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雨曦 楊亞娥
【摘要】大數據時代為會計、審計工作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同時也對會計、審計人員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大數據時代對會計審計人員提出的新需求,高校應當對人才的培養提出新目標、新方式。文章首先分析大數據時代對會計審計人員新要求,歸納目前高校人才培養方式的局限性,進而提出會計審計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對策。
【關鍵詞】大數據;會計審計應用型人才培養;轉型
【中圖分類號】G642
★ 基金項目:本文受上海市高校第六批應用型本科試點專業建設項目的資助。
在大數據背景下,應用信息網絡技術建立的財務共享中心已經成為眾多集團企業和跨國企業的新選擇。財務共享中心是集團企業將其分散在各個地區單位和業務單位下的財務部門進行整合而成立的,其目的是將企業重復性的業務進行整合,進而可以改進質量、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在財務共享模式下,企業對財務人才需求有較大的轉變,傳統財務會計人員已經無法適應當前的信息化時代,企業更需要擅長數據處理、數據分析的管理型財務人員。而目前高校會計審計人才培養模式嚴重滯后于社會和企業的需求,是會計教育界已經不能忽視的問題,也是本文的研究初衷所在。
一、大數據背景下,會計、審計人才培養新要求
在大數據環境下,財務人員的培養要滿足企業如下需求:一是降低企業財務運行成本,二是為企業提供深入價值鏈的業務增值服務,三是為企業提供決策支持。信息化時代財務人員的轉型方向可以分為如下三個方面:
(一)以共享財務中心來完成會計信息處理
共享財務是企業財務職能中的執行層。企業通過財務共享中心將財務流程標準化、智能化,共享財務人員按照標準化操作流程將重復性作業進行集中處理,計算機自動完成批量財務處理,從而完成會計核算、財務對賬、資金結算、稅務管理等基礎財務會計的工作,實現企業提升效率、降低財務運行成本的目標。財務共享的工作模式需要單人重復完成標準化流程中的一小部分,多人協作完成整個標準化流程,因此共享財務人員同時需要具備良好的溝通能力、團隊協作能力、財會專業知識和信息化設備運用能力。共享財務人員完成的是企業在過去人工耗用極大的一部分工作,然而由于財務智能化,目前企業會計信息處理人員極易被替代。而目前會計教育中,對此部分的知識學習花費了學生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應減少此部分的教學計劃和課程設置。
(二)用于過程決策的管理會計,承擔了業務財務的重任
業務財務是企業財務職能中的控制層,負責將來自共享財務的原始數據轉換為信息,為戰略財務的決策提供支持。業務財務人員需要和企業各個業務部門進行對接,將財務工作深入公司經營的方方面面。企業應當在采購、生產、營銷、售后、研發等價值鏈關鍵環節設立管理會計崗位,幫助業務財務人員深入企業價值鏈業務,進行預算管理、運營管理、成本管理、績效管理等工作,達到幫助業務部門發現問題、提升效率、為企業提供增值服務的目的。業務財務人員需要突破傳統的財務領域,除了了解財務知識,還需要熟悉企業采購、生產、營銷、售后、研發等企業價值鏈的業務流程,并將其與財務知識進行融合,為企業業務部門提供增值服務。財務共享模式下,企業對業務財務人員的需求大大增加。所以,在高校會計人才培養中,應加大對此部分的課程設置,以適應時代和社會需求。
(三)用于服務企業戰略決策的戰略財務,是人才培養的終極目標
戰略財務是企業財務職能的指導層,其負責將來自業務財務的信息進行進一步的分析與評價,從而支持最終的戰略決策。戰略財務主要負責公司層面的管理與控制,包括制定企業財務政策和建立企業全面監管及控制體系。一方面,戰略財務人員根據企業整體目標,結合行業發展趨勢,對企業資源進行分配,為企業發展指明方向。另一方面,戰略財務人員需要對企業經營活動進行分析、評價,進行成本效益分析,研究決策的結果,從而進行信息反饋。企業對戰略財務人員的綜合素質要求較高,戰略財務人員應當具備全局觀和寬廣的視野,同時具備財務分析、投融資決策、風險管理等專業知識,具備管理能力及人際交往能力,并且要熟悉企業運營流程。即使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戰略財務人員也具有非常強的不可替代性,具備成為戰略財務人員的能力也是當前財務人員轉型的最終目標。
