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秀清
【摘要】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不斷推進,為我國財會教育國際化發展帶來了新的希望。教師是培養人才的關鍵因素,想要培育多元化的國際化人才,必須創立一支高素質的國際化師資隊伍。目前國際化師資隊伍存在結構不合理、培訓交流機會有限、多元化高素質的師資隊伍欠缺等問題,基于此,文章探討了“一帶一路”視角下民辦院校財會師資隊伍國際化建設實現路徑,以推進民辦院校師資隊伍國際化建設。
【關鍵詞】“一帶一路”;民辦高校;財會師資;國際化
【中圖分類號】F230.4;G642
★ 基金項目:本文系廈門工學院校級教改項目,項目編號(JG2018002);2019年福建省本科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項目編號:FBJG20190022。
截至2021年1月30日,在教育部網站中輸入“一帶一路”,時間跨度從2013年至今檢索出91頁共1807條的相關信息,戰略為先鋒,政策為導向,倡導沿線各國聚力推進共建“一帶一路”,中國教育領域和社會各界率先垂范、積極行動,高等學校要立足各自發展戰略,參與共建“一帶一路”規劃,共同提升國際化教育水平和助力共建“一帶一路”。沿線高校紛紛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結合自身學科優勢,助力戰略實施。如西交大堅持“三個面向”的科學研究,助推地區與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面向重大需求,迅速回應部署,成立發展研究院,竭力為國家戰略實施和地方發展提供寶貴的智力支持。師資隊伍國際化是落實“一帶一路”規劃的重要支撐,師資隊伍的質量將決定高校國際化進程和國際競爭力。因此,服務于“一帶一路”人才需求的師資隊伍建設是當務之急。
一、民辦高校財會師資隊伍國際化建設的重要意義
財會師資隊伍建設的國際化將圍繞宗旨、服務大局,按照“一帶一路”的倡議,不斷銳意探索、務實創新,以問題、需求、目標和成果為導向,在教育領域國際交流事項中不斷深耕細作,為師資建設的國際化注入新內涵。高校財會師資建設的國際化,應該對接“一帶一路”建設的人才需求和教育共同體構建的需求,即培養有開放的國際化視野,有較強的知識底蘊,能高效運用現代信息工具,有較強溝通交流能力,且能自主終身學習的專業化國際人才,從而對高校財會專業的教學及人才培養提出了挑戰。
在復合型財會人才培養的過程中,財會教師是重要因素,處于主導地位,因其本身的綜合素質和專業水平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培養質量,所以財會專業師資隊伍的國際化建設顯得尤為重要,其綜合能力和整體水平的增強,會積極促使財會教師在教學方法、教學內容以及創新思想上與國際化接軌,從而有利于促進教師自身素養的全面提高,專業的核心競爭力的全面提升。此外,由于民辦高校獨有的特色,其創建背景、教學基礎設施、教學投入經費來源、教學管理模式等多種因素,導致整體財會師資隊伍素質普遍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民辦高校的長遠發展。財會師資隊伍國際化建設,可促使更多的國際創新思維融入到專業課的教學,引發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及科研方面的變革,達到全面提升復合型財會人才培養質量的目的,可從根本上保障民辦高校的可持續發展。
二、民辦高校財會師資隊伍國際化建設的主要問題
與公辦院校相比,民辦本科院校經費來源單一,政府經費投入較少,學校一味減縮辦學成本,隨之嚴重影響民辦院校財會師資隊伍建設的資金投入,進而影響到學術建設及教學質量長遠規劃,對財會教師的吸引力也大打折扣,最終導致財會教學師資隊伍建設存在諸多問題,如教師隊伍結構不合理、教師培訓機會有限、多元化高素質的師資隊伍欠缺及實力在線的“雙師型”財會教師不多等。
