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恭雪,曹煥澤,蔡平平
1.山東中醫藥大學,山東 濟南 250014;2.山東第一醫科大學附屬省立醫院,山東 濟南 250021
卵巢儲備功能減退(diminished ovarian reserve,DOR)是指女性在40歲之前卵巢中產生卵母細胞數量減少及質量下降,主要臨床表現為月經紊亂、閉經及不孕等,年齡、遺傳、免疫、心理及醫源性因素等均可導致本病。近些年,DOR發病人群趨于低齡化,成為臨床婦產科的研究熱點。根據其臨床表現,DOR屬中醫學“月經不調”“閉經”“不孕”“臟躁”等范疇。中醫學治療DOR以辨證論治為主要原則,獲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本研究采用Meta分析對中藥復方治療DOR的臨床療效進行評價,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
1.1 文獻來源以“卵巢儲備功能減退”“卵巢儲備功能下降”“卵巢儲備功能低下”“卵巢低儲備”“卵巢儲備功能不良”“卵巢儲備功能降低”“中藥復方”“中醫”“中藥”“隨機”“隨機對照”為中文檢索詞,英文檢索以“Primary Ovarian Insufficiency”“Medicine,Chinese Traditional”為主題詞,系統地對中國知網、維普、萬方、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及PubMed等數據庫進行題名、主題、摘要檢索,檢索時限是從建庫到2019年10月。檢索到的所有文獻均導入EndNote軟件,排除重復文獻后,通過閱讀剩余文獻的題名、摘要及全文,最終確定符合納入標準的文獻,并提取相關的資料信息,包括文獻的一般資料(作者、發表時間)、樣本量、試驗方案、具體干預措施、結局指標、不良事件等。
1.2 文獻納入標準
1.2.1 研究類型 臨床隨機對照試驗(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采用或不采用盲法及分配隱藏。
1.2.2 研究對象 符合DOR診斷標準[1-4];年齡為18~40歲女性,促卵泡激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FSH)為10~40 U·L-1,FSH/黃體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為2.0~3.6。
1.2.3 干預措施 試驗組以中藥復方治療,對照組以西藥治療,療程不限。
1.2.4 結局指標 生殖內分泌指標,如FSH、LH、FSH/LH、雌二醇(estradiol,E2)、抗苗勒管激素(anti mullerian hormone,AHM);超聲檢查,如竇卵泡數;臨床癥狀積分及療效。
1.3 文獻排除標準①病案分享、經驗總結、綜述、動物實驗、Meta分析等;②干預措施采取外敷、針灸、耳豆、埋線等其他治療方法,或試驗方法不嚴謹;③臨床試驗數據有誤或不完整;④重復發表、未獲取全文。
1.4 數據提取及質量評價根據Cochrane協作網的“偏倚風險評估工具”進行文獻質量評估,評估內容有:①是否采用隨機分配及具體隨機分配方法;②分配方法是否隱藏;③結果及參與人的是否施盲;④結果數據的是否完整性;⑤是否有選擇性報告;⑥有無其他偏倚來源,結果分為:低度偏倚(low risk)、高度偏倚(high risk)、不清楚(unclear)。
1.5 統計學方法通過Revman Manger 5.3軟件對觀察指標進行Meta分析,二分類變量用相對危險度(RR)表示,連續型變量用均數差(MD)表示,均給出95%可信區間(CI)。先進行χ2檢驗評估異質性,如果P>0.10,I2<50%,說明異質性較小,選擇固定效應模型分析;如果P≤0.10,I2≥50%,說明各研究間異質性較大,通過亞組分析或敏感性分析尋找原因。本研究因為對照組西藥不同采用亞組分析,并且具體方藥不同,具有臨床異質性,故采用隨機效應模型。若異質性較大時,則做描述分析。
2.1 納入文獻基本特征檢索得到690篇文獻,重復文獻253篇,閱讀文獻題目發現Meta分析、綜述、動物實驗等文獻359篇,瀏覽摘要后發現非RCT、設計方案不符合納入標準等文獻33篇,仔細閱讀全文后剔除重復發表、試驗方法不嚴謹、觀察指標結果不完整等文獻24篇,最終納入21篇文獻,1 400例患者。納入文獻的基本特征見表1。

