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昌峰
河南省唐河縣人民醫院骨科 473400
股骨轉子間骨折發病率約占全身骨折的1.4%,因老年人多普遍存在骨質疏松,降低骨強度、增加外傷后骨折發生風險,易發生股骨轉子間骨折,其是老年人死亡與致殘的重要因素之一[1-2]。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PFNA)內固定術具有手術切口小、固定牢靠、對股骨頭內松質骨破壞較小、出血少、并發癥少等優點,是臨床治療股骨轉子間骨折的常用手術[3]。但部分患者經PFNA 內固定術后內固定失敗,影響髖關節功能恢復。為此,本研究分析PFNA內固定術治療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的效果及其相關因素,為臨床制定防治措施提供參考。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8 年1 月至2020 年2月在唐河縣人民醫院行PFNA 內固定治療的220例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男94 例,女126 例,年齡范圍60~85 歲,年齡(67.86±2.45)歲;受傷原因:交通事故傷35 例,墜落傷17 例,摔傷157 例,其他11 例。納入標準:經CT、X 線片檢查確診為股骨轉子間骨折;單側新鮮、閉合性骨折;臨床資料完整;凝血功能正常。排除標準:股骨頭壞死、髖關節骨性關節炎;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異常;合并股骨干骨折、骨盆髖臼骨折等其他部位骨折;病理性或陳舊性骨折;精神疾患血液系統疾病。所有研究對象對本研究均知情同意。本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的原則。
1.2 方法
1.2.1 手術方式 全身麻醉后取仰臥位,保持患肢與軀干內收約15°,健側肢體外展屈曲位固定,保持雙下肢中立位。牽引床輔助下閉合復位骨折,C 臂機透視下明確復位滿意后,在股骨大轉子頂點做一長約5 cm的斜切口,外展肌鈍性分離至大轉子尖部,在大轉子頂端前1/3內側置入開口器實施開口,將導絲插入至髓腔,擴髓器擴髓。置入長度、直徑適宜的PFNA主釘,安裝導向器,在其輔助下將螺旋刀片置入股骨頸內,將螺釘旋緊。在骨折遠端做一小切口,長度約為2 cm,安裝遠端鎖釘。用生理鹽水反復沖洗切口,縫合切口。
1.2.2 資料收集 收集入組患者年齡、性別、美國麻醉醫師協會(ASA)分級、合并內科疾病、骨質疏松、骨折分型、外側壁分型、手術時長、術后并發癥、下地負重時間、骨折復位質量等資料。
1.3 療效評估 參考Harris 評分標準評估患者術后6個月髖關節功能,包含功能、疼痛、關節活動度、畸形,滿分為100 分,分值≥90 分為優,80~89 分為良,70~79 分為可,<70 分為差。髖關節功能優良者設為預后良好組,髖關節功能可、差者設為預后欠佳組。
1.4 觀察指標 分析PFNA 內固定治療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的效果及其相關因素。
1.5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21.0 軟件分析數據,用(xˉ±s)表示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用獨立樣本t檢驗;以例(%)表示計數資料,用χ2檢驗,多因素使用logistic 回歸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手術療效 220 例患者的Harris 評分范圍53~97 分,Harris 評分(85.26±6.48)分,髖關節功能優、良、可、差分 別90 例、72 例、40 例,18 例。預 后 良 好 者162 例(73.64%),預后欠佳者58例(26.36%)。
2.2 影響因素分析
2.2.1 單因素分析 預后欠佳組年齡≥80歲、ASA分級程度、不穩定型骨折、骨折復位質量分級、重度骨質疏松、外側壁分型高于預后良好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兩組性別、合并內科疾病、手術時長、下地負重時間≥30 d 占比、術后并發癥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影響PFNA內固定治療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效果的相關因素單因素分析[例(%)]
2.2.2 多因素分析 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顯示,年齡≥80 歲、不穩定型骨折、重度骨質疏松、ASA 分級、外側壁分型、骨折復位質量是影響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PFNA內固定術后療效的高危因素[均OR(比值比)>1,均P<0.05]。見表2。

表2 影響220例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PFNA內固定的療效相關因素多因素分析
PFNA 是臨床治療股骨轉子間骨折的常用術式,其符合股骨近端的生物力學和解剖要求,能利用螺旋刀片的自旋方式填壓松質骨,保留骨量,避免手術操作造成骨量丟失,增加防旋轉與防成角的穩定性,利于患者早期負重鍛煉[4-6]。PFNA 術中僅需顯露大轉子尖端即可打入螺旋刀片、插入髓內釘,無需暴露骨折端,對骨折周圍血運干擾小,術后疼痛程度輕,利于患者早期下床活動,改善病情[7-8]。本研究中,220 例患者的Harris 評分為(85.26±6.48)分,預后良好者162 例,預后欠佳者58 例,提示PFNA 內固定術質量股骨轉子間骨折療效較好,但仍有部分患者恢復效果欠佳。
本研究中,年齡≥80 歲、重度骨質疏松、不穩定型骨折、ASA 分級、外側壁分型、骨折復位質量是影響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PFNA 內固定術療效的高危因素。⑴高齡患者易合并多種基礎疾病且機體免疫力弱、營養狀況差,削弱機體組織愈合能力和功能恢復能力,同時骨質疏松相對嚴重,單位體積內骨量明顯減少,增加骨皮質聯系,內固定把持力降低,增加內固定物切割發生可能性,易引起骨折端移位,影響術后髖關節功能恢復[9-11]。⑵骨質疏松表現為骨的鏡下顯微結構退化、軀干骨的骨量減少,骨小梁減少,骨脆性增加,骨抗壓能力降低,同時體內微量元素、蛋白質、鈣離子、游離磷離子等營養骨組織的成分含量減少,減少骨愈合過程中所獲得的原料,可造成骨折延遲愈合或不愈合。另外,在骨折恢復過程中,骨質疏松患者的骨吸收速度較骨形成速度快很多,原始骨痂及時得到塑形,會降低骨痂形成品質,降低骨折愈合質量,骨質疏松越嚴重者預后越差[12-13]。⑶不穩定型骨折者多伴有后內側骨質節后破壞,阻礙股骨距部位壓力傳導,頭頸側骨塊喪失有效支撐,增加髖關節內翻移位風險,甚至會誘發螺旋刀片切割股骨頭等,影響手術療效。⑷完整的外側壁能夠支撐頭頸骨塊,避免其發生旋轉、移位,阻擋股骨干內移,避免螺釘切出或過度滑移。當外側壁破裂時,股骨頭頸骨塊喪失大轉子外側壁支撐,會造成螺釘過度軸向滑動,嚴重時可促進股骨頭頸骨塊向外側塌陷,外側壁分型級別越高者損傷越嚴重,療效越差[14-15]。⑸ASA 分級是對患者手術風險性和自身體質評估的模型,分級越高則患者一般狀況越差、病情越重,主要臟器代謝能力越差,患者需承受的麻醉風險和手術風險越高,療效越差。⑹術后早期下地負重能夠促進下肢血液循環,避免髖關節周圍軟組織攣縮、關節僵硬,降低術后深靜脈血栓發生風險,減輕術后下肢水腫程度,加速髖關節功能恢復。
綜上所述,PFNA 內固定術治療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療效較好,年齡≥80 歲、不穩定型骨折、重度骨質疏松、ASA 分級、外側壁分型、骨折復位質量是影響PFNA 內固定術療效的高危因素,臨床需針對上述危險因素實施相應的干預措施,以改善患者髖關節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