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亮 胡雪瑩



摘要:榫卯結構作為中國古代建筑最主要的連接方式,完美地體現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將榫卯原理特有的結構特點和理念運用在當代珠寶首飾設計中,能為當代首飾設計領域帶來新的生機與活力。本文分析榫卯原理在當代珠寶首飾中的應用,從榫卯原理精簡化、情感化、符號化三個維度進行珠寶首飾的創新應用,希望兩者的結合能對榫卯的樣式創新有更多啟發,能打破對榫卯的固有思維和刻板印象,也能為珠寶首飾設計師帶來更多設計靈感。榫卯與首飾的結合能讓這一傳統工藝更快進入大眾的視野和日常生活中,也能讓兩者所體現的匠人精神得到繼承與發揚。時光流轉,歲月更迭,榫卯結構也在隨著時代的變遷不停革新,如今這一傳統工藝正在努力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
關鍵詞:榫卯原理;珠寶首飾;設計
中圖分類號:TS93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16-0-02
1 榫卯與榫卯原理
榫卯是由凸起和凹面組成的一種連接方式,多運用在房屋的木制構件銜接上。凸起的部分叫作榫頭;凹陷部分為榫眼,將榫頭插入榫眼中,它們會契合在一起。神奇之處在于,這兩個木制構件不需要添加任何膠水、釘子或其他具有黏合作用的工具,僅憑一榫一卯就能緊緊地固定在一起。從廣義上講,它是指所有相同材料的節點,也就是說,在木質結構建筑、家具甚至是石材、金屬等其他工藝品建構中,能僅僅通過材料自身的凹凸方式,不借助其他工具材料所形成的構件聯結[1]。
“原理”是一種具有科學意義的理論,通過一定的實踐確定其準確性。原理可以作為其他規律或事物的基礎,具有普適性,它更是一種道理,對生活中的事物發展及其普遍規律具有指導和充當地基的作用。“榫卯原理”不僅僅指榫卯結構的外在表現形式和它所運用的力學原理,更是指榫卯結構內部所蘊含的哲學思想和文化內涵,它是古人智慧的結晶,也是匠人精神的傳承,其中所包含的“天人合一”思想更是道家文化的體現。榫卯結構歷經多年滄桑變遷,仍能屹立不倒,并且在科技快速發展、人工智能技術不斷更新迭代的今天依舊能煥發出新的生機,更證明了榫卯原理的永恒性和發展性。榫卯原理將高超的工藝技術、錯落的形式美感、智慧的造物思想、含蓄的文化意象和深刻的哲學思想融為一體,其中也包含了符合現代設計思想的設計法則和設計思維。
2 我國珠寶首飾設計存在的問題
在人類社會的發展史上,首飾自古以來就受到人們的向往和喜愛。珠寶首飾已經從最初的簡單飾品逐漸發展為民族、宗教和社會階層的象征,特別是在中國的封建社會,珠寶首飾一般是皇室和貴族的專屬物品,是為極少數人服務的。在現代社會,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消費觀念也在發生變化,珠寶首飾的魅力和價值也日益突出。現在,首飾是人們追求時尚、衡量物質生活的重要標志。自古以來,中國珠寶首飾設計的類型、造型就豐富多樣,但到了現代,我國珠寶首飾設計因為種種原因發展緩慢,一般都借鑒了國外首飾設計風格[2]。
從當前情況來看,我國珠寶首飾行業創新力不足,缺少原創產品,因此在產品設計和品牌設計上都很難展現出我國獨有的特征。簡而言之,我國的珠寶首飾設計主要存在以下問題。一是珠寶首飾設計的產品風格、款式大同小異,缺乏創新性,無法滿足大眾對于珠寶首飾的審美需求。二是我國珠寶首飾設計表達形式單一,工藝技法缺少突破和創新,加之人才缺乏,很難在首飾設計中滿足人們對于情感表達或情感寄托的需求。三是我國珠寶首飾設計在品牌創建上力度不足,缺乏具有識別性的品牌,更缺少我們民族獨有的文化內涵,無法滿足大眾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歸屬感的社會文化需求[3]。
中國傳統文化歷經千年歷史的沉淀,融合了各式各樣的文化特征,具有豐富多彩的文化元素。因此,為解決以上問題,我國首飾的創新不僅應該體現在設計過程中和設計式樣上,還應該體現在設計理念和設計風格上。在現代珠寶首飾設計中應用榫卯原理,能更好地滿足珠寶愛好者的實際需求,尋求他們靈魂的共鳴和滿足他們的精神需求,促進中國珠寶首飾設計的多元化發展。
3 榫卯原理在當代珠寶首飾設計中的應用