以上三個層次的會計人才需求,在目前的會計教育中出現了錯配的情況,即低層次的共享財務在本科階段配置了較多的課程和時間,而中等人才需求的業務財務,尤其是高等人才需求的戰略財務卻在教學計劃和課程體系中涉及較少,尤其是在大數據相關課程和實驗室的配置上更是匱乏。或許是由于教師的意識,或許是由于學校的資源條件,或許是由于教學計劃、課程設置、課時分配等的改革舉步維艱,總之,筆者認為目前的會計審計教育嚴重滯后于社會和企業的實踐對人才的需求。
二、目前高校會計、審計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問題分析
(一)人才培養計劃和模式脫離當前社會需求
目前,大部分高校會計、審計的培養體系都以技術導向和效用導向為主,課程設置主要圍繞著會計、審計職稱類及資格類考試,教學內容以會計、審計準則為主干,考核形式主要為編制會計分錄、背誦審計規范等。大部分高校并沒有將信息技術相關課程納入教學體系。即使當前少部分高校將信息技術相關課程納入選修課,但實際上并沒有打破學科間的界限。然而在大數據背景下,會計職能已經由靜態的賬務處理轉變為動態的管理分析,現代企業需要的是了解大數據、云技術等會計審計領域新興技術、能夠通過財務數據分析為企業提出管理建議的財務人員。這一矛盾導致高校的課程設置脫離市場需求,學生們難以意識到大數據時代會計、審計職業發展趨勢,且缺乏在財務工作中的分析能力和創造性思維,從而導致高校培養的學生難以滿足企業的需求,學生在就業時也難以適應企業的工作環境。
(二)大數據會計審計系統的教學實驗設備不完善
大數據方面的教學需要高校投入大量的資金,保障會計、審計軟硬件設施建設。首先,構建互聯網教學平臺是當前大數據背景下會計、審計教學的基本條件,構建互聯網教學平臺需要投入購買計算機設備及網絡設備等。其次,對于大數據云計算的教學,高校需要投入教學模擬軟件。第三,為鍛煉學生實踐能力,有的高校已經建立ERP沙盤軟件實驗室、會計軟件應用實驗室及財務崗位綜合實驗室等,但財務共享中心實驗室由于資源投入等的原因只有很少高校有。第四,除完善的硬件設施條件外,大數據教學還需要與之匹配的數據,然而目前我國中小企業可獲取的數據較少,大公司又極少將公司數據對外公開,這導致了當前高校極難獲取企業的真實數據,從而導致高校教師難以在課堂中為學生展示真實的案例進行數據分析。
(三)會計、審計實踐教學形式化
大數據背景下,財務人員的工作內容、工作方式都發生了巨大變化。會計、審計實踐教學作為理論教學與實務處理的橋梁,對于學生適應財務工作的變化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會計、審計實踐教學應當幫助學生們加深對于會計、審計理論知識的理解,同時也可以提升學生們解決會計、審計實務問題的能力。然而,當前高校會計、審計實踐教學形式化嚴重,很難在理論知識與實踐工作的轉換中真正幫助到學生,造成這一現狀的原因有如下幾點:
第一,當前會計、審計實踐教學體系不完善。高校提出實踐教學這一教育理念時間較短,會計、審計的實踐教學體系尚不具有系統性、完整性,因此,目前高校會計、審計實踐教學并沒有充分發揮其作用。
第二,實踐教學評分體系不合理。目前,高校并沒有建立起一套完整、合理的評分標準體系評價學生在實踐教學中的表現,且在學生整體GPA中,實踐教學僅僅占非常小的一部分,甚至部分高校并沒有將實踐教學的成績計入學生整體GPA中。因此,學生在實踐教學中缺乏很高的積極性,阻礙了實踐教學作用的發揮。
第三,缺乏實踐型教師。在會計、審計的實踐教學中,選擇具有豐富會計、審計實踐經驗教師對于學生們的指導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受到我國高校教師選聘機制的影響,我國大部分高校教師都是從高校畢業后直接進入學校任職,并不具備豐富的會計、審計實踐經驗。并且目前大部分高校教師并沒有接受過大數據方面的培訓,很難將會計、審計教學與大數據結合起來。因此,目前我國高校教師并不是實踐教學的最佳人選。
三、會計、審計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轉型對策
(一)對會計、審計人才培養目標應進行重新定位
在大數據背景下,傳統的會計、審計教學已經無法滿足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因此,高校應當重新構建會計、審計人才培養目標。在制定應用型會計、審計人才培養計劃和方案時,要重點考慮以下方面:第一,學校首先應當調研和分析當前企業需要的人才應具備什么樣的技能。在大數據背景下,財務共享中心已經成為財務發展的新趨勢,高校應當根據財務共享中心的三大財務崗位——戰略財務、業務財務、共享財務的工作內容和工作性質為基礎,通過對企業高管、人力資源和財務工作人員、已畢業的學生等進行調研,明確高校人才培養的目標。第二,在明確培養目標的基礎之上,進一步分析為達成該目標學生應當具備什么樣的能力。第三,根據人才培養所需要的能力構建學生培養計劃、培養方案和課程設置體系,更好地保證所培養的會計、審計人才符合企業需求。
