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明軒 王愛華 李躍華 楊玲

由于種種原因,大多數農業機械專業紛紛轉向,導致人才培養不足,并在農業勞動力極度短缺的當下,農機專業人才流失嚴重,呈現更加短缺的問題。對此,南充職業技術學院(下稱“學院”)在裝備制造專業中將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機械制造技術等與現代農業技術等專業融合,開設農機化方向,培養農機人才,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
一、南充農業
(一)農業為南充的“壓艙石”
南充為四川東北地區中心城市,地貌類型以丘陵為主,淺丘平壩、中丘中谷、高丘低山類型大體各占1/3。因受地形條件限制,耕地面積較少,多為坡耕地,耕地質量明顯退化,且零碎分布,機械化、集約化經營條件相對不足。然而,產業是經濟發展的核心,產業的強弱事關一個地方經濟發展水平和活力,是經濟社會發展程度的重要指標。南充作為全省農業大市,是國家商品糧、優質商品豬戰略保障基地,糧油播面、生豬出欄量、晚熟柑桔總量居全省第一,農業對于南充經濟發展起到了“壓艙石”的作用。因此,為適應現代農業生產,南充實施“155”發展戰略,其中,第一個“5”就是以發展現代農業等五大干億產業集群。
(二)南充市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
2010年8月,由國家農業部發文,批準建立南充市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為全國第一批51個國家級農業示范區之一,構建起“一心兩園三基地”產業布局。示范區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業、現代經營方式推進農業、現代金融體系支持農業、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和現代新型農民發展農業,著力打造園區經濟和基地示范兩大核心功能,從而立足南充,面向川東北,放眼成渝,推動川東北丘陵地區農業特色優勢產業體系又好又快全面可持續發展,促進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因此,南充緊緊圍繞農業產業扶貧和助農增收這條主線,把農業機械化發展與現代農業產業園區、脫貧奔康產業園建設有機結合,積極探索農業機械化助力鄉村振興發展。
二、南充農機化及人才現狀
(一)南充農機化情況
當前,南充正在加速推進農業機械化,隨著大功率拖拉機及多功能聯合播種、收割機械等現代農業機械的推廣與應用,適宜于丘陵山區使用的新型、復合型多功能農機不斷投入,使農機合作社作業覆蓋“耕、種、收、植保、烘干、秸稈粉碎”等各環節,生產足跡遍布全市各鄉鎮,農機具保有量不斷增加,綜合機械化水平不斷提高,使“機器換人”破解了誰來種地、怎么種地、怎么種好地的難題,且其趨勢不可逆轉,因此,農業機械化將賦予更多的希望,不斷釋放新動能,很好地詮釋了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的名言。因此,2019年南充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62%,農業機械化率達60%以上。
(二)農機人員嚴重老化
表1所示為2015—2019年南充農業機械動力變化情況,然而,與農機具保有量快速增長相比,農機技能人才卻嚴重不足。
有關資料顯示,南充基層(如區縣級)農機從業人員文化程度偏低,具有初、高中文化的占七成以上,全市農機專業技術人員中擁有正高職稱的非常少,即使是工程師、助理工程師也不多。近幾年來,基層引進的技術人才嚴重不足,現有技術人員年齡普遍偏大,導致專業技術人員青黃不接、中青年干部短缺、人才結構呈現斷層的局面。因此,很難適應當前農機化快速發展的需要。
(三)專業技能缺乏
自基層事業單位機構改革后,農口部門重組為農業服務中心,農業服務中心的人、財、物、事“四權”全部歸鄉鎮管理。鄉鎮工作頭緒多而繁雜,一人多職、職能錯位,對農機化工作重視不夠,支持不力,投入不大,對農機人員缺乏系統性技能訓練,導致農機從業人員技能不高,不能處理較復雜的故障,影響農機具使用效率,不能適應新形勢下新品種推廣、新技術引領、新模式探索、新材料應用。
三、培養農機化專業人才
(一)重構專業課程體系
1、構建原則。在裝備制造技術中融合現代農業技術,培養農機化人才。在專業課程體系重構時,按所承載的知識和能力構建專業課程體系,既考慮工作過程的相對完整,又考慮任務的難易程度和能力培養的遞進關系,還考慮對現有設備資源的最大化利用,并加強與企業合作,把職業教育培養體系與企業就業用工體系相結合,校企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共同規劃課程設置和教材建設,共同建立教學質量評價標準,共同協商制定學生管理辦法、考核辦法和企業勵志助學金評定辦法等。建立起以職業能力培養為主線,崗位能力培養為核心,將職業道德與職業技能相融合,形成工學結合的課程體系,知行合一的教學模式,以實現教學目標,保證人才培養質量。
