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工科課程思政教學實踐的主旨要求
(一)根本任務:立德樹人
教育的根本問題是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檢驗高校教育質量的根本標準則是立德樹人所達到的成效。《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明確指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必須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者融為一體、不可割裂。要挖掘課程中的德育資源,引導大學生堅守正確的道德原則,把握自身成長發展的方向,在教學中立德樹人。
(二)價值追求:回歸課程育人
學校教育不僅是育才,還是育人。課程思政是落實立德樹人教育根本任務的一項有益探索,是推進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的重要抓手,也是新時代人才全面教育培養體系的重要依托。課程思政實施的目的就是使課程育人價值回歸。課程思政有助于回歸課程育人價值追求,釋放育人功能;有助于促進學科良性互動交融,整合育人成效,這也是回歸課程內在價值追求的應有之義。“育人當是課堂教學的本體功能。任何淡化、丟棄或虛化、放棄育人功能的課堂教學,既不符教學本質意義,也有悖教學的內在邏輯,終不是真正意義的教育活動。”
(三)教育標準:實現協同育人
從當前高校教育的現狀來看,僅僅依靠思想政治課程的開設來對學生進行價值觀的教育是不可能達到最終的育人效果的。各學科要根據本學科教學內容和特點,適時適度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共同完成培養學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質的重要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的全面人才就必須形成大思政格局,就要下大力氣整合教師和學生等一切可利用的資源。專業課教師應該尋求滲透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突破口,努力使學生情感和思想與政治教育產生共鳴,讓學生在各門課中培養明確政治方向,樹立正確的三觀,從而反過來促進專業課知識的學習與運用,以達到思政課與專業課同向同行的效果。
二、理工科課程思政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育認識上對課程思政存在偏差
1、交叉學科的共性與個性把握不準。長期以來,理工科作為每個學校開設的必修科目,主要是教會學生自然科學知識,讓學生以邏輯理性、從專業知識角度去思考問題,忽視了對學生價值理念的培養,忽視了高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理工科每門專業課雖然內容不同,但最終都是要培養德才兼備、為人類發展做出貢獻的人才。長期忽視各門學科之間的個性與共性,造成了高校把思想政治教育任務只放在思政課中,而忽視了各專業課育人的可能。
2、教育目標與手段混淆。首先,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都是一種育人的手段,目標一致但手段不同。然而,大多數教師在實施課程思政時,將思想政治教育當做目標,不知如何在課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只是在上課前加入傳統的思政內容,這可能會引起學生反感,達不到有效的育人效果。其次,理工科院校存在專業課程“思政化”以及思政課程“形式化”的現象。一方面,一味或者過度在專業課教學中機械地加入思政內容,有可能使得專業課程出現思政化;另一方面,思政課程教學內容多就難免出現在教學設計等方面敷衍應付的問題,使思政教育達不到教學效果,出現思政教育形式化現象。
3、教育的供給側與學生需求側關系緊張。首先,教師對所需教學資源與學生既有知識結構以及現實生活的內在關聯把握不充分。其次,大學生對自身發展的需求認識可能不夠全面、不夠深刻,影響其學習動機的產生。曾幾何時,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一味強調理論灌輸,內容單調、教育方法單一,忽視需求側的主體性,忽視了學生的需求和個性,造成教育效果弱化。而隨著時代發展,我們又開始將重心逐漸轉向需求側,過于迎合學生的需求,過于強調方法,忽視了供給側自身必須具備的引領力和影響力,教育效果同樣會受到影響。
(二)教學過程中偏離課程思政的要求