3.1 以榫卯原理進行精簡化設計
榫卯原理旨在連接兩個木質部件,歷代工匠在改進榫卯結構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他們不斷完善榫卯的構造,進而使今天的榫卯樣式比例協調統一。現在我們所看到的榫卯結構不僅滿足了力學要求,也滿足了人們的審美需求,榫卯結構的外在表現形式精致簡潔,具有概括性和象征性,而內在構造充滿巧思,具有智慧性,是一代又一代工匠造物智慧的凝結,因此在珠寶首飾設計中運用榫卯原理具有許多優勢。
榫卯原理的簡潔之美來自合理的規劃和精確的計算,榫與卯之間、方與圓之間的分寸都是工匠經過慎重縝密思考后的結果,不矯揉造作,而簡潔的外形能將幾何體的抽象美感發揮到最大程度,這就是珠寶首飾設計在造型方面所能借鑒的榫卯原理簡約美,通過概括榫卯結構的外形特征,再簡化結構和縮小比例,從中提取出符合珠寶首飾設計語言的造型元素。
除此之外,榫卯結構在設計手法上的精簡化處理也體現出節儉的觀念,這與現代設計所倡導的可持續發展理念相吻合。在珠寶首飾設計中,除了金、銀、銅等常見金屬被廣泛運用外,還會用到許多昂貴的金屬和稀有的寶石,而這些資源不僅稀缺,還難以獲得,因此,珠寶設計師在設計珠寶首飾時思考的重點之一就是如何在合理運用材料的同時還能最大限度地展示材料的美感,而榫卯原理的節約理念就很好地解決了資源浪費這一問題,它教會設計師用最少的材料和最優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將材質的各種美呈獻給觀者。
中國設計師陳杰璀在2017年上海新銳首飾設計大賽中獲得異創大獎的作品《Mercury》(見圖1),就運用了由榫卯結構發展而來的孔明鎖器具原理。該作品由三大件組成——項鏈、戒指與胸針,各個部分通過孔明鎖的閉鎖原理能契合在一起形成立體胸針,而拆開后的單個部分也能用作項鏈的掛墜或戒指的裝飾。這一作品很好地體現了榫卯原理的節約理念,利用榫卯結構可拆卸的特點設計出“一物多用”的珠寶首飾作品,不僅節省了材料,還優化了首飾的形態。
3.2 以榫卯原理進行情感化設計
榫卯結構之所以造型簡潔,是因為其具有可拆卸的特點。看似簡單的外形,卻蘊含著豐富的情感。榫卯結構在拆卸過程中需要人們擁有靈活的思辨思維和嫻熟的拆裝手法,而組裝完成后,又具有較強的穩定性。在進行珠寶首飾設計的過程中,充分利用榫卯結構可拆卸的特點,將珠寶首飾劃分為一個一個的構件,又通過疊加、解構和重組等方式重新進行排列組合,這增強了珠寶首飾的新鮮感和層次感,也為佩戴者帶來了互動感和別樣的情感體驗。這種基于榫卯原理設計珠寶首飾作品不僅在造型上打破了原先單一的固定模式,也將新鮮的組裝元素帶入珠寶首飾設計的領域,讓消費者體驗到了不同于以往的佩戴方式,能與首飾產生互動,從而建立情感聯系。
上海建橋學院學生許蔣恒設計的作品《無焊》(見圖2),就運用了龍鳳榫和孔明鎖中的榫卯結構。該作品中的每個部件都是分開制作的,佩戴者可以根據底部的榫卯組件來完成戒指與項鏈之間的佩戴轉換。而分開制作還有一個優點就是便于電鍍著色,這也使得整件作品在色彩上有更強的對比與表達,因此《無焊》的裝飾美不僅體現在造型上,在色彩上也有所凸顯。這種通過榫卯組件的可拆卸首飾,增強了消費者的互動體驗,也給首飾作品的風格帶來了更多變化,能適應不同場景的佩戴需求,從而增強了與消費者之間的情感聯結[4]。
3.3 以榫卯原理進行符號化設計
符號學所定義的符號需要具備三個條件:必須是能指和所指的雙面體;必須是人類的創造物;還必須構成獨立于客觀世界的系統[5]。構成榫卯結構原理的木質材料、榫頭、榫眼和各種榫的線性圖案等以物質形式表達存在的方面即是榫卯原理的能指層面,而這些物質所構成的榫卯結構背后蘊含的意義、精神和哲學思想是其所指層面;榫卯結構源于河姆渡文化,承載著古人的智慧,毫無疑問是古代匠人的創造物;榫卯原理的凹凸規則,有自己的一套獨立于客觀世界之外的造物法則系統。綜上所述,榫卯原理完美符合符號的三大條件,具有符號的意義。
榫卯原理更多用于中式家具和建筑中,是中華民族特有的一種契合方式,因此榫卯原理也被視為一種中式符號,其凹面與凸起的設計體現了陰陽八卦、萬物相生相克的道家思想,更是儒家哲學“天人合一”的集中表達。將榫卯原理運用在珠寶首飾設計中,既體現了中國人含蓄內斂的性格特征,也具有特殊的符號象征意義。
中國當代珠寶首飾藝術家曹畢飛,運用焊接工藝制作了金屬十字榫,展現了榫卯結構。他運用澳大利亞和中國的代表植物——