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鈺祥 趙意嬌
摘要:隨著中國民族民間舞的職業化發展,舞蹈教育事業越來越科學化、規范化和系統化。教學組合的訓練成為培養舞蹈人才的重要環節,表演性組合是其訓練中的一部分。舞蹈作為一門藝術而存在,是因為它能夠刻畫人物、反映現實,用肢體抒發言語不能表達的強烈情感。表演是將舞蹈想要表達的內容呈現給大眾的關鍵環節,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國民族民間舞更是要求將不同民族舞蹈的風格特點和民風民俗表現出來,故在民族民間舞教學中表演性組合的訓練是必不可少的。
關鍵詞:表演性組合? 中國民族民間舞? 教學
中圖分類號:J70-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1)18-0098-03
一、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組合的內涵
(一)教學組合的定義
“教學組合”,是指“在音樂或某種節奏的配合下,經過科學和藝術的構思,由若干動作串聯和組織起來的一種短小而精湛的訓練性小品。它不承擔舞臺演出任務,只供課堂訓練使用”。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民族民間舞教育事業快速發展,許淑媖教授作為北京舞蹈學院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體系的主要創建人之一,提出了“元素教學法”這一理念,讓教材和教學有了新的方向,為馬力學教授的“龍族律動”和馬躍教授的“組合編創”等奠定了基礎。教學組合的內涵逐步完善,成為了中國民族民間舞課堂中的主要教學內容。時至今日,為了使舞蹈教育事業更加科學化、規范化和系統化,教學組合的選擇以及編創成為了高等院校舞蹈專業培養舞蹈人才的重中之重,面對水平大相徑庭的學生,教師需要根據自己的判斷選擇最適合學生的教學內容,適應學習的主體。
(二)教學組合的分類
對于教學組合的分類,目前國內多位舞蹈界知名教授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北京舞蹈學院潘志濤教授在《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法》一書中對教學組合進行了分類,共分為以下兩大類:
1.基礎訓練組合
顧名思義,“基礎訓練組合”是民族民間舞單元課程中最先引入的一部分,是一個為學生筑基的過程。它以掌握所學民族舞蹈的基本韻律、基本體態以及基本步法為目的,為學生打下扎實的基礎,鍛煉他們的肢體協調性。基礎訓練組合包括單一組合、復合組合、綜合組合以及表演性組合。其程度由易到難、循序漸進,極有訓練性、代表性和系統性。本文以藏族民間舞蹈單元課的教學為例,分別解釋這四種組合內容。
單一組合,例如藏族單元課中的原地屈伸組合、步法組合、體態組合等,這種訓練膝蓋的屈伸、單一的步法以及典型的舞姿等,僅以一個動律或一個動作為核心訓練目的的組合稱為單一組合。它將藏族舞蹈中的核心元素單獨拿出來編創為組合進行訓練,為學生后續藏族舞蹈的進一步學習奠定基礎。
復合組合,組合中同時包含了屈身和步伐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動作或動律的組合稱之為復合組合。遵循循序漸進的教學方法,層層遞進,將前面單一組合學習的內容加大難度融入更多的動作元素,其目的是檢測學生對于藏族舞蹈“根”元素的掌握以及加強訓練學生的肢體協調性。
綜合組合,不同于復合組合,其難度更大,元素更為豐富。例如單一組合中的步伐組合,并未加手與其他輔助性動作,在復合元素中,步伐會配合手臂的運動、優美的舞姿以及一些技巧性元素進行訓練,這樣的組合叫作綜合組合。綜合組合難度較大,對學生的肢體能力、節奏把控都有較高的要求。
表演性組合,它與其他三類組合最大區別在于其訓練目的在追求動作風格規范的同時,進一步強調學生從組合訓練中感受到舞蹈的深層含義以及舞蹈時抒發情感。這是學生在經過前面三類組合學習后,對他們掌握情況的考察以及進一步提升專業水平的過程。此組合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使學生在舞蹈時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深入體會本民族的民族性格,是學生在學習民族民間舞過程中的一次升華。
2.風格性訓練組合
“風格”一詞是指具有獨特于其它事物的表現和觀念等。在中國民族民間舞蹈中,“風格”多指各民族由其特有的文化環境經過長期的衍變漸漸形成的一種獨特的個性。潘志濤教授將技巧組合、傳統舞種組合以及民間原生組合列為了風格性訓練組合的范疇。
