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東營市利津縣第二實驗幼兒園 商艷芬 崔海霞
烏申斯基說過:“大自然是教育最強有利的手段之一?!比绻蛔層變夯貧w大自然,即使是最細心的教育,也將索然無味、枯燥至極?;谟變旱陌l展特點及現實環境創設,我們將幼兒園教學活動與“活教育”思想相結合,通過環境架構、課程開展、活動后分析等方式,有效促進了幼兒發展。
南瓜是一種什么樣的植物?怎樣才能種出香甜可口的南瓜?這些問題一直是孩子們想弄明白的問題。
我們請幼兒和家長一起搜集有關南瓜的資料,然后在班級里進行交流。在搜集資料和交流的過程中,孩子們認識了不同種類的南瓜、了解了南瓜的作用,在看一看、摸一摸的過程中還認識了南瓜的種子。
在種植南瓜之前,我們給幼兒發放了“南瓜種植調查表”,請幼兒和家長一起收集有關種植南瓜的相關資料。

表1.南瓜種植調查表
案例一:種植引發的疑問
一切準備工作就緒,孩子們不斷地詢問我什么時候可以去種植南瓜,可以看出孩子們對此次種植活動已經迫不及待了。來到種植園,我們先整地,再施肥、翻地、播種。這時候有孩子已經高興地手舞足蹈起來,他認為種植活動已經圓滿結束。但是有小朋友卻提出了疑問:“‘南瓜寶寶’冷了怎么辦?”有孩子說:“用土蓋上,種子就不會冷了?!薄安粚Σ粚Γ€要再蓋上一層塑料薄膜,這樣就能留住水分?!焙⒆觽兗ち业赜懻撝?。我們請來了農民爺爺,他告訴我們:“覆膜是為了保護南瓜植株根部而做的工作,能讓它茁壯成長,結出更多的南瓜?!焙⒆觽兟牶髮@層薄膜產生了深深的敬畏之情。
案例二:撕膜事件
在我們將地膜蓋上不久后,瞳曈大喊起來:“你們來看啊,里面變白了!”他趴在地上,將薄膜撕開了一個洞。“不能把薄膜撕開,否則種子會死的。”另一個幼兒立刻制止他。瞳曈很無措地看著我。我首先表揚了瞳瞳愛動腦、敢探索的行為,然后引導其它幼兒觀察被撕開地膜處的南瓜苗與未撕開地膜的南瓜苗生長有什么不同。一段時間過后,孩子們發現離“薄膜洞”遠的種子已經發芽了,而近處的種子則遲遲沒有發芽。瞳瞳又著急又難過,我對他進行安慰和鼓勵,同時讓他探究和觀察薄膜對植物的重要性。之后,我們再次將撕破的薄膜用土壓好。在種植的過程中,孩子們學到了許多種植的知識,并對南瓜的成長更加用心了。
分析與思考
陳鶴琴先生曾說:“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弊鳛榻處?,我們應該帶領幼兒在大自然中體驗生活、快樂成長,提供寬松、自由的探究環境,使幼兒在自由探索中獲得知識。
1.大膽設問,咨詢求證獲取基本常識
當幼兒在蓋地膜與不蓋地膜問題上產生分歧時,我沒有直接打斷幼兒的各種猜測、將經驗分享給他們,而是允許他們大膽設問,將幼兒的興趣點調動起來,將教育目標穿插在幼兒的興趣之中,鼓勵幼兒查閱資料、詢問有經驗的農民,將教育轉化為幼兒探索的過程,達到寓教于樂的效果。
2.鼓勵幼兒動手體驗獲得直接經驗
在種植過程中,幼兒自己選種、挖土、掩埋、蓋膜,在實踐中感知南瓜成長的過程。在“撕膜”事件中,我沒有直接指出幼兒的錯誤,而是引導幼兒通過觀察來比較是否蓋膜對植物的影響。
教師要提供質疑的環境,讓幼兒在猜測的過程中主動探尋問題的真相;提供具有挑戰性的任務,促進幼兒與環境的互動,使其自發地踏入探究旅程。
南瓜發芽了、開花了、結果了,孩子們的熱情也隨之高漲起來,對南瓜的照顧更加細心。孩子們在培育南瓜的過程中,心智也在不斷成長。


案例一:拯救南瓜葉
