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璐陽
【摘要】隨著反腐工作的深入開展,越來越多的腐敗行為被公之于眾,校園作為純凈之地,也沒能逃脫腐敗的侵襲。高校作為教育開展的核心地帶,對學生價值觀和人生觀的樹立有著極大的影響,校領導從學者一步步淪為以權謀私、貪圖錢財的違法分子,這不僅是自身道德的缺失,同時也進一步說明,腐敗范圍在擴大,腐敗手段和方式日漸復雜化。文章通過分析山東科技大學反腐案例,分析審計失敗的原因,并從中汲取經驗教訓得出啟示。
【關鍵詞】國家審計;高校腐??;治理腐敗
【中圖分類號】F239.44;F124
一、國家審計
國家審計作為腐敗治理工作開展的“四大支柱”之一,是反腐機制中的重要部分,在反腐倡廉工作中,國家審計通過事前、事中和事后審計在極大程度上預防和揭示了腐敗行為。審計具有的獨立性,在治理腐敗工作中形成了特殊優勢,使得審計人員能夠公正和嚴謹開展工作,挖掘被審計單位存在的問題和漏洞,及時發現腐敗線索,為反腐工作順利開展打下基礎。
國家審計建立目的之一就是防止腐敗行為的發生。在國家治理過程中,腐敗行為會導致國家經濟秩序被破壞,權利集中化,國家政策推行受到阻礙,國家發展不健康。我國主要出現的是經濟腐敗行為,這會減緩經濟的發展速度,同時形成一種不良的社會環境,讓民眾對國家的監管能力產生懷疑。國家審計作為監督體系中的一大子系統,有責任和義務幫助國家維持經濟秩序,鞏固民眾對國家的信任度,防止權利的集中,加強經濟的健康快速發展。
二、高校腐敗的特點
腐敗是指國家公職人員為自身的經濟、服務等特殊利益而濫用自身職務的權力。高校作為教育重地,其腐敗行為具有以下特點:
(一)類型廣泛
按性質主要分為三種類型:經濟腐敗、政治腐敗和作風腐敗。經濟腐敗是指貪污受賄、侵占挪用公款等,是高校中最為頻發的腐敗行為。政治腐敗是指泄露機密、不執行命令、紀律觀念淡漠等。作風腐敗是指生活作風、工作作風等的腐敗,其包括:揮霍公款、驕奢淫逸等。按行為人可分為:個人腐敗和團體腐敗。團體腐敗的影響往往更為惡劣。
(二)手段隱秘
高校腐敗人員普遍文化層次高,使得其在進行腐敗行為時具有一定的隱藏性和欺騙性。個別人員甚至仔細研究法規,打擦邊球。
(三)影響嚴重
高校是培養社會人才的重要教育基地,高校的腐敗會影響學校的健康風氣,甚至影響學生的思想觀念,對未來學生的發展和社會的秩序有著嚴重的影響。
三、國家審計在山東科技大學審計失敗案例分析
在2005年3月至2017年11月這12年間,山東科技大學原校長任某共受賄54次,涉案金額高達781萬元,任某在這12年間擔任過三個省市的正廳級官員,曾主持和參與我國多項自然科學基金課題,是一名有著諸多光環的專業學者。然而在職期間卻多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為他人在承攬工程、升學就業、職務晉升和專業調換等方面提供幫助,索取報酬。從之前的小打小鬧,到后面一次性收取100萬元的膽大妄為,任某在貪污腐敗的道路上越走越遠。2017年11月10日,山東省紀委發布消息,任某涉嫌嚴重違紀,接受組織審查。最后法院經審理以受賄罪判處任某有期徒刑十二年,處罰金80萬元,其受賄所得全部沒收,上繳國庫。
任某從2005年開始受賄到2017年經過12年的時間才落馬,這充分反映了國家審計在反腐工作中存在力度不足的弊端,分析如下:
(一)審計獨立性缺失使預防作用失效
審計的獨立性是開展反腐工作的“靈魂”,缺乏足夠的獨立性會導致國家審計在反腐工作中無法發揮預防作用。在山東科技大學腐敗事件中充分說明了國家審計在此高校的反腐工作開展力度不足,預防作用失效。日常工作中我國的審計機構受其他權利部門的干預過多,如審計機構對財政部門進行監督,但審計機構的預算又受財政部門的批復。這表示被監督者和監督者之間的工作不夠獨立,一旦審計過程中發現問題,很容易因為機構之間的聯系或領導關系而被隱藏,審計人員在工作中受到多重限制,束手束腳,致使其在反腐工作中的地位沒有得到實質的保障,易被輕視,無法有效威懾腐敗分子,達到預防作用。
(二)腐敗問責力度差