技巧組合,一個民族的“風格”也表現在其所用的道具以及肢體的技術技巧。例如藏族舞蹈中熱巴鼓、水袖、點步等特有的舞蹈元素,將其搜集整理并進行編創,成為了課堂中的民族民間舞技巧組合。此類組合難度較大,需要較強的能力與長期的訓練,方才達到運用自如。技巧訓練組合對職業化舞蹈教育的學生來說尤為重要,它是區別職業與非職業的標準。
傳統舞種組合,它是一個民族舞蹈的特征與符號,提到某個民族立馬就能讓人想起來的具有代表性的舞蹈組合。單純一個屈身、一個點步、一個撩步并不能代表藏族舞蹈這一個舞種,傳統舞種組合強調文化原型的整體性。例如藏族“賽羅亞”和“弦子”組合,蒙古族“薩吾爾登”組合等,這些都是傳統舞種組合,極具民族風格和民族個性。
民間原生組合,它是基礎訓練組合編創的基礎,民間原生組合強調原生態,將民間“廣場”中流傳的民間舞蹈樣式基本保持不變,整理為課堂組合,為民族文化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起到了極大的作用,例如土家族的“撒葉爾嗬”和瑤族“長鼓舞”等。
二、表演性組合在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中的作用
不同的職業對于“表演”一詞的定義各不相同。在舞蹈中,“表演”即通過表情、肢體語言或道具來塑造形象、刻畫人物以及表達情感,從而反映生活。舞蹈之所以區別于雜技、武術和體操,就在于它源于生活并且高于生活,其中最重要的環節之一就是情感的抒發。而在中國民族民間舞中,“表演”更是體現各少數民族民風民俗以及舞蹈風格的重要手段。隨著職業化民族民間舞的發展,民間舞經歷了“廣場——課堂——舞臺”的過程,“課堂”作為中間環節,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而表演性組合在這個過程中又擔當著極為重要的角色。
(一)情感表達的提升
對于舞蹈專業的學生來說,過硬的基本功與協調的肢體是最基本解決的問題,“工匠”與“舞蹈家”的區別在于對舞蹈的理解以及自己獨特的表達。在民族民間舞單元課基礎訓練組合部分,單一組合、復合組合以及綜合組合都是對于舞蹈基礎動律與體態舞姿的訓練,只有表演性組合涉及到了情感的表達。盡管民族民間舞蹈的情感是很純粹的,例如喜悅、悲傷、生氣以及深沉等等,但這是學生主動表達自身情感的初步嘗試。運用肢體語言,將自身的情感自然融入舞蹈之中,深入體會所表演民族舞蹈的內在性格。
(二)從“課堂”到“舞臺”的過渡
在民族民間舞的課堂教學中,是以教學組合的訓練解決學生的身體規范性以及肢體協調性。舞蹈教育的最終目的不只是開發學生的肢體,而是在此基礎上,訓練形象塑造、情節表演以及情感表達的能力。表演性組合不同于其它組合之處在于它不僅要求肢體動作的規范,而且還要求學生把握不同的人物性格形象,表達組合編創者所期待或自身真實的情感,這是學生進行劇目學習的準備之一,也是學生從“課堂”過渡到“舞臺”的關鍵之一。舞臺的環境不同于課堂,需要精湛的肢體技術以及真摯的情感表達才能打動觀眾,而表演性組合正是在中間起到這樣一個過渡作用。
三、當下表演性組合在高校教學中的問題反思
筆者曾在三所綜合類大學進行中國民族民間舞的教學工作,在此期間總結以下三點問題并進行反思:
(一)教師自身對于表演性組合的挑選以及編創
對于大部分綜合類大學來說,教學組合的挑選以及編創是十分重要的,由于綜合大學學生的專業水平不同于專業藝術院校,其本身是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教學的過程中,直接套用中央民族大學或者北京舞蹈學校的表演性組合是不合理的,這些組合本身是非常優秀的,但針對學生基礎部分所學組合的內容與掌握的情況,需要對組合的敲定進行斟酌。教學應遵循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一原則,并不根據教師的意志為轉移。教學內容切忌根據教師自身的喜好來選擇,應該根據學生自身的情況進行調整。組合的編創也是一樣的,筆者在組合的編創中始終遵循前面所授基礎組合內容的規律進行發展,并結合所教授班級整體的性格選擇整個表演性組合的基調,這樣才能盡可能的使學生對所學民族舞蹈有一個系統科學的學習。
(二)學生怯于表演
當今很大一部分學生的表演能力有待挖掘,還停留在肢體的開發和技術的訓練上,導致學生表演舞蹈時怯于表達,面部毫無情緒。筆者認為這和學生自身性格以及學校課程的安排有很大的關系,當教學進行到一定階段時應強調對表演性組合的訓練以及劇目表演課程的開設。相當一部分高校學生在本科期間沒有機會登上舞臺或者沒有挑劇目的意識,在本學期學習某一民間舞單元課的同時,應給學生布置相應民族的劇目片段學習,呼應課堂所學內容,并加強學生對于情感抒發以及其風格性的把握。對于性格內向的學生,應采取鼓勵的方式引導他們逐漸進入舞蹈世界,通過自由的即興或者輕松的交流幫助他們找到自己的閃光點。舞蹈是令人享受的過程,學生應在舞動的過程中釋放真正的自我,找到自己獨特的表演風格。
(三)表演性組合在不同舞蹈專業中起到的作用
