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衛衛,劉 榕
(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胃腸腫瘤外科,福建 廈門 361003)
隨著經濟飛速發展和生活習慣的改變,我國結腸癌發生率呈現逐年升高趨勢[1]。結腸癌以往多以開腹手術治療為主。近年來,醫療技術的改善,人們對疾病治療效果提出更高的要求。腹腔鏡因具有創傷小、出血少、并發癥少等優勢而在臨床中廣泛應用,成為結腸癌首選治療術式[2]。然而,在臨床實踐中發現,腹腔鏡手術需要采取人工氣腹,容易造成術后胃腸蠕動功能喪失而出現腹脹,同時機體內大量二氧化碳還會引發肢體酸痛、麻痹等癥狀,嚴重影響患者胃腸功能及預后[3]。因此,結腸癌患者術后需采取有效措施,恢復胃腸蠕動功能。本研究探討了康復訓練聯合體位干預對結腸癌患者預后及術后并發癥的影響。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9月至2020年6月本院收治的74例結腸癌患者,根據患者入院時間分為對照組(37例)和研究組(37例)。納入標準:經病理組織學檢驗確診為結腸癌;符合腹腔鏡手術指征,且無相關手術禁忌證;術前未見癌細胞轉移現象。排除標準:心、肝、腎、肺等器官功能嚴重不全;合并精神異常、其他器官惡性腫瘤;處于妊娠、哺乳期。對照組:男24例,女13例;年齡23~76歲,平均(49.26±6.27)歲;病程2個月至4年,平均(2.35±0.34)年;左半結腸7例,右半結腸13例,乙狀結腸11例,橫結腸6例;Ⅰ期7例,Ⅱ期12例,Ⅲ期15例,Ⅳ期3例。研究組:男23例,女14例;年齡23~78歲,平均(48.52±6.38)歲;病程3個月至4年,平均(2.62±0.42)年;左半結腸7例,右半結腸14例,乙狀結腸11例,橫結腸5例;Ⅰ期8例,Ⅱ期12例,Ⅲ期14例,Ⅳ期3例。患者均知情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已取得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護理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干預措施:(1)胃管護理。護理人員密切觀察胃管固定情況,保持管道通暢,避免堵塞,并重點觀察患者引流物、胃腸道功能恢復情況。(2)尿管護理。定期為患者清潔消毒尿管,預防堵塞、感染。(3)引流管護理。密切觀察引流量顏色、性狀,當患者出現引流不暢等情況時,及時沖洗、疏通,并排查原因。研究組在常規護理干預基礎上增加康復訓練聯合體位干預,具體如下:(1)康復訓練。術后24 h給予患者被動性肢體屈伸、關節屈伸、抬腿等訓練。待病情穩定后,指導患者進行床下活動,如步行訓練。訓練時由護理人員或家屬陪同,訓練強度由輕至重,循序漸進,不宜過度勞累,避免動作幅度過大導致傷口撕裂,影響傷口恢復。(2)按摩護理。對患者腹部、相應穴位及背部進行按摩。患者取仰臥位,護理人員雙手全面清洗消毒后,在手心處涂抹適量康復精油,先對小腹進行按摩,以順時針方向按摩3 min,然后取中脘穴、足三里穴、三陰交穴,以拇指按壓,力度由輕至重,以患者出現酸、微麻、脹痛感覺后,二次按壓10 s,結束按壓。按摩時動作輕柔,避免觸碰切口處皮膚。術后48 h,對患者進行背部輕壓按摩,促使患者肌肉放松并消除酸麻感。(3)體位干預。術后24 h即可對患者進行體位干預,協助患者取仰臥位,維持頭高腳底位,或平躺于病床上時用軟枕墊高患者臀部,促進患者腹部快速排氣,降低腹脹發生率。每次30 min,每天2次。(4)溫水泡腳。待患者麻醉效果消除且意識清晰后,對患者進行泡腳干預。選用干凈足浴盆,盆中放置40~45 ℃水,將患者雙腳放置于足浴盆中,水量以沒過患者腳背為宜。每次30 min,每天1次。(5)翻身護理。待患者意識清晰后,叮囑患者用雙手輕輕按壓腹部切口部位,在床上緩慢進行左右翻身訓練,動作幅度不宜過大,完成左右翻身5~6次即可。在患者訓練過程中,需要告知患者適度訓練即可,以免腹腔內出血、切口撕裂。
1.2.2觀察指標 比較2組干預后肛門排氣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胃腸蠕動時間、住院時間。采用生活質量評分量表評估2組干預前后生活質量情況,包括軀體功能、認知功能、情緒功能、社會功能4項,每項總分為25分,評分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高。比較2組干預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惡心嘔吐、感染、壓瘡及腹膜粘連。

