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思毛 尹貽錕 邢榮鑫
一、廣西壯族自治區碩士研究生教育結構現狀
(一)層次結構
廣西壯族自治區具備碩士研究生授予權的高校有15所。廣西壯族自治區共有普通高等學校78所,在全國排名第19名,公辦本科和專科分別有25所和28所民辦本科和專科分別有13所和12所,可見,廣西具有碩士研究生授予點高校所占比例較低,僅為19.2%。從《2019年全國教育統計數據》得知,2019年廣西壯族自治區碩士研究生畢業人數為0.98萬人。
授予的碩士學位數量與獲得博士學位的數量之比(縮寫為“碩博比”)反映了研究生教育的等級結構。2019年,全國畢業研究生64.0萬人,其中,畢業博士生6.3萬人,畢業碩士生57.7萬人,碩博比為9.16:1。2019年,廣西研究生畢業9867人,其中,博士畢業199人,碩士畢業9668人,碩博比為48.6:1。碩士研究生畢業人數占98%,博士畢業生占2%,可見教育極為不均,缺乏高水平人才培養。與全國學位授予結構相比,廣西壯族自治區碩士和博士學位授權的比例明顯落后于全國平均水平。
(二)類型結構
研究生類型和結構根據專業和培養目的分為學術研究生和專業學位研究生。根據學習方法的不同,分為全日制學習的研究生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在我國當前的研究生教育中,全日制的研究生是研究生教育的主要部分,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訓規模和質量低于全日制研究生,社會認可度也相對較低,但是,國家已經相繼發布文件,逐步增加對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認可和接受。以協調非全日制研究生和全日制研究生之間的平衡發展。現階段廣西壯族自治區主要培養的還是全日制研究生。
二、廣西壯族自治區研究生教育結構的主要問題
結構功能原理是一種社會學理論,致力于社會系統制度結構的功能分析。因此,從結構功能理論得出,研究生教育結構直接影響研究生教育未來發展和教育質量提高,也將會影響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現分析廣西研究生教育結構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一)碩士研究生授予比例相對發達地區差距大
在三級學位授權體系中,廣西碩士研究生授予比例相對國家整體水平和較發達地區的授予情況不容樂觀,教育水平相對較低,培養的質量不如發達地區。2019年,廣西碩士研究生授予比例為17.99%,全國碩士研究生授予比例為34.63%,而北京和上海的碩士研究生授予比例分別為58.56%和55.51%。從數值可以明顯看出,廣西的碩士研究生與發達地區的差距依舊很大。在未來一段時間改善和提高碩士研究生的培養質量和標準將是一項十分重大的任務。
(二)研究生培養無法滿足社會需求
伴隨著研究生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研究生人數的增加將會不可避免地導致培養質量的下降。因此,如何在有效增加研究生數量的同時提高研究生教育質量,將是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研究生教育質量相對較低,主要表現在培訓模式單一、培養方案內容不完善。廣西壯族自治區研究生培養過多地注重學校培養,缺少學生課外實踐經歷,學生參與各種社會實踐機會很少,學生大部分知識局限于書本上的理論知識,與社會實踐脫節,無法將自己所學所用運用到所在領域,導致學生無法有效提升自身實踐能力,一部分學生就業方向與實際所學專業不符,造成大量人才資源流失與浪費。
(三)導師隊伍建設有待加強
現階段全國研究生報考人數以及研究生的招生人數都在大量增加,導師人數沒有明顯增加,不能滿足導師和學生的雙向發展。
在導師考核和評估上,不同大學對研究生導師的學術水平規定和要求不同。可能導致研究生導師水平參差不齊,研究水平也有較大差異。這種情況不利于廣西壯族自治區研究生導師隊伍整體水平的發展和提高。再加上青年導師人才引進不能有效進行,導致新型領域研究不足。
(四)學科建設相對較弱
學科團隊建設是學科建設的核心。目前,學科團隊建設已經取得了初步成果,但距離優秀學科團隊的要求還存在不小差距。
因為交叉學科的增加,再加上部分專業就業困難,最近幾年跨專業考取研究生的學生逐漸增多,部分學生需要通過大量學習基礎知識來完成本專業的學習任務。
三、廣西壯族自治區研究生教育結構優化策略
研究生的培養和教育本就是一個復雜且繁瑣的過程,更需要多方的努力,因為研究生的教育不僅僅受到研究生教育結構自身的影響,也會受到經濟、政治、政策以及社會文化的影響,因此,對于研究生教育結構的調整和優化應考慮其他方面的因素和條件,集中主要力量推薦廣西研究生的整體優化。
(一)增加研究生的數量,提高研究生比例
針對研究生授予比例相對國家整體水平較低,應適當增加研究生招生人數,應繼續加強研究生教育發展,增加碩士學位培養學科,增加招生人數,擴大招生規模。結合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實際情況和當地特色產業,發展特色專業,培養專業人才。
廣西應根據教育發展的實際情況進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第一,應加強碩士研究生培養質量評估,并進行有效考核,對于培養質量高的高校應從科研經費和學科建設上進行重點關注和支持,鼓勵這類高校增加招生規模,以促進未來更好發展;對于培養質量相對不高的高校,應給予改革發展意見,鼓勵此類高校積極到其他高校進行交流學習。第二,加強重點特色學科,大力促進特色學科發展。第三,定期檢查碩士研究生的研究成果,提高科研水平。
(二)逐步提高碩士研究生教育質量
碩士研究生生源主要是全國各大高等學校的應屆畢業生,學校可制定獎助學金制度和提供優良的科研平臺吸引更多高質量生源,促進學校發展。
(三)優化學科建設發展
建立多層次研究生教育框架,增加學科種類,加大交叉學科發展,加大對新型領域的研究和學習,提高自身實力。
(四)優化導師團隊結構
首先,加大引進青年導師力度,防止教育斷層的出現,建立新生導師隊伍,逐步實現導師隊伍年輕化。鼓勵青年導師積極開展科研,制定有效獎賞制度。其次,加大引進高層次人才激勵力度,尤其是青年學者,他們學術生涯較長,并有較為前沿的理論基礎和科研視野,對科研的敏感度更高,對將來導師隊伍的建設和優化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再次,大力鼓勵導師獲得更高學位,提高自己的知識層面和研究能力,更好地開展科學研究。
現階段的研究生教育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當代研究生的需求。應大力推進校企交流合作的“雙導師制”,以提高學生理論與實踐能力。加大對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對實踐能力相對較弱的學生應適當加強實踐教學,建立專業學習實踐基地。教師應根據學生的特點和需要,結合當地的情況,為提高研究生的綜合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
結語
隨著國家綜合實力不斷增強,國家對人才的需求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碩士研究生教育既承擔著為博士研究生教育輸送合格生源的任務,又承擔著為社會培養各類高層次專門人才的任務。研究生作為推動社會發展的主力軍,其培養應強調專業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的積累,重視綜合素質、創新和創業精神的養成,在提高分析與解決問題能力的同時,還應根據實際需要和不同方向確定培養目標、培養類型和培養模式。研究生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必須緊密結合國家現代化建設的實際。根據區域、行業和學科的發展水平及其對高層次人才數量、質量和類型的要求,對研究生工作進行分類規劃與指導,推進素質教育,突出對研究生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創業精神的培養,以增進研究生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質。
作者簡介:許思毛(1978-),男,安徽蕪湖人,教授,研究方向:體育教學理論;尹貽錕(1997-),男,山東泰安人,碩士,研究方向:體育教學理論;邢榮鑫(1994-),男,山西長治人,助教,研究方向:體能訓練與恢復。
(責任編輯 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