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連志,王煥松
(萊西市人民醫院 神經外科,山東 萊西 266600)
面肌痙攣是一種常見面肌抽搐癥狀,主要指的是面神經支配下陣發性、非自覺性面部表情肌抽搐現象[1]。此種病癥主要為單側抽搐,多發于中老年人[2]。臨床醫學現階段在治療該病癥時,常用的方法為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其中前者為注射肉毒素,而后者為微血管減壓術,且后者的療效以被實踐研究有效證實[3]。因此本文試驗以面肌痙攣為主,抽取60例即探討了臨床治療面肌痙攣中應用微血管減壓術的遠期效果。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萊西市人民醫院收治的60例面肌痙攣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組對照按手術方法不同平均劃分為兩組。分析組男16例,女14例,年齡為21~75歲,平均(52.4±6.3)歲。對比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為21~75歲,平均(53.1±5.7)歲。對比兩組對各項經處理發現結果數據,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入選及排除要求[4]:均滿足面肌痙攣的相關診斷條件;均為非自覺性患側面部肌肉抽動;均知情同意,臨床資料完整。排除面神經損傷病史、全身嚴重器質性病變、精神疾病、認知障礙等;無本次用藥禁忌證者;無麻醉及手術禁忌證者等。本實驗滿足倫理委員要求。
1.2 方法。采取微血管減壓術治療分析組,具體為:實施全麻處理,以乙狀竇后標準入路,切口長度約為5 cm,將軟組織、筋膜、皮膚等依次切開,有效撐開后,以鉆孔操作略微擴大骨窗,將已經打開的乳突氣房采用骨蠟進行有效封閉,將硬腦膜以“+”字型在顯微鏡下切開,對小腦內側予以牽拉處理,并有效開放位于面神經上的蛛網膜。仔細探查責任血管情況,將面神經與責任血管在游離后利用Teflon進行隔離,從而發揮減壓作用。結束止血操作后,對手術區域經生理鹽水反復沖洗,之后縫合硬腦膜,對顱骨修補時采用鈦板,最后逐層縫合切口。術畢常規加壓包扎。采取A型注射用肉毒桿菌毒素(國藥準字H20131125,產自蘭州生物制品研究所)注射治療對比組,在4 mL生理鹽水中加入該藥物稀釋成濃度25 U/mL的溶液,按照抽搐程度和發生部位多點注射,注射器規格為1 mL。
1.3 評價指標。統計對比兩組術后3個月療效情況(評估要求[5]:患者抽搐癥狀完全或基本消除為優;患者抽搐程度降低>2級,各癥狀明顯減輕為良;患者抽搐程度降低>1級,各癥狀減輕為中;前三項均未達到則為差)、復發率(隨訪12個月記錄復發情況)、并發癥率(觀察記錄耳鳴、聽力降低、單側面癱等發生情況)及生活質量(工具采用SF~36量表[6],評估項目為4個功能因子,即物質、社會、心理、日常生活等功能,滿分為100分)。
1.4 統計學分析。對本次結果數據由統計員處理分析,并獲取最終結論,處理軟件為SPSS 22.0,統計的全部資料中,用、t分別檢驗計量、計數等資料最后差異,最后表示方式為用“±s”和(%)等,若得到結論P<0.05,則表明結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對比兩組療效情況。兩組數據處理后對比療效優良率指標,結論顯示最優的為分析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療效情況[n(%)]
2.2 對比兩組復發率。兩組數據處理后對比復發率指標,結論顯示最優的為分析組,可見結果達統計分析要求,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對比兩組復發率(n,%)
2.3 對比兩組并發癥率。兩組數據處理后對比并發癥率指標,結論顯示最優的為分析組,可見結果達統計分析要求,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對比兩組并發癥率[n(%)]
2.4 對比兩組生活質量。兩組數據處理后對比生活質量指標,結論顯示最優的為分析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4。
表4 對比兩組生活質量(±s,分)

表4 對比兩組生活質量(±s,分)
?
在臨床上,面肌痙攣發生時,面神經受到壓迫是重要病因,所以血管減壓是治療的關鍵。作為一種非破壞性術式,微血管減壓術可良好緩解神經承受的壓迫現象,可有效恢復面部功能。但有報道稱,此種手術后部分患者多存在延遲性痙攣,所以手術治療后不會立即消除相關癥狀,而有效緩解必須經歷半年左右的恢復期[7]。因此在評定患者療效是,要求有一定過渡期,一般為1年。對于患者而言,其發生延遲治愈的影響因素可能為面神經受到責任血管波動性壓力刺激,同時長時間血管受到壓迫,所以面神經運動核興奮性、脫髓鞘病變有所增加,為了改善血管受壓狀態,實施微血管減壓術的效果十分理想。此種術式不僅能對周圍血管進行準確游離和松解,還可徹底游離后組神經與面聽神經見的蛛網膜,可明確責任血管,并將血管神經徹底分開或隔離,以防血管在分離時打折或扭曲。對于患者而言,微血管減壓術除了能有效緩解其痙攣癥狀,還可積極預防和減少各種并發癥,有利于降低復發率,從而進一步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但在實際手術期間,要求嚴謹開展手術操作,掌握術中操作標準流程,并且術后需積極處理,以防各種并發癥影響患者日常生活和生理功能[8]。本文資料數據表明,兩組數據處理后對比療效優良率、復發率、并發癥率、生活質量等指標,結論顯示最優的為分析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臨床治療面肌痙攣中應用微血管減壓術發揮著極大優勢。
綜上所述,臨床治療面肌痙攣中應用微血管減壓術的遠期效果顯著,即可有效改善患者病情,且可減少并發癥,降低復發率,還可改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