2.12組療效比較 研究組干預后肛門排氣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胃腸蠕動時間、住院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療效比較
2.22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2組干預前軀體功能、認知功能、情緒功能及社會功能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2組干預后軀體功能、認知功能、情緒功能及社會功能評分均高于干預前,且研究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2.32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n(%)]
腹腔鏡技術具有創傷小、術中出血量少、術后恢復快、瘢痕小等優勢,在臨床中應用廣泛。當行腹腔鏡手術后,患者通常由于疼痛呻吟而咽下大量氣體,從而引發腹脹,加之其他因素導致患者進食緩慢、量少,最終誘發胃腸功能紊亂,嚴重影響患者預后[4-5]。因此,臨床認為患者行腹腔鏡手術后應采取適宜康復措施來恢復患者胃腸道功能。為了更好改善結腸癌患者腹腔鏡手術后胃腸道功能,減輕患者身心不適,體位康復訓練逐漸應用于結腸癌患者術后護理中,并得到了醫生、患者的廣泛認可[6]。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肛門排氣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胃腸蠕動時間、住院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提示康復訓練聯合體位干預可有效促進結腸癌患者術后胃腸道功能恢復,縮短住院時間。有研究指出,康復訓練聯合體位干預可以明顯縮短腹腔鏡手術患者術后肛門排氣時間和胃腸蠕動時間,并且能夠縮短住院時間[7-8],與本研究結果相似。康復訓練聯合體位干預可以促進胃腸功能恢復的原因可分為以下幾個方面:(1)結腸癌患者術后保持仰臥位(頭高腳底),可有效促進腹部殘余氣體消散,并能夠預防氣體刺激機體神經,降低腹脹。(2)術后給予患者按摩服務,可增強身心系統代謝,有助于促使患者胃腸蠕動功能恢復,緩解腹脹,還可避免刺激交感神經達到興奮閾值。同時,對患者進行穴位按壓,可促進患者機體血液循環,發揮理氣功效,從而能夠縮短肛門排氣時間。(3)溫水泡腳具有活血通經、健脾益氣、除濕功效,同時還能調節臟腑達到胃腸蠕動的目的,從而緩解腹痛、腹脹等癥狀。(4)早期進行左右翻身、肢體鍛煉可促進機體新陳代謝,改善血液循環,縮短住院時間[9]。本研究結果顯示,2組干預后軀體功能、認知功能、情緒功能及社會功能評分均高于干預前,且研究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康復訓練聯合體位干預可有效改善結腸癌患者術后生活質量。袁三英等[10]研究認為,體位康復訓練可早期提高患者運動耐量,從而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吳娟等[11]研究認為,康復訓練通過早期床上被動訓練和穴位按摩,可有效緩解患者負性情緒,而且刺激穴位、疏通經絡可促進患者血液循環,有助于加速患者康復,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康復訓練聯合體位干預可有效降低結腸癌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結腸癌患者術后壓瘡的發生與其臥床時間密切相關,臥床時間過長會導致患者局部組織缺血缺氧而引發局部腫脹壓力性潰瘍。本研究通過體位干預避免患者在臥床期間同一部位持續受壓,降低了壓瘡發生率。腹膜粘連的發生通常與手術器械相關,術中操作會導致腸黏液無法發揮潤滑保護作用,康復訓練聯合體位干預可促使患者早期床下活動,加快胃腸蠕動,同時進行腹部按摩可降低腹膜粘連發生率[11-12]。另外,康復訓練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強患者免疫功能,進而降低感染風險。
綜上所述,康復訓練聯合體位干預可有效促進結腸癌患者術后康復,并能夠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從而進一步改善患者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