(二)對大數據背景下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改革
大數據背景下,越來越多的會計、審計工作被信息系統所代替,云報賬、云做賬、云審賬已經成為當前會計、審計業務的特點,因此高校的會計、審計課程應當緊跟當前的發展趨勢。除了學習會計、審計知識,同時也應當具備互聯網思維,具有一定的數據處理、網絡技術能力。為實現這一培養目標,高校在構建課程體系時,應當做到以下幾點:
1.在教學計劃和課程體系的設計中體現出“互聯網+會計+審計+管理”的特點,培養課程應當包括會計審計相關課程和信息系統相關課程兩部分。高校的會計審計相關課程仍是傳統的初級、中級、高級的財務會計與審計課程,幫助學生們了解會計準則、審計準則的制定原則與應用方法,為學生們了解信息系統的經濟實質及為能夠根據數據分析結果提出有效意見打下基礎。高校的信息系統相關課程應當包括數據采集、數據分析、數據清洗、數據挖掘方面的教學,幫助學生們能夠通過真實的數據進行有效的分析,從而能夠分析及預測行業的發展趨勢、企業經營相關的影響因素等重要信息,幫助企業解決問題、做出重要決策。
2.高校教育在考核形式上也應當更加靈活,為考核學生的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力,可以采用機考形式,同時應當減少記憶方面的試題,嘗試通過讓學生們獨立搜索上市公司數據、撰寫財務分析報告等形式,更多地考核學生們自主分析、判斷的能力。加大應用和實踐教育在考核中的比重。
(三)對會計審計實驗室的建設要加大投入
實驗室建設其實一直以來是個難題,有的學校要么缺少場地,要么缺少資金,或者缺少相應的實驗師資。所以,在實驗室的建設上應摒棄傳統的思維和做法,從多方面想辦法:
1.高校可以向教育部門和其他政府主管部門申報大數據會計、審計人才培養實驗室。高校相關部門也需要將大數據實驗室的投資納入學校的規劃中。
2.高校可以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企業向高校投入資金幫助高校建立實驗室及購買會計信息系統軟件,高校向企業輸送大數據方面的會計、審計人才,幫助企業進行會計、審計軟件的進一步研發。高校和企業也可以通過互聯網開發校企合作軟件,幫助學生在課堂上進行真實的案例分析。該軟件的使用一方面可以幫助高校獲取企業真實的、實時的企業數據,另一方面,也可以為企業招聘員工提供參考依據。
3.配備專職大數據會計審計實驗教師,負責實驗工作和日常管理。
(四)對會計、審計實踐教學進行改革
實踐教學在培養會計、審計應用型人才中具有重要作用,根據我國高校會計、審計實踐教學的現狀,高校應當進行會計、審計實踐教學改革,提升實踐教學在高校會計、審計教學體系的重要性。
1.高校應當完善會計、審計實踐教學體系,將實踐教學融入理論教學中,在理論教學的每個環節中帶領學生進行實踐活動,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理論,也對實踐教學的意義有更深的認識。
2.完善實踐教學評分體系。高校應當制定一個統一、合理的實踐教學評分系統,并增加實踐教學分數在整體GPA中的權重,以提升學生在實踐教學中的積極性。
3.針對缺乏實踐型教師這一問題,一方面高校可以通過聘任在企業中任職的、具有豐富會計、審計職業經驗的財務人員為學生進行實踐課程指導;另一方面高校應當不斷完善教師培養體系,選拔教師進行大數據方面課程的培訓,幫助高校教師將大數據方面的知識結合到會計、審計教學中,從而幫助學生在大數據背景下更好地了解會計、審計實務處理。
主要參考文獻:
[1]陳虎,孫彥叢.財務共享服務[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8.
[2]夏菁,周婉怡.大數據背景下會計人才的全新培養模式思考[J].財會月刊,2018,(02):124-128.
[3]趙男男,王秋宇.大數據時代集團企業財務共享服務中心創建研究[J].國際商務財會,2019,(07):42-44.
[4]張海霞,張沛沛,朱新科,祝子麗.淺談財務共享模式下企業財會人才轉型[J].山西財稅,2020,(05):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