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是人類發展史上人類隨著對客觀世界認識的提高而形成的人文精神和發明創造的物質之總和。而生態文明則是人類追求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而取得的精神和物質成果。當生態文明被用于人類社會形態,則是指工業文明之后的一個人類更加重視人、自然、社會和諧的嶄新發展階段。在革命和建設過程中,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中國共產黨逐步提高了對人和自然關系問題的認識。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共河南省委、省人民政府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率領全省人民進行生態強省建設,制定了一系列促進生態文明發展的政策、制度,省域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顯著成績。
一、中國共產黨生態文明思想的發展脈絡
1921年7月成立于風雨如晦舊中國的中國共產黨,在《中國共產黨綱領》中就立定“黨的根本政治目的是實行社會革命”。中共二大宣言宣布了黨的階級屬性為“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無產階級政黨”。中共二大制定的《關于共產黨的組織章程決議案》也強調“共產黨應當是無產階級中最有革命精神的大群眾組織起來為無產階級之利益而奮斗的政黨”。生態美好的社會是馬克思、恩格斯主張的未來社會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的條件,也必然是包括無產階級在內的廣大勞動人民的利益所在。為無產階級之利益而奮斗的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雖因身處戰爭環境且無在全國執政的地位而未提出基于全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生態保護問題的完整策略,但在革命根據地、抗日根據地等局部執政時就已形成了保護自然的理念,如,1944年5月24日,毛澤東在延安大學開學典禮上針對當時陜北的自然環境指出“陜北的山頭都是光的,像個和尚頭”,他強調要解決這一問題,提出“我們要種樹,使它長上頭發”,并強調“種樹要訂一個計劃,如果每家種一百棵樹,三十五萬家就種三千五百萬棵樹。搞他個十年八年,‘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在中國歷史上,江河水患曾給百姓帶來無窮災難。新中國成立以后,黨中央和人民政府高度重視大江大河的治理工作。1950年7至9月,毛澤東四次就根治淮河問題做出批示。該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做出了《關于治理淮河的決定》,確定了“蓄泄兼籌,以達根治之目的”的治淮方針。1952年10月底,毛澤東親臨山東、河南視察黃河,提出“一定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1952年12月,政務院發出大力推行水土保持工作的指示,指出“水土保持工作是一種長期的改造自然的工作”。改革開放新時期,根據經濟社會進一步高質量發展的現實需要和著眼于未來,黨和政府在20世紀90年代確立了可持續發展戰略,把對資源環境的保護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新世紀,黨和政府更加重視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2007年召開的中共十七大提出建設生態文明,2012年中共十八大提出美麗中國建設目標,生態文明建設被納入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之中。
二、習近平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高度重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習近平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早在1989年1月,在福建寧德任地委書記的習近平便提出閩東經濟發展的潛力在于山,興旺在于林,森林是水庫、錢庫、糧庫。在福建長汀工作時,習近平格外傾注心力于長汀水土流失治理,十分重視大規模治山治水。2004年3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提出“我們已進入新的發展階段……不能光追求速度,而應該追求速度、質量、效益的統一;不能盲目發展,污染環境,給后人留下沉重負擔,而要按照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要求,做好人口、資源、環境工作。為此,我們既要GDP,又要綠色GDP”。習近平提出了生態省建設命題,并且認為“加強生態文化建設,在全社會確立起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價值觀,是生態省建設得以順利推進的重要前提”,他強調“生態省建設是發展模式的轉變,涉及經濟社會發展各個方面……對生態省建設的長期性和艱巨性要有清醒的認識”。2005年8月,習近平赴湖州市考察,15日,他在安吉縣天荒坪鎮余村針對當地的生態環境問題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之重要論斷。余村調研9天后,《浙江日報》頭版“之江新語”欄目發表了署名“哲欣”(習近平筆名)的短評《綠水青山也是金山銀山》,在文中,習近平強調要“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經濟與社會的和諧,通俗地講,就是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并闡述了“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兩者之間的辯證關系。中共十八大以后,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意義。2013年9月,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演講,向世界傳達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中國綠色發展理念。順應新時代、新實踐要求,習近平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觀。2019年3月5日,在參加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習近平要求保持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的定力,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探索高質量發展新路子。今日中國,綠色發展理念已經成為全黨、全社會之共識和具體行動,廣袤國土已恢弘地鋪展開一幅美麗的綠色畫卷。