1、教學目標不全面。理工科在實施課程思政中,教學目標不全面:一方面,只重視專業知識以及專業技能的培養,最終只看中學生“術”的學習,而忽視了“德”的培養,培養出來的學生在專業能力方面很強,卻不是學校最終要求的“德才兼備”之人;另一方面,它只重視政治方向,忽視德育,而課程思政不僅要增強政治認同,還要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文化素養、道德修養等。理工科課程思政目標不全面,包括老師對學生的立德樹人意識重視不夠等問題亟待解決。
2、教學設計古板陳舊。理工科課程思政教學設計存在以下幾點不足。首先,理工科的課程思政在融入德育元素時滲透性不強、耦合度不夠,缺少溫度。其次,課程思政絕非傳統思政課程基礎上一種簡單的文字表述的轉換,更不是對思政課程的單純替代,而是一種育人理念的迭代創新。傳統型的灌輸理論不能適應新時代立德樹人的要求,思政德育元素沒有很好地融入專業課程,一味地灌輸導致教師的“供”與學生的“需”不平衡,形成思想的洼地。
3、教學評價單一機械。人才培養效果是課程思政建設評價的首要標準。理工科教學評價存在以下幾點問題。一是評價機械化,側重于對知識的測評,機械而生硬地對教學形式、教學內容進行限定,降低了對課程思政評價的效果觀測。二是教學評價手段單一,忽視整體性。教學評價以評價為主要目標,而忽視了其最終的目標是解決問題,使之成為一種形式單調而范式化的教學形式。三是忽視品格的塑造。這極易將思政教育知識的傳授作為評價課程思政實施的標志,而非是學生品格的塑造。
三、提升理工科課程思政教學效果的對策
(一)重視人文素養、價值理念培育
以人為本的理念是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在新時期的繼承和發展,高校工作中應當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也就是要以學生的發展為目的,處處體現人文關懷。尤其是在理工科學校,不僅要在專業知識中培養學生,而且要不斷探索對受教育者精神上的引領,幫助學生健全完美的人格,培養其豐富全面的綜合素質,引導實現他們的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總之,要重視高校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貫徹落實好專業課程思政的工作,時刻牢記人文關懷、加強價值理念和情感投入,努力實現大學生全面健康自由發展。
(二)建立自然貼切、潤物無聲的教學設計
課程思政是隨課程教學進行的思想政治教育,而不是課程+思政的教學。基于理工科課程專業理論+實踐的這一特點,對理工科課程思政的教學設計就要涉及實踐教育部分,理論聯系實際,讓學生更加貼切地在生活中感受到思政教育。首先,理工科課程思政教學設計要具有系統性,要系統把握教學設計與每個小部分之間的聯系。其次,教學設計要遵循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相統一的規律,同時,對學生的認知規律以及學科特點進行研究,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最后,教學設計應當具有創新性,增強課程思政教學方法新穎性和有效性,努力幫助學生播下創新的種子。
(三)形成多元綜合的教學評價
《綱要》指出,人才培養是思政評價的首要標準。課程思政評價的最終歸宿不在于評價而在于解決問題。課程思政的評價方式不應當局限于傳統的考核方式,而要更加注重隱性考核,關注隱性效果。急性效果是教學效果的一個方面,主要表現為對教師上課的態度以及平時學習的態度、學生課內外對國家社會發展的關注度和認同感、對實時熱點的關注度與看法。另一方面是顯性效果,主要表現為學生專業課知識與技能的提升。學生對專業課學習的態度以及對老師態度方面的轉變,會影響到自身專業課的學習,這也正是思政教學與專業課程教學有機融合應該達到的成效。
結語
理工科教學中要將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與理工科本身的科學精神培養結合起來,提高學生的正確認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理科要注重科學思維方法訓練和科學倫理的教育,培養學生追求真理的責任感。工科學生則要注重強化倫理教育,培養學生精益求精的大國工匠精神,激發學生報效國家的使命擔當。總之,要牢固確立人才培養的中心地位,不斷完善教學方式,與思政課程形成協同效應,構建全面覆蓋、類型豐富、層次遞進、相互支撐的課程思政體系。
作者簡介:任海艷(1996-),女,陜西寶雞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責任編輯 張萌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