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西安市長安區美倫天成幼兒園 常曉晶
著名教育家瓦·阿·蘇霍姆林斯基說:“沒有家庭教育的學校教育和沒有學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能完成培養人這樣一個極其細微的任務。”陳鶴琴先生也認為:“幼稚教育是一種很復雜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單獨勝任的,也不是幼稚園一方面能夠單獨勝任的,必定要兩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因此,家園共育對于幼兒園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保教質量的有效提升、幼兒的綜合發展、教育氛圍的和諧創設均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然而,當前大部分幼兒園在家園共育工作中仍存在以下問題:
1.幼兒家長普遍對家園共育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到位——僅僅停留在家園溝通層面,缺少“共育”的意識和機制。
2.教師缺乏家庭教育的科學性指導策略,在家園共育理念引領方面欠缺科學的方法和技巧,導致幼兒園和家庭各管各的、互不干涉,很難達成教育共識、形成教育合力。
3.現有的家園共育模式過于單一、傳統、僵化,家長參與質量不高,無法真正促進家園共育的目的。
4.部分幼兒園的孩子每天乘坐校車,班級教師和家長直接見面的機會較少,溝通的缺失影響共育的效果。
我園基于以上現實問題在家園共育工作中不斷探索實踐,逐漸形成了一套較為完整規范的工作機制,為我園家園共育工作的有效開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所謂“六點”,即開學前的新生家長會、開學第一天的真誠反饋、開學第一周的《致家長的一封信》、開學第一個月的班級家長會、開學第三個月的半日觀摩活動、學期末的家園聯歡及成果匯報。這六點貫穿新生入園的第一學期,涵蓋了新生及家長與幼兒園溝通交流的全部內容,并成為幼兒入園初期家園有效溝通的基礎。
1.開學前的新生家長會
在新生入園前夕邀請新生家長入園參加新生家長會。此次會議由園長親自主持召開,除了對園所基本情況及教育理念進行介紹外,還要著重講解關于幼兒入園初期分離焦慮的相關知識及應對措施,旨在用科學的教育理念引領家長,為后續幼兒平穩度過分離焦慮期打好基礎,同時為幼兒入園初期的家庭教育提供支持與指導。
2.開學第一天的真誠反饋
針對剛入園的小班幼兒,我們在著力安撫好幼兒情緒的基礎上盡可能地關注到每一位幼兒當天的所有表現和反應,并做詳細記錄;同時,在入園第一天,我們適當提前家長接幼兒放學的時間,以緩解家長和幼兒的分離焦慮,滿足彼此渴望盡快見面的心情。在家長來園接幼兒時,我們要求每個家庭來兩位家長,一位交接并照管幼兒,另一位家長入班參加班主任組織的反饋會,教師通過照片及解說照片背后的故事讓家長第一時間了解幼兒入園第一天的真實情況,了解幼兒園的一日生活,并以客觀正確的態度面對幼兒適應集體生活的狀態,同時也適當緩解家長的焦慮情緒,為后續的家園共育工作打好基礎。
3.開學第一周的《致家長的一封信》
《致家長的一封信》一般發送于幼兒入園一周后的周末,由各班班主任親自撰寫,內容涵蓋三個方面:
一是感謝,感謝家長開學一周來對教師工作的信任與支持。
二是分享,分享全班幼兒入園一周來的表現和變化,要求分享每個孩子的具體情況,不要有遺漏;分享時的語言措辭一定要積極、全面,不僅要傳遞教師對每一個孩子的愛,還要傳遞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
三是期待,期待的內容更多的是對后續家園共育工作的要求和建議,以及有針對性地給予家長必要的家庭教育指導,同時表達教師對班級的熱愛及對未來家園共育工作的信心。
信件在措辭上要把握好角度及方式,寫好的信件要經過保教部審核之后才能可發送。我們建議在信件中可以適當穿插部分照片,以便家長更加直觀地感受與理解幼兒園的生活。