審計問責的力度較差,使得腐敗行為屢審屢犯。在任某落馬之前,臨沂大學、齊魯工業大學等高校9位官員的相繼落馬并沒有讓任某害怕從而停止腐敗行為。這是由于在發現腐敗問題后,僅對腐敗嚴重者進行了懲處,對于其他腐敗及協助腐敗等相關人員沒有進行深度追查,使得任某對其腐敗行為失去恥辱感,協助其腐敗的人員更是有恃無恐。且腐敗人員以集體責任作為擋箭牌的現象突出,通過分散責任來降低自身的負罪感和處罰,削弱了國家審計和政府機構的公信力。此外,在審計人員提出整改建議后,對于整改時間和效果沒有進行具體規定,整改時出現敷衍式整改和口頭整改等形式問題,建議無法得到落實。對于偽造整改情況、無正當理由拖延甚至拒不改正的單位和個人,缺乏嚴肅處理。
(三)監督部門合作機制不規范
我國設有審計機關、紀檢機關和司法機關等監督部門未形成整體合力。它們在工作目標和職能上都有相同性,但各個監督部門基本都處于單打獨斗的過程。審計機關在審計被審計單位發現腐敗線索后移交給紀檢機關、公安機關等進一步處理,缺乏在審計過程中為紀檢機關收集證據的意識。由于腐敗監督合作機制的不規范,日常溝通協調機制的作用無法得到有效的發揮和利用,對共享信息的內容也沒有做出詳細的規定。在傳遞過程中易出現的泄密等行為,沒有完善的法律依據,無法保障信息的真實性、共享性和合規性。使得被審計單位能提前得到消息,審計失效,不能及時發現隱藏的腐敗線索,讓腐敗分子心存僥幸,繼續腐敗行為,增加反腐的成本。同時合作機制的不規范導致反腐部門在反腐工作中監察的力量有限,實現不了疊加效果。當前急需完善監督部門之間的合作機制,形成強有力的監督力量。
(四)審計公告制度不完善
審計公告制度不完善將導致公告信息發布不及時,公眾監督作用得不到發揮。目前我國的審計公告制度不完善存在公告范圍不廣泛、公告透明度受限、公告的傳播途徑單一等問題。公告范圍的局限使得審計結果知曉度低,公眾參與的人員少,監督作用得不到公眾的助力,審計后續約束力低。公告的透明度受限會影響國家審計的公信力,削弱審計的地位。公告傳播途徑的單一導致審計的過程和結果傳播不及時,這使得國家審計的作用大打折扣,不利于腐敗治理。
(五)審計人員整體專業素質低
審計人員在反腐工作中所展現的專業高效能力不強,工作質量低。審計人員的專業素質決定著審計工作的質量。我國的審計人員一方面是思想仍舊停留在傳統的審計理念層面上,將主要精力集中在會計數據的收集整理上,缺乏審計工作所需要的靈活性和有效性,對腐敗線索實質和審計事項規律的發現不足。同時對于在反腐過程中所發現的問題,無法提出良好的整改方法和長期的治理建議。另一方面是審計人員信息技術能力有待培養。隨著信息化的不斷擴大,會計信息化在企業和行政部門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腐敗手段也逐漸趨于科技化。對于被審計單位的會計數據,審計人員不能進行快速的分析從中發現有價值的信息。對于人為消除審計證據的行為,缺乏防范意識。當前的腐敗手段和方法逐漸復雜化,反腐敗的范圍和程度不斷擴大,這使得對審計人員的要求也變得更高。
四、案例啟示
(一)提高審計的獨立性
通過對審計體制的完善,確保審計機構的獨立性。改善體制首先要健全審計方面的法律法規。如對審計的監督權、審計的職能和工作范圍進行細化規定,確保審計的實質權利。制定對審計工作進行不合理干預和限制行為的處罰制度,使得審計有完整的法律體系,確保國家審計工作在法律上有法可依,從而提高審計的獨立性。其次還可以改變當前審計機關的預算批復制度。如設立國家審計的專項經費,使國家審計機構從財政部門中獨立出來,防止審計機構在對財務部門進行監督時有所顧慮,影響審計結果的真實性。再次通過強化上級審計機關對下級審計機關的領導力度來減緩地方政府對審計的干預,加強審計的獨立性,提高審計在反腐工作中的地位。最后強化審計機關在反腐工作中的處罰權利,如對審計所具有的處罰權進行明確規定,審計有權對審計工作中出現的不合作等行為進行懲處。
(二)強化問責力度,充分利用審計結果