2、構建要求。崗位能力:培養在農業裝備制造生產一線,從事制造、安裝、調試、維修、維護等崗位技能工作或工藝、技術、管理、銷售等工作的人才。專業知識:能從事農業機械加工制造、檢驗檢測、安裝調試、使用維護、管理、營銷、技術服務等工作,需要以機械工程學科為基礎,機械設計與制造為主,機械工程材料、農業機械構造與使用,兼顧機械化管理,軟硬件相結合的知識,體現機與電、技術與管理、農機與農藝的結合,覆蓋機械、汽車、電子等專業多門基礎課程。
3、培養模式。農機化專業方向實行現代學徒制,采用“2.5+0.5”人才培養模式。即第l學年在校學習專業基礎理論和訓練動手能力,第2學年開展專業理論知識教學和綜合性實踐教學,第3學年第5學期在學校和企業交替開展創新性實踐教學或跟崗、頂崗和輪崗實習,第6學期開展社會實踐,強化理論知識應用。
(二)建立考試題庫
題庫能讓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通過隨堂測驗、課堂討論、單元測驗及單元作業、考試(核)等形式經常檢查教學情況,而測驗與考試是檢查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的主要形式,不僅為教師研究教材教法、改進教學提供依據,也為建立考試題庫提供導向,反之,建立考試題庫也為測驗與考試提供便利。有了考試題庫,考試命題可直接從題庫中隨機抽取,可改變以往考試命題的隨意性、僥幸性,而考試的難易程度和考試標準盡量將教學要求與行業職業要求相結合,可參照行業職業資格考試標準選取,也有利于學生參加相關工種考核和培訓。因此,建立試題庫是實行考教分離的前提與基礎,是反饋和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手段,還可減輕教師負擔,能客觀公正地評價教學效果,提高考試效率,降低成本,提升考試的科學性,也便于試題管理等。
(三)構建多層次理實一體化教學
通過調研相關企業,并與企業專家共同參與課程建設,以當地實際需求制定培養方案,將理論教學與實際能力培養相結合,把能力培養作為教學中的重點,根據崗位能力需求變化調整課程和教學計劃,力求建立起最佳匹配的專業課程體系,為農業機械制造、裝配、銷售及服務等崗位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農機人才,使培養的人才能真正投身農機行業中去。因此,其課程結構為公共基礎課、職業基礎課、專業技能課、選修課、實訓實習課。
1、公共基礎課。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大學英語、計算機應用基礎、體育、創業基礎、形勢與政策、應用數學等課程。
2、職業基礎課。機械制圖及測繪、工程力學、金屬工藝學、機械設計基礎及課程設計、電工與電子技術、液壓控制技術、電氣控制與PLC、農業概論等課程。
3、專業技能課。機械制造工藝學、汽車發動機機械系統構造與檢修、汽車發動機電控系統結構與檢修、汽車電路與電氣系統構造與檢修、汽車底盤機械系統構造與檢修、汽車底盤及車身電控系統構造與檢修、農業機械使用與維護等課程。
4、選修課。公差配合與測量技術、AutoCAD、拖拉機構造與維修、農機應用與管理、汽車鈑金與美容、現代農機技術等課程。
5、實訓實習課。金工實習、發動機構造拆裝實訓、機械制造工藝實習、汽車電氣維修實訓、現代制造技術實訓等,以提高學生實際動手能力和工作技能。
(四)強化實訓教學
實訓教學以工作崗位所應完成的工作任務來設計,并按基礎性、綜合性和創新性實訓的層次遞進,在考慮學校與企業現有條件后,在鞏同和強化基礎理論教學的同時,注重培養和提升技能,構建起合理的實訓教學體系,適合不同的職業崗位需要。
1、金工實習。金工實習是實踐性很強的技術基礎性實訓,在校內工程訓練中心通過師帶徒的方式展開,主要開展車削、銑削、鉗工、磨削、數控加工、加工中心、焊接、線切割等實訓項目。金工實習通過在機床上實際操作、加工、編程和調試訓練,加深對機械制圖、機械工程材料、公差配合與測量技術、機械基礎和數控加工技術等專業理論知識的學習,加強機械制造技術技能訓練,提升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創新思維、工程意識和整體綜合素質。學生歷經四周的金工實訓,練就動手能力,為后續學習和實訓打下基礎。
2、發動機與底盤構造拆裝實訓。實訓采用現場教學法,即由指導教師現場講授,示范操作,再指導學生實際操作,通過對發動機拆卸和裝配方法、順序、步驟、檢測、運行、調試等技能及安全注意事項訓練,加深對發動機結構與工作原理的認識和理解,是重要的實踐教學環節。