4.開學第一個月的班級家長會
在開學后的第一個月中旬,我們以班級為單位召開以“溝通,從心開始”為主題的家長會。整個會議改變傳統家長會教師“一言堂”的形式,主要以互動參與的方式進行,內容包括自我介紹、幼兒園生活點滴分享、話題討論、游戲感悟等,以增進彼此的了解與信任,同時向家長們傳遞科學的教育理念,為后期家園之間的良性互動奠定堅實的基礎。
5.開學第三個月的半日觀摩活動
當幼兒入園近三個月時,大部分幼兒已經順利度過了初期的分離焦慮期,此時,家長的關注點更多的應該是想要進一步了解幼兒在園的整體狀態,特別是在一日生活中各個環節的具體表現。為此,我們在開學第三個月面向所有家長開展半日觀摩活動,讓家長近距離感受幼兒在園的半日活動流程,了解幼兒園一日生活的價值以及孩子在此過程中的表現及成長,為家長進一步了解幼兒園教育、齊心協力做好家園共育工作打好基礎。
6.學期末的家園聯歡及成果匯報
在學期末,以班級為單位組織家長進班與幼兒一同進行聯歡匯報。內容一般分為感謝、匯報、展示、互動四個方面。在展示環節,幼兒將一學期來所收獲的禮儀、兒歌、律動、舞蹈等知識技能以多種形式進行展現;同時,我們也邀請家長和家長、家長和孩子合作演出,促進班級成員之間的情感互動,引領家園共育向更好、更高層次的方向發展。
所謂“一線”,即:日反饋和周聯系周而復始、循環往復,形成家園共育的“一線”。教師利用微信、QQ等建立的班級交流平臺用來反饋幼兒每天在園的生活與學習情況;利用《家園聯系冊》架起家園書面溝通的橋梁。
“三訪”,即電話訪、約訪、家訪,定期或不定期的“三訪”活動是家園共育工作的重要措施。各班根據實際工作需要和幼兒的具體情況選擇適宜的方式和家長進行溝通,最終達到共同關注及促進幼兒成長與發展的目的。在此過程中,我們要求電話訪是隨機的,甚至每天都可以進行,一般是針對一些比較緊急的事項采取的方式;約訪和家訪則是根據家長的時間及需求共同協商相應的方式進行溝通,通過面對面交流的方式和家長溝通幼兒在園的表現,了解孩子在家的情況,對特別的問題可以做到有針對性地指導和幫助。一般情況下,我們要求每個學期對全班每位幼兒進行至少一次家訪或約訪。
“七活動”主要是指幼兒園每學年都要開展的家園共育式大型活動,包括閱讀月活動、半日觀摩活動、六一兒童節活動、親子趣味運動會、感恩活動(三八婦女節、母親節、父親節、重陽節等)、迎新年家園聯歡活動、畢業典禮活動等。
所謂“兩會”,主要是指每學期都要召開一次的“家長會”和“伙食委員會”,這兩次會議的召開,旨在通過家長的參與,共同為幼兒的保育教育獻計獻策,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
體驗式家長會是改變傳統家長會教師“一言堂”的狀況,讓教師圍繞主題活動,通過多個環節的設置引導家長充分參與其中,并通過觀看視頻、話題討論、參與游戲等多種形式向家長們傳遞科學的教育理念,為后期家園之間的良性互動奠定堅實的基礎。同時,利用家長資源開展育兒經驗分享會,使家長真正參與到幼兒的教育活動中來,最終從家園溝通提升到家園共育的層面上來。
我園從開園至今已經舉辦了二十屆伙食委員會,每屆的伙食委員會均會邀請各班2~3名家長代表參加活動,且所有家長在幼兒在園的3~4年期間均會受邀參加伙食委員會。舉辦伙食委員會的目的是通過聽匯報、參觀幼兒園廚房、品鑒幼兒園伙食等環節讓家長實地了解幼兒園的伙食并提出合理化建議,協同幼兒園為孩子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所謂“雙輸”,主要是指家園之間的雙向輸入與輸出——幼兒園創造條件向家長輸出家庭教育的科學知識理念及方法,家長結合自身優勢及資源向幼兒園輸出智慧和幫助,最終達到共育雙贏。
我們依托西安市婦聯、西安市家庭教育指導中心授予的“西安市家庭教育十三五規劃首批家庭教育實踐基地”的平臺資源,與西安市婦聯暨家庭教育指導中心的各位專家攜手,為我園家長開設了“家長種子學院”專場學習講座,做好家庭教育的“加油站”,為幼兒的健康成長提供強勁助力,從而播撒幸福教育的種子。
我園專門開辟了家長沙龍活動室,定期以“幼兒自信心的培養”“幼兒自制力的培養”等為主題開展沙龍活動,開啟了我園家庭教育實踐基地的新篇章。