在孩子們的精心照顧下,我們的南瓜苗成活率很高。這天,我們再次來到種植園,孩子們爭先恐后地為南瓜澆水、拔草。突然,哲哲慌慌張張地跑來對我說:“老師,南瓜葉子上有許多小洞洞,還有的南瓜葉子已經倒了。”哲哲的話引起了其它小朋友的注意,他們像小偵探一樣東瞧西看,果然發現了南瓜葉子的異常。“肯定是蟲子把葉子吃掉了,我們應該抓緊時間把蟲子消滅掉。”“這些倒了的南瓜葉可能是別班的小朋友不小心踩的,這可怎么辦?”“我還看到有些葉子已經被揪掉了,小南瓜長不出來怎么辦呢?”孩子們情緒激動地討論起來,最后的結果就是“拯救南瓜葉行動”勢在必行?;氐浇淌?,孩子們分頭行動,有的做起了告示牌,提醒過往幼兒注意南瓜葉;有的找到后勤阿姨要來了除蟲劑,細心地為每一片葉子噴上藥。
案例二:為南瓜安家
南瓜苗越長越壯,藤蔓也越來越長。有一天碩碩突然對我提議:“老師,南瓜藤在地上越來越長了,我們為什么不像黃瓜一樣把它架在架子上呢?”聽到他的建議,我在網上找了南瓜生長的視頻,請孩子們觀看南瓜的生長特征,果不其然,有一些南瓜的藤蔓是順細繩或者竹竿生長的。于是,我們找到管理種植園的于爺爺借來了各式各樣的竹竿以及麻繩,一場別開生面的安家活動就此展開。孩子們干勁十足,在老師的指導下挖坑埋竿,兩人一組,合作默契。
軍軍和旭旭合作埋的竿總是倒,一遍又一遍,但他們不放棄,一遍又一遍地把竿扶正、掩埋,忙得不亦樂乎?!按蘩蠋煟覀兟竦母驼静蛔?,怎么辦呀?”旭旭焦急地喊道。我組織其它幼兒一起為他們出謀劃策,有的說:“我們一起扶著,一個小朋友挖坑去埋,也許會成功?!庇械恼f:“這根竹竿比其它竹竿要粗很多,坑要挖得深一些,這樣才不容易倒?!焙⒆觽兤咦彀松嗟赜懻撝?,不一會問題便被解決了。在孩子們的團結合作下,我們的安家工程進行得很快,埋好粗的支架,再用麻繩拴上細的竹干,看上去非常完美。孩子們興奮極了,早就忘了干活時的辛苦。
分析與思考
教師適時適宜的引導可以激發幼兒的主動性,使他們產生主人翁精神,從而提升幼兒自主學習和探索的欲望,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進入深度學習階段,在學習中思考,在思考中再次學習。
1.追隨幼兒探索興趣,及時投放適宜的材料
植物的生長是奇妙的,一系列成長現象深深地吸引了孩子們的興趣,他們每天去種植園觀察、澆水、照顧種下的南瓜種子。南瓜種子經歷了發芽、長葉、長高、開花、結果,在持續的幾個月里,孩子們用心記錄著南瓜成長的每一個變化。
當南瓜葉生蟲時,孩子們心中是焦急的。作為教師,我們要發揮支架作用,時刻關注幼兒的學習行為,豐富學習內容,引導幼兒除蟲、制作警示牌、安家。教師及時豐富材料,投放各類物品,助推幼兒的種植延續,幫助幼兒產生更強烈的種植欲望,促進幼兒迸發探索之火,使幼兒在自己動手的過程中,積累種植經驗。
2.創設寬松的種植環境,順應幼兒成長天性
摒棄幼兒在種植過程中依賴老師指導的現象,引導幼兒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討論問題,最終想出解決方法。作為教師,我們要提供物質和精神支持,為幼兒創設寬松的種植環境。
在“安家”的過程中,孩子們遇到困難時,我引導他們自己發現問題,想出解決辦法,將自主權還給孩子,順應他們愛問、愛思考、愛探究的天性,使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安家”成功。原本簡單的種植過程在寬松種植環境中呈現出不簡單的效果,幼兒的思考問題能力、動手解決問題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并收獲了自信。