目前國內高校舞蹈專業基本開設有舞蹈表演專業、舞蹈教育專業以及舞蹈編導專業,每一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各不相同,而同一門課程在不同專業的開設,其目的和側重點各不相同,需要教師在實際教學中針對不同專業學生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促進學生在本專業的提升。以下針對教師面對不同專業學生教授表演性組合時,應進行的思考進行總結:
1.舞蹈表演專業
學生在舞蹈表演方面達到較高的專業水準,善于把握本專業各種題材作品以及各民族民間舞蹈的表演風格,這是此專業最基本的一項人才培養目標,需要強調學生有過硬的基本功以及準確的肢體表達。就如前面所講,表演性組合是學生情感表達的提升以及從“課堂”到“舞臺”的過渡,這對舞蹈表演專業的學生來說是十分關鍵的。前期基礎元素組合的大量訓練為學生舞蹈水平的質變進行了量的積累,教師在進行表演性組合教學時,應著重強調學生情感的抒發以及面部的表情管理,這樣才能使他們區別于其他專業,從而為學生未來登上舞臺表演或就業提供準備。
2.舞蹈教育專業
教育專業比起其他專業,更加需要理論的學習以及教學方法的掌握。語文老師在教學中需要向學生傳遞漢字的藝術以及其背后的深層涵義,舞蹈教師也是一樣的,準確的舞蹈肢體語言以及背后各種促進其形成于此的因素,這些都是教育專業在本科學習期間需要注意的。對于民族民間舞來說,每一個動律、每一個動作以及每一個造型,它們能成為代表這一民族的符號都是有原因的。他們在學習組合的同時,不僅要注意動作的規范要求,還要深入了解它的文化。相比較表演專業,舞蹈教育專業也強調肢體的要求以及表演,但不像表演專業要求那么苛刻。因為舞蹈教師不同于其他專業,舞蹈也是一門視覺藝術,學生在學習時首先需要教師直觀展現在他們面前,有些東西只能言傳身教,所以基本的示范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表演性組合在其中同樣也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自身有了對舞蹈的深層感受,才能更好的教授給學生同樣的內容。
3.舞蹈編導專業
中國民族民間舞課程對很多舞蹈編導專業學生來說算是一門選修課,現代舞與編舞技法是他們的主修科目。筆者認為這門課程對他們的作用在于積累動作元素、掌握基本風格以及培養舞感,通過一個學期的學習,能夠將所學民族的舞蹈動律以及動作元素合理融入自己的編創中,這就達到了其教學目的。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不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進行動作的規范以及基礎組合的細化,往往通過綜合組合以及表演性組合的學習,進行大量的素材積累以及風格訓練,對表演水平沒有過高的要求。在學習過后,應布置相應的編創作業,在實踐中不斷磨練自身的業務能力。
參考文獻:
[1]呂藝生.舞蹈教育學[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6.
[2]丹曲.安多地區藏族文化藝術[M].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1997.
[3]劉旭東.淺談中國民間舞蹈課堂教學訓練的重要性[J].藝術評鑒,2017(09).
[4]王力蓉.中國舞蹈文化研究[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14.
[5]黃斯.試論中國民族民間舞表演性組合的風格演繹[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6(05).
[6]蔣荊子.教育改革背景下如何優化高校舞蹈教育[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1(01):145.
[7]王思薇.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教學組合編創方法探討[J].戲劇之家,2015(20).
[8]潘志濤.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法[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5:297-298.
[9]潘志濤.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法[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5:304.
[10]于萌.中國民族民間舞表演性組合的現狀及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