三、河南省省域生態文明建設成績顯著
地處中原的河南省是個人口大省、農業大省和經濟大省,在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中,特別是在保障我國的糧食安全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16.7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承載著河南省99365519人的常住人口。河南省人均自然資源占有量偏低,且自然生態環境中的不利因素也對省域經濟社會發展造成嚴重制約。因此,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是河南省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中共十八大之后,中共河南省委和省人民政府在習近平生態文明建設思想指導下,致力于省域經濟社會綠色發展,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政策、措施。2013年1月,河南省人民政府頒布了《河南生態省建設規劃綱要》,把生態省建設作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有效載體,并提出生態省建設的根本目的是要優化經濟社會發展環境,著力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之路,努力建設美麗河南。為全面提高全省生態文明水平,2014年4月14日,中共河南省委和省人民政府正式出臺《關于建設美麗河南的意見》,提出要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㈣。河南省人民政府連續多年制定《河南省藍天工程實施方案》,各地市縣人民政府都制定了相應的落實方案或細則。2018年8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出臺了《河南省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實施方案》,該方案全面落實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要求,從制度上保障加快建設美麗河南。2019年3月,河南省人民政府發布了旨在“改革生態環境治理基礎制度……為生態文明和美麗河南建設提供堅強保障”的《河南省生態環境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實施方案》。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流經區域的河南沿黃地區地形地貌特征最為特殊。習近平一直非常重視黃河流域的治理、保護和發展。2019年9月18日,習近平在鄭州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他指出“治理黃河,重在保護,要在治理”。為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建設思想和率先破解黃河流域資源性缺水與經濟發展需求的矛盾,2020年初,河南省人民政府印發了《2020年河南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工作要點》,提出要把握沿黃地區生態特點和資源稟賦,引領沿黃生態文明建設,在全流域率先樹立河南標桿。2020年8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了旨在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幸福河的《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提出要把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作為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千秋大計。隨后不久,中共河南省第十屆委員會第十二次全體會議于2020年12月28日通過了《中共河南省委關于制定河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0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要在黃河流域率先實現生態系統健康穩定,生態環境根本好轉。河南省堅持“重在保護、要在治理”原則,積極打造沿黃生態保護示范區,并于2021年推動《河南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條例》立法調研工作。作為河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四五規劃”實施的開局之年,2021年初河南省生態環境工作要點印發,為本年度全省生態環境保護“劃重點”。2021年,河南省全面推動生態強省建設,以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
中共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引領下,河南省各級黨委、政府銳意進取、真抓實干,保持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大力加強與生態文明相關制度建設,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及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取向發展。在省委、省政府堅強領導和科學指導下,河南人民堅定不移地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的綠色發展理念,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在生態文明建設實踐中,河南省各級各部門共同努力,全社會齊抓共管,堅守自然生態安全邊界,對山水林田湖草進行綜合整治,注重提高生態系統穩定性和自我修復能力;堅持以實現減污降碳協同效應和加強細顆粒物(PM2.5)及臭氧協同控制為重點,并緊緊扭住大氣污染治理“牛鼻子”,進一步加大執法監管和污染治理強度、力度,通過精準、科學和依法治污,持續改善環境、空氣質量。目前,河南省省域環境質量改善效果明顯,自然生態系統質量整體提高,生態強省建設成就斐然。至“十三五”規劃末,河南省通過污染防治攻堅戰三年行動計劃的實施,PM10、 (上接第55頁)PM2.5濃度下降幅度均超過30%,重污染天數減少比例高達60%;劣V類國控水質斷面已全面消除。人民群眾的環境友好感、藍天幸福感大幅提升。
作者簡介:巴志鵬(1965-),男,河南鄲城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中國共產黨與社會發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責任編輯 馬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