漫長的種植過程后迎來的便是豐收的喜悅。南瓜藤上結出的南瓜已由綠色變成了橙色,像燈籠一樣散發出橘色的光芒,十分耀眼。


案例一:南瓜品嘗會
看著成熟以后摘下來的南瓜,孩子們心里直癢癢。我問道:“我們的南瓜摘下來后要怎么處理呢?”有小朋友立馬說:“老師,我想請爸爸媽媽來和我們一起吃南瓜?!蔽伊ⅠR追問:“那你們覺得這南瓜我們怎么吃好呢?”萍萍說:“做南瓜粥?!睒窐氛f:“做南瓜餅?!闭f:“還可以蒸著吃。”就這樣,“南瓜品嘗會”應運而生。
我們向家長發放了“南瓜品嘗會”邀請函,得到了家長們的積極響應?;顒舆@天,教室里熱鬧非凡,孩子們儼然成為了一個個小主人,拿著自己的勞動果實向家長講解,他們主動承擔清洗、切塊等任務。在家長的協助下,孩子們有的做粥,有的做餅,忙得不亦樂乎!
活動結束后,樂樂媽媽對我說:“老師,樂樂平時最不喜歡吃南瓜了,今天吃得那么香?!笔前?,品嘗自己勞動收獲的果實當然別有一番風味!

案例二:種子變變變
南瓜吃完了,種子要如何處理呢?圓圓說:“我們可以把種子種在教室里,看看明年會發生什么?”萍萍說:“我們可以把種子炒一炒,像西瓜子一樣吃掉。”樂樂說:“我們可以用種子做粘貼畫?!庇谑牵覀冇趾湍瞎戏N子開始了奇妙旅行。我們將一部分種子拿去炒制,做成了瓜子,請全體幼兒品鑒;另一部分種子用來開展“種子變變變”的活動。
孩子們根據自己的想象力,將南瓜籽做成了各種東西,有的做成了一幅形象生動的動物畫,有的做成了一棵栩栩如生的大樹,有的做成了一朵漂亮的花朵……孩子們的動手動腦能力讓我嘆為觀止。我們把孩子們的作品布置成“種子變變變”的展覽,供家長和小朋友們參觀欣賞。
分析與思考
南瓜種植的一系列過程中,孩子們親力親為,最終收獲滿滿。蒙臺梭利說過:“我聽見了,我就忘了;我看見了,我就記得了;我做過了,我就理解了?!闭驗榭匆娏瞬⒆鲞^了,我們的孩子經歷了這樣一個美妙的過程,他們自豪、驕傲、快樂、成長……
1.推送家園共育,創造親子活動時光
我們通過種植活動,邀請家長參與其中,將陶行知先生的“生生農場”教育意義傳達給每個家長。在“南瓜品嘗會”這個環節,家長親身感知幼兒的勞作和收獲的喜悅,間接地參與到種植的過程中,關注到幼兒的成長。家長協助幼兒進行美食制作,增進了親子關系,使幼兒對家長更加依賴,家長也對幼兒多了一份信任和認同。
2.創設自由的空間,激發幼兒創造潛能
每個兒童都是創造的天才,將收獲的南瓜交到孩子們的手中,讓孩子們自己加工、創造、改變,讓他們主導一系列的活動,這不正是我們所倡導的將自由還給孩子,讓他們做游戲的主人嗎?孩子們在收獲的過程中成就自我、在分享的過程中收獲感恩、在創作的過程中解放天性,教師只做活動的支持者和引導者,將活動自由還給孩子,為他們創設輕松、愉悅的環境,讓孩子真正體驗種植的內涵。
南瓜種植課程使幼兒真正體驗了種植的樂趣,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這是一種體驗,無所謂學到多少知識,孩子們體會到了勞作的不易,懂得了“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就是最大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