(一)財會師資結構不合理
高校財會師資國際化隊伍結構不合理,分為國內層次及國際層次兩個方面。一是國內層次缺乏高水平教學科研團隊,缺乏具有博士研究生或副教授以上職稱的高層次人才,特別是缺乏財會學科帶頭人、財會領域學術領軍人物以及省會計領軍人才(總會計師類),或因其建設效果不夠理想,優秀的教學科研成果不突出;二是國際層次缺乏多國籍、多元化教師隊伍,其總量占比低,且絕大多數外籍教師授課語言類課程,涉及專業性課程更是屈指可數;當然,有些院校響應國家號召,依托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由外方合作院校選派專業教師來華傳授財會專業課程。由于在確定外教人選、擬授課內容、落實授課時間等方面要協調,往往難以滿足中外雙方院校的要求,所以此類外籍教師來華授課效果不理想,授課時間也比較短,不穩定因素較多。此外,盡管也有些海外留學背景的海歸、國外高校訪學或進修培訓經歷的本土教師,但公派留學項目、海外培訓項目名額少,競爭激烈。
(二)財會教師培訓交流機會有限
民辦高校教師教學科研工作量大,培訓時間有限;許多民辦高校師資培訓重視程度不夠,尚未建立健全教師培訓的工作機制,培訓后勤也不到位,培訓經費預算有限,提供教師接受再學習的機會不多;在為數不多的過往培訓中,多為大規模的講座,形式較為單一,培訓內容也缺乏針對性,難以滿足教師多樣化、專業化及個性化的需求;受資金、政策等諸多因素的影響,限制了師資互通、境外訪學、培訓及辦學等項目參與度,財會師資隊伍“走出去”缺乏長遠、有效的謀劃,制約著其國際化水平的提升。
(三)多元化高素質的師資隊伍欠缺
近些年來,財會類專業熱度不減,致使許多學校財會類專業教師嚴重缺乏,經常合班上課,一學期要講授多門課程。繁重的教學任務,根本沒有時間潛心研究教學、科研,更別說與時俱進,不斷學習,豐富知識結構。可見,當前國際化師資隊伍建設相對滯后,跟不上當前“一帶一路”國家經濟發展的需求。一是不具備國際化視野,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社會經濟狀況,法律法規,歷史文化與民族宗教等也知之甚少;二是智能化會計日漸興起,“一帶一路”倡議下,對國際投融資決策、跨國財稅風險防控等知識儲備不夠;三是大數據應用、分析、財務軟件應用和維護等能力欠缺;四是缺乏國際化的語言和教學能力,財會教學依然是以教師照本宣科式理論灌輸為主導,教學內容老舊,教學方法單一,雙語教學流于形式,未將“一帶一路”、現代信息技術及創新實踐融入課堂教學活動中,開展國際化教學還有一定的難度,無法實現預期的教學效果;五是教師存在科研意識淡薄,科研熱情不高、科研動力不足、科研團隊未建立及學科前沿發展動態不關注等問題,學校也缺少良好的科研氛圍,科研激勵機制尚不成熟。
(四)真正實用、管用、頂用的“雙師型”財會教師不多
財會專業其自身特色,需具備深厚的職業素養、專業知識底蘊和較強的實踐能力,能夠在日常教學中將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融為一體。目前,一些院校尤其是應用型高校,開始重視“雙師型”教師建設,盡管目前對其界定尚無定論,但基本是從企業經驗及相關行業證書兩個指標來衡量。“雙師型”教師數量和質量是直接影響新時期財會人才培養水平與質量的核心要素,而“雙師型”教師多局限在獲取財會相關職業(執業)資格證書,如會計師,稅務師,CPA等,理論知識一定程度上得到更新,然而這些證書并未將考察重心放在崗位技能上,多數教師實踐技能未能得到很好鍛煉,指導學生學科競賽、創新創業等實踐能力不強。當然,不可否認也有少數缺乏企業工作經歷的教師利用業余時間去企業參觀、考察和掛職,但是短時間的學習交流,缺乏系統性和針對性,實踐操作能力也難以在短時間內大幅提升。
三、推進民辦高校財會師資隊伍國際化建設的實現路徑
師資隊伍國際化建設,尤其是民辦高校財會專業的師資隊伍國際化建設,應立足民辦高校自身定位,結合辦學理念與學科發展動態,同時結合財會人才比例、各層次規模以及現有財務狀況等情況,科學合理地制定民辦高校財會師資隊伍國際化建設路徑:
(一)樹立國際化理念,增強國際化意識
由于區域經濟國際化水平有限,民辦高校的內培外引等師資建設能力都會受到一定程度制約,使得民辦高校財會師資隊伍國際化建設受到較大影響。因此,立足“一帶一路”背景,借助“一帶一路”國家倡議提供的便利條件,引導院校教師自主形成國際化意識,樹立國際化理念,師資隊伍國際化建設不能僅僅停留在表面上,更應該從理念意識上進行深化,著力加強財會教師對其自身國際化緊迫性和重要性的清醒認識,將高素養師資隊伍作為發展的保障。民辦院校要充分結合自身辦學特色、需求、發展方向等,打破“依托區域”的陳舊思想,摒棄落后傳統觀念,主動放眼全球,在自身專業理論及技能實踐教學中融入國際化思想,制定與國際化教育相一致、同軌道的財會專業能力成長規劃,確保師資隊伍國際化建設制度化、常態化、科學化。
(二)優化財會國際化師資結構
民辦高校要根據學校的辦學定位、發展目標和學科建設的需要,科學合理地制定高層次人才“內培外引”規劃,如人才引進的資格條件,人才需求計劃、人才引進方案及人才考核激勵機制等,拓寬選人用人渠道,打破地域、國別限制,引進具有國際研究背景或豐富實踐經驗的高層次人才充實師資隊伍,同時還要重點扶持培養財會領域學術帶頭人和學術精英,使得財會師資隊伍國際化的建設在數量和質量上得到優化。在師資隊伍國際化建設的過程中,當地政府和民辦高校應該提供有效的支持政策,下大氣力,投入資金,保障財會專業的師資國際化建設經費投入,以加強師資隊伍的國際化建設,激勵師資隊伍的國際化發展。
(三)多措并舉推進多元化高素質的師資隊伍建設
國際化財會人才要在質量上致勝,除了專業的理論基礎外,更要注重提高財會人才的各方面素質,比如:溝通能力、語言能力、用國際化的視野看待國際風云、應對及思考國際資本市場遇到的特殊問題、運用“云會計”、區塊鏈、大數據等高新技術處理國際化會計疑難業務等,而這一切離不開多元化、高素質的師資隊伍的建設,因而民辦高校應多措并舉推進財會的師資隊伍國際化建設。設立“一帶一路”專項資金,利用師資交換、校際互訪、國際教育等多途徑選派高校教師前往沿線國家高校訪學、交流,參與“一帶一路”國際學術會議,拓寬教師國際視野,交融互鑒。
(四)加強“雙師型”財會教師建設
民辦高校應配套提升“雙師”素質的激勵制度,將工資待遇、津貼等級、職務晉升、職稱評聘和榮譽獎勵與師資隊伍建設成就相掛鉤,鼓勵和支持財會專業教師到“一帶一路”實踐基地參與戰略咨詢、投資引導、核算服務及風險防控,強化專業能力,讓執業技能實踐常態化以增強實踐教學能力。此外,校企互助合作,可以更加了解企業和市場對人才的需求,通過共同開展橫向課題研究,并將研究成果編制成教材,讓教與研相輔相成,切實提升財會教師國際化教學水平及科研能力,這對教師今后的課堂教學、指導學生技能訓練和加強專業建設都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綜上所述,要響應“一帶一路”倡議,民辦高校必須深化財會師資隊伍國際化建設,轉變固有觀念,謀劃極具特色的國際化策略,創新師資隊伍的開發及培養機制,將內培外引有效結合,方能打造一支結構合理、業務精湛、多元化的國際化師資隊伍。
主要參考文獻:
[1]李薇.“一帶一路”倡議與我國開放大學國際化發展[J].世界教育信息,2016,29(19):63-66+71.
[2]陳衛豐,劉楊,李德瑩,胡為民,李德江,代忠旭.新形勢下對地方高校化工專業的師資隊伍國際化建設策略的思考[J].山東化工,2019,48(15):223+232.
[3]劉莉.“一帶一路”倡議下高職院校財會人才的培養[J].財會學習,2019(19):205-206.
[4]錢詩曼,孫銀忠.“一帶一路”倡議下連云港高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19,40(31):58-60.
[5]溫麗蕓.民辦本科院校教學師資隊伍建設的問題與對策探究[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40(06):145-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