3、機械制造工藝實訓。機械制造工藝實訓以機械制造工藝和機械加工方法學習為主,為綜合性技能實訓為主,綜合運用機械制造工藝學和相關專業基礎理論知識,并結合金工實習、生產實習中學到的實踐知識。實訓掌握機械制造基礎理論知識為主,培養學生獨立分析零件加工技術和解決機械加工工藝問題的能力,達到中級操作技能水平,熟悉與機械制造有關的手冊、標準、圖表等技術資料和安全操作規程,最終掌握零件加TZ_藝設計,為從事農機裝備制造技術和裝備研發創新培養人才。
4、汽車電氣維修實訓。汽車電氣系統維修實訓為基礎性和綜合技能實訓,如開展汽車發動機、底盤及車身電控系統檢修等,能正確選擇工具和設備,加深對車輛電路系統結構和原理的理解,可正確識讀和分析不同車系的電路,能對汽車整車電路進行系統分析,能對汽車各電氣系統和整體線路進行拆裝與檢修,掌握拆裝方法及檢修技術,并能按環保要求,正確處理輔料、廢氣、廢液及損壞零部件。因此,通過汽車電氣實訓,鞏固對汽車電路識讀、汽車電器設備構造與檢修、汽車電路分析等知識,以掌握汽車電氣維修技能。
5、現代制造技術實訓。經過前面基礎性和綜合性理論教學實訓后,運用CAD和三維制圖軟件,將數控技術和傳感技術及其他應用軟件等結合開展創新性實踐,進行現代制造技術實訓。如對脫殼機進行創新設計,不僅設計機械結構,繪制出全部零件圖和裝配圖,還設計PLC控制變頻器進行調速,改進傳統機械變速系統傳動鏈復雜、傳動比不準確、噪聲與振動等問題。因此,現代制造技術實訓是機械制造理論與實踐教學中一項生產過程系統化工程,對挖掘學生潛能,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打下基礎。
四、教學效果
(一)過程評價
為適應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應建立合理的人才培養評價體系,主要考慮課程特點及其在專業教學中的重要性,突出理論學習,強化實習實訓,滿足企業生產需求,注重培養學生綜合素養等,因此,應改變課程考核評價方式。調整考試科成績以期末理論考試為主的做法,加大實踐考核力度,實踐與理論考試各占一半,而實踐考核成績由課程設計、測繪、實訓(習)、出勤、作業等環節按一定比例形成,注重過程評價,因此,客觀上要求學生既重視理論學習,又要認真對待實習實訓和平時積累,防止臨時突擊,努力練就專業技能,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經有關方面調查,采用過程評價的兩年來,教學滿意度達95.12%、96.85%,教學效果良好。
(二)社會評價
學院聯合當地政府、企業,通過校地企合作,開展現代學徒制。以協議為保障,開啟“零學費”入學(企業資助)和“零距離”就業(畢業進入企業)的“雙零”培養模式,農機化方向的學生畢業后,主要在農業企業、農村專合組織及機械、電子、汽車等制造企業就業。兩年來,初次就業率分別為88.10%、92.23%,就業專業相關度分別為69.13%、72.05%,雇主滿意度分別為96%、94%,社會評價積極。
因此,在裝備制造技術中融合現代農業技術,以培養農機化人才,積極探索專業課程設置與工作崗位對接融合,從而按工作崗位完成的工作任務來分析所需的各項技能,梳理和編訂工作崗位所涉及的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制定滿足工作崗位需求的教學辦室;集中實訓按照工作項目式,根據企業用人需求,對集合諸多實際職業崗位的工作任務、工作流程、工作對象、使用工具、工作方法進行能力分析,輔以職業素質訓練,設計教學,形成模塊化教學,使學生能夠適應企業需求,按照個性選擇和職業方向了解并掌握企業相關崗位的職業要求和能力特點,進行綜合性訓練,實現理實一體化教學效果。
結語
農機人才具有公共性、基礎性和社會性屬性,是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的第一資源。學院與當地企業合作,加快培養緊缺急需人才,特別是農機化人才。一是優化人才培養類型結構,通過重構專業課程體系、建立考試題庫、構建多層次理實一體化教學、強化實訓教學,加大應用型人才培養力度,著力培養專業化應用型人才,特別是打造地方急需、優勢突出、特色鮮明的應用型專業。二是通過現代學徒制,創新協同育人機制,校企聯合制定培養目標和培養方案、共同建設課程與開發教程等,打造共商、共建、共享的工程教育責任共同體。因此,學院主動對接南充經濟社會發展和區域產業布局和規劃,注重產業需求導向,調整專業結構,以適應新型現代農業要求,實施產學合作協同育人機制,推動社會優質資源向育人資源轉化,為實施“155”發展戰略、促進地方經濟建設服務。
作者簡介:楊明軒(1964-),男,四川南充人,碩士,教授,研究方向:汽車(機械)制造技術、職業教育。
(責任編輯 劉常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