家長助教作為我園家園共育工作的特色內容之一,自開展以來得到了家長們的大力支持。目前我園將每周三定為家長助教日,家長助教形式分為四種:愛的初體驗、跟我漲知識、和我玩游戲、默默護航。家長可根據自己的時間、特長喜好或資源優勢等自行報名參與。每次活動結束后,將由保教部相關負責人組織當日參與活動的家長進行座談反饋,了解家長的感受,聽取家長的建議。家長助教為我園家園共育工作的持續開展打下了更加堅實的根基,提供了更加有力的保障。
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我園隆重推出了一檔名為“美天故事會”的音頻欄目,我們邀請家長、老師、小朋友們用美妙的聲音將有趣的故事、最愛的故事講給大家聽,再用微信公眾平臺的一個小欄目將家庭和幼兒園之間進行有效鏈接。
“家園雙輸”為雙方創造了充足的家園共育條件和機會,讓家庭和幼兒園互通有無、達到雙贏,營造了我園積極向上的家園共育氛圍。
我們常說,因為孩子,幼兒園和家長產生了鏈接,這中間,正是孩子這根紐帶將家長和幼兒園緊緊聯系在一起,而教師又是和孩子朝夕相處的人,因此,建立良好的師幼關系是家園之間良性互動的基礎。
首先,從教師隊伍建設上下功夫。通過多種途徑幫助教師樹立敬業愛崗、愛生勤勉的高尚的師德師風;通過真切的人文關懷關注教師的狀態和心態,培養其積極健康的情緒,呈現其陽光、活潑、開朗的狀態(具體做法是每天分享三件好事);通過深入學習專業理論知識不斷提升教育理念和方法;通過心理學方面的相關培訓,使教師掌握必要的溝通要領及技巧,爭取人人都能樂于溝通、善于溝通。除此之外,還明確要求所有教師遵循“問題不過夜”“問題解決在孩子到家前”,以避免家園溝通不及時產生的問題。
其次,從對幼兒的關注方面下功夫。目前,我園從幼兒心理學方面進行研究嘗試,已經形成了幾種比較有意義和有價值的做法——一是從幼兒早晨入園時的接待方式入手,每位教師都要給每個孩子一個愛的擁抱,并告訴孩子“老師愛你”“老師想你了”……讓幼兒感知到老師的關愛,確保其愉悅的心情;二是利用離園前的時間和幼兒一起回顧一天的美好時光,分享各自的“三件好事”,讓幼兒帶著愉快的心情回到家中。
2020年春季,由于疫情延遲開學,居家防疫的家長和孩子們迫切需要幼兒園和老師們的幫助和指導,為此,我們針對家長的需求進行線上問卷調查,接著針對問卷結果做科學分析及線上指導安排。
疫情期間,我們利用網絡及公眾信息平臺開辟了“美天家長課堂之每天三分鐘育兒好輕松”“美天空中學堂之老師媽媽給你講故事、老師媽媽帶你學本領、老師媽媽陪你玩游戲”“你的成長我看得見之美倫寶貝show”等欄目,并邀請心理學專家、高級家庭教育指導師在微信公眾號上開設“成長有約”專欄,幫助家長解決困惑,累計發布家園共育互動稿件150余篇,以滿足不同家長的不同需求。
疫情后期,我們與孩子、家長真誠互動——利用六一兒童節去小區門口送關懷、送禮物,用實際行動踐行教育初心情懷,這讓家長們頗受感動,同時也為疫情后幼兒順利返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通過家園共育工作的實踐探索,我園在實際工作中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績,但依然存在以下問題:
1.在家園共育過程中,由于家長理念的多元化、局限性以及個人素質高低不等,使得有些內容在實施層面未能很好地落地。
2.在實踐過程中,絕大部分家長參與學習的熱情度很高,但由于時間和精力有限,導致活動參與度及延續的持久性不夠。
3.由于教師個人性格特點及專業水平差異,在家園溝通技巧的掌握及專業引領方面還需要不斷地學習提升。
基于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在未來的工作探索中我們將以問題為導向,不斷開拓創新。歸根結底,在家園共育工作中,應遵循兩個字:“真”和“實”——付出的是真情實感,付諸的是真抓實干;真是態度,實是行為;真是起點,實是歸宿;真是初心,實是情懷;真,最能打動人心,實,最能贏得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