表1 納入文獻的基本特征
2.2 納入文獻質量采用Cochrane協作網偏倚風險評價工具對納入文獻進行質量評價,偏倚風險見圖1。

圖1 納入文獻質量評價
2.3 Meta分析結果
2.3.1 FSH 納入的21篇[5-25]文獻均對FSH進行了比較,對照組采用不同的西藥治療方案,因而分為10個亞組進行分析,分析結果見圖2。Meta分析結果:在降低FSH療效方面,試驗組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Z=3.65,P=0.0003)。亞組分析結果表明:中藥復方與戊酸雌二醇片/雌二醇環丙孕酮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Z=0.75,P=0.45);中藥復方降低FSH的作用優于雌二醇片/雌二醇地屈孕酮片,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Z=3.11,P=0.002);中藥復方與西藥激素戊酸雌二醇片+黃體酮膠囊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Z=0.19,P=0.85);中藥復方對FSH的影響與結合雌激素+甲羥孕酮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Z=0.46,P=0.65);中藥復方與去氧孕烯炔雌醇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Z=5.02,P<0.000 01);中藥復方與結合雌激素+安宮黃體酮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Z=0.70,P=0.48);中藥復方與戊酸雌二醇片+醋酸甲羥孕酮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Z=0.07,P=0.94);中藥復方與脫氫表雄酮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Z=6.10,P<0.000 01);中藥復方與屈螺酮炔雌醇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Z=1.71,P=0.09);中藥復方與戊酸雌二醇片+地屈孕酮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Z=4.87,P<0.000 01)。

圖2 兩組卵巢儲備功能減退患者FSH森林圖
2.3.2 LH 納入的20篇[8-17,19-25]文獻對LH進行了比較,分為9個亞組進行分析,結果見圖3。Meta分析結果:在降低LH方面,試驗組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Z=3.35,P=0.000 8)。各亞組結果:中藥復方與戊酸雌二醇片/雌二醇環丙孕酮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Z=0.38,P=0.70);中藥復方與雌二醇片/雌二醇地屈孕酮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Z=2.27,P=0.02);中藥復方與結合雌激素+甲羥孕酮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Z=0.24,P=0.81);中藥復方與去氧孕烯炔雌醇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Z=1.37,P=0.17);中藥復方與結合雌激素+安宮黃體酮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Z=1.16,P=0.24);中藥復方與戊酸雌二醇片+醋酸甲羥孕酮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Z=0.95,P=0.34);中藥復方與屈螺酮炔雌醇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Z=0.16,P=0.87);中藥復方與脫氫表雄酮、戊酸雌二醇片+地屈孕酮片對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Z=7.17,P<0.000 01、Z=3.35,P=0.000 8)。

圖3 兩組卵巢儲備功能減退患者LH森林圖
2.3.3 FSH/LH 納入的13篇[5-6,8-9,11,13-15,17-19,24-25]文獻對FSH/LH進行了比較,同時又分為7個亞組進行Meta分析,見圖4。Meta分析結果:在改善FSH/LH方面,試驗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Z=1.58,P=0.11)。各亞組分析:中藥復方與戊酸雌二醇片/雌二醇環丙孕酮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Z=1.08,P=0.28);與雌二醇片/雌二醇地屈孕酮片對比,改善FSH/LH作用中藥復方未見優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Z=0.13,P=0.89)。