有效的問責和審計結果的充分利用,能夠提高反腐的效果,遏制腐敗的生長。第一對于審計發現的腐敗問題,追查到相關人員,進行嚴厲處罰,對于情節嚴重的追究其法律責任,對參與腐敗和協助腐敗的全部人員進行嚴厲追責罰款等懲處,這將增加審計的權威力,提高審計問責力度,對參與協助人員起到威懾作用。第二對審計整改進行問責。如要求積極落實整改建議,安排專人對整改效果進行檢查和管理,定時反饋整改進程,明確整改的時間限制和目標,對于屢查不改,屢查屢犯的單位及個人依法進行一次警告,二次通報批評等嚴肅處理。第三利用審計結果,對整改結果進行考核。將整改納入單位績效考核,對于整改評價不合格的單位領導進行批評處罰,讓被審計單位重視審計整改,認真采納審計建議,促進審計問題的及時解決,提高反腐效率,打破反腐工作中屢審屢犯的惡循環,加強國家審計對被審計單位的威懾力。
(三)規范各監督機制合作制度
不同的監督部門之間有著不同的職能和分工,在反腐工作中有各自的優勢,整體合力監督,規范協同制度,能夠提高反腐力度。第一規范案件交接制度,對交接的信息內容進行詳細的要求,完善對交接過程中出現的泄密等問題的相關法律,保證交接內容的合規性和保密性。審計人員在發現腐敗線索時,可以充分發揮專業能力,收集相關證據,及時移交給紀檢、司法等部門,為協助機關提供相應的幫助。第二規范日常溝通協調機制,建立監督小組,對反腐的日常信息進行合理共享,明確各自的監督責任,商討審計計劃和重點,提高審計進程,加強相互之間的聯系。靈活運用反腐敗工作中的協同制度,在規范的協同制度和積極的監督合作下,能夠使監督機制發揮疊加的高效作用的同時又互不干擾的完成自己的工作。第三強化各監督機構工作人員的協同意識,有配合的開展反腐工作,有效的節約監督成本,達到事半功倍的監督效果。
(四)完善公告制度,提高及時性和透明度
健全的審計公告制度,能夠充分發揮公民的監督作用,增加審計的約束力。首先是加大審計公告的范圍和力度,規范公告程序。通過媒體等各種網絡傳播途徑,對審計公告進行積極廣泛的傳播,讓更多公眾能夠及時了解和掌握反腐的進程和審計的處理結果。對公告的程序進行詳細化的規定,保證公告程序的合法和合規性。對于發現的嚴重案件進行特別公告,對案件中存在的腐敗問題進行揭露與分析,增加案件審理過程的透明度,對案件結果的處理進行及時反饋。再次是建立公告反饋制度,提高公眾的參與度。收集公眾對發布的審計公告提出的疑問,主動接受社會的監督,對反饋的問題進行整理和分析,給予公眾及時的回復,以便后續的審計程序提供參考價值。最后是提高公眾對國家審計目標和重點的了解,鼓勵公眾檢舉腐敗行為,積極參與到反腐監督的工作中來。充分發揮公眾的監督作用,能夠增強審計工作的效率性,促進反腐工作整改的后續發展,培養民眾的反腐意識,達到全民反腐和提升反腐效益的效果。
(五)增強審計人員專業素質
審計人員的專業素質是審計工作質量的保證。首先要讓審計人員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政治理念,加強職業道德教育培訓,培養審計人員的正直感和責任感,在進行反腐工作時要時刻保持客觀公正的態度,拒絕任何違法違規行為的發生。其次要讓審計人員熟知審計的工作方向、明確審計在反腐工作中的地位。提高審計的敏銳度和靈活性,能在工作時找準重點,快速對有價值的信息進行收集,做到嚴謹、負責地開展審計工作,時刻保持對反腐工作的使命感。最后加強審計人員的專業能力培養。審計人員應及時吸收審計專業方面出現的新知識,提升審計人員的信息技術能力,同時讓審計人員能夠及時了解反腐工作中的信息,對時常出現的腐敗行為的領域進行重點審計,便于積累經驗,總結規律,增強反腐工作的質量和效率。審計人員的專業能力提升,會使得審計工作的開展更為順利,反腐優勢更為顯著,審計結果更為權威和有效。隨著反腐工作的廣泛和深入開展,對審計人員的專業素質要求也越來越高。
主要參考文獻:
[1]白德全,王夢媛.我國反腐敗審計治理機制創新研究[J].稅務籌劃,2019,(07):8-12.
[2]田園,劉洋.反腐倡廉視角下高校經濟責任審計的思考[J].財務與金融,2019,(05):40-43.
[3]魏祥健,游靜.審計與紀檢監察協同反腐影響因素實證研究[N].重慶科技學院學報,2019,3-8(05).
[4]李越冬,周蕾,周陽.國家審計、市場化進程與腐敗治理[J].財會月刊,2018,(20):116-124.
[5]岳俊俠,董鈺凱.國家審計在腐敗治理中的作用[J].財務與金融,2018,(3):5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