辨能力培養[J]. 小學時代(奧妙), 2019, 000(012):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