圖4 兩組卵巢儲備功能減退患者FSH/LH森林圖
2.3.4 E2納入的16篇[5-8,10-11,13-14,17-24]文獻對E2進行了比較,同時又分為8個亞組進行Meta分析,結果見圖5。Meta分析結果:試驗組對E2的作用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Z=0.08,P=0.94)。各亞組結果顯示:中藥復方與戊酸雌二醇片/雌二醇環丙孕酮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Z=0.10,P=0.92);中藥復方與雌二醇片/雌二醇地屈孕酮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Z=0.79,P=0.43);中藥復方與戊酸雌二醇片+黃體酮膠囊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Z=0.01,P=0.99);與結合雌激素+甲羥孕酮亞組、去氧孕烯炔雌醇片亞組、結合雌激素+安宮黃體酮亞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Z=1.05,P=0.30、Z=0.01,P=0.99、Z=0.49,P=0.63);中藥復方與脫氫表雄酮和戊酸雌二醇片+地屈孕酮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Z=15.28,P<0.000 01、Z=2.18,P=0.03)。故中藥治療在提高E2水平方面優于戊酸雌二醇+地屈孕酮片及脫氫表雄酮。

圖5 兩組卵巢儲備功能減退患者E2森林圖
2.3.5 AMH 納入的7篇[5-6,9,15-17,21]文獻對AMH進行了比較,同時又分為5個亞組進行Meta分析,結果見圖6。Meta分析結果:在提高AMH作用方面,試驗組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Z=2.15,P=0.03)。各亞組結果:其中3個亞組表明中藥復方作用優于西藥,包括雌二醇片/雌二醇地屈孕酮片亞組、屈螺酮炔雌醇片亞組、脫氫表雄酮亞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Z=2.27,P=0.007、Z=12.23,P<0.00001、Z=5.16,P<0.00001);中藥復方與戊酸雌二醇片/雌二醇環丙孕酮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Z=1.19,P=0.23);與戊酸雌二醇片+黃體酮膠囊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Z=0.28,P=0.78)。

圖6 兩組卵巢儲備功能減退患者AMH森林圖
2.3.6 臨床癥狀積分 16篇[6,8-9,11-14,16-25]文獻對臨床癥狀積分進行了比較,同時又分為9個亞組進行Meta分析,結果見圖7。Meta分析結果:在改善臨床癥狀積分方面,試驗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Z=5.40,P<0.00001)。各亞組分析:其中5個亞組分析中藥復方改善臨床癥狀作用優于西藥。與戊酸雌二醇片/雌二醇環丙孕酮片比較,中藥復方能有效改善臨床癥狀,差異有統計學意義(Z=2.40,P=0.02);中藥復方與雌二醇片/雌二醇地屈孕酮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Z=3.01,P=0.0003);中藥復方與戊酸雌二醇片+黃體酮膠囊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Z=2.13,P=0.03);中藥復方與去氧孕烯炔雌醇片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Z=5.47,P<0.00001)。

圖7 兩組卵巢儲備功能減退患者臨床癥狀積分森林圖
2.3.7 竇卵泡數 納入的6篇[14-15,17,20-22]文獻對竇卵泡數進行了比較,同時分為4個亞組進行分析,結果見圖8。Meta分析結果:在增加竇卵泡數方面,試驗組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Z=2.73,P=0.006)。各亞組結果:中藥復方對竇卵泡發育的影響優于其中3個亞組,包括戊酸雌二醇片/雌二醇環丙孕酮片亞組、結合雌激素+安宮黃體酮亞組、脫氫表雄酮亞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Z=5.26,P<0.000 01、Z=4.08,P<0.0001、Z=2.73,P=0.006);中藥復方在改善竇卵泡數方面與戊酸雌二醇片+黃體酮膠囊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Z=0.88,P=0.38)。

圖8 兩組卵巢儲備功能減退患者竇卵泡數森林圖
2.3.8 臨床療效 納入的14篇[6-7,10,12-17,19-21,24-25]文獻對臨床療效進行了比較,同時又分為8個亞組進行Meta分析,結果見圖9。Meta分析結果:試驗組臨床療效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Z=2.03,P=0.04)。各亞組分析:中藥復方臨床療效與氧孕烯炔雌醇片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Z=2.07,P=0.04);其余7個亞組的數據未體現出中藥復方的優勢,與戊酸雌二醇片/雌二醇環丙孕酮亞組、雌二醇片/雌二醇地屈孕酮片亞組、戊酸雌二醇片+黃體酮膠囊亞組、結合雌激素+甲羥孕酮亞組、結合雌激素+安宮黃體酮亞組、戊酸雌二醇+醋酸甲羥孕酮亞組、戊酸雌二醇片+地屈孕酮片亞組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Z=0.70,P=0.48、Z=1.11,P=0.27、Z=1.11,P=0.27、Z=1.13,P=0.26、Z=1.12,P=0.26、Z=1.07,P=0.28、Z=1.04,P=0.30)。因此,在臨床療效方面,中藥復方療效優于去氧孕烯炔雌醇片。

圖9 兩組卵巢儲備功能減退患者臨床療效森林圖
2.4 不良反應報道不良反應情況的文獻共10篇[7,13-15,17,20,22-25]。關煜[15]、鐘偉萍[22]、王雅斌[25]的臨床研究中全部患者未發現不良反應。趙倩穎[20]報道試驗組未發現過敏反應及不良反應,對照組用藥期間出現1例肝功能輕微升高,停藥后復查正常。姚巍[24]臨床研究發現,試驗組無不良反應,對照組出現4例惡心、乳房脹痛加重和3例乳房脹痛。李瑩瑩[17]在試驗過程中發現,試驗組患者未出現不良反應,對照組患者發現乳房脹痛者2例、腹脹惡心者1例、面部出現紅疹者1例。朱曉娟[23]報道了試驗組出現胃部不適5例、乳房脹痛1例、牙齦腫痛2例、腹瀉3例,對照組患者有胃部不適5例、乳房脹痛6例。張亞男[7]觀察試驗組腹瀉1例,對照組有3例出現不同程度的惡心癥狀、1例胃痛。金莎莎[13]報道試驗組3例輕微腹脹惡心等,調整個別藥物后好轉,對照組3例輕微頭暈惡心,調整服藥時間后好轉。另外1篇文獻指出治療期間少數患者出現頭痛、乳房脹痛惡心等不良反應,隨著治療的深入不良反應減輕后消失,無其他明顯不良反應。
本研究共納入21個研究,均為中藥復方與西藥相比較的隨機對照試驗,其中7篇文獻運用隨機數字表法,其余未描述具體分配方法;所有文獻都未提及是否采用盲法;所有研究均描述了研究的設計方案,及具體的實施過程;研究的指標結果都做了全面的統計;其中9項研究做了安全性研究,描述了不良反應情況。在Meta分析時,因為西藥種類不同,分為10個亞組。根據西藥的不同,在Meta分析的總體結果中,試驗組在降低FSH和LH、提高AMH、改善臨床癥狀、增加竇卵泡數及臨床療效方面優于對照組;在治療FSH/LH和E2方面,對照組用藥不同,則結果不同。
在納入的相關文獻中,所選用的評定指標皆不相同,臨床中參照多個指標對卵巢功能進行評估,但標準不一,故對結果有一定的影響。在所納入的文獻中,大多研究質量偏低,結果可信度不高,大部分提到了“隨機對照”,但沒有明確隨機的具體方法。所有的研究均未提到盲法,所以容易產生實施、測量偏倚。所納入的文獻中試驗組應用中藥復方湯劑,組方不同、劑量不同,按照對照組進行亞組分析,該方法只能分析出中藥復方治療效果的總體趨勢,不能得出具體方劑和藥物的治療效果,在最后結論中有一定的局限。再者,陰性結果數據不完整的研究發表較難,無法納入研究,故也影響了本研究的可信度。今后,應注意以下幾點:①明確隨機分配序列產生的方法;②應用盲法;③說明失訪病例的原因;④對藥物不良反應的詳細說明;⑤增加對隨訪病例的報告;⑥重視陰性結果的報告。今后,臨床研究中要開展雙盲隨機對照實驗,要求高質量、大樣本、多中心,提高研究的科學性、客觀性,為中藥復方治療DOR提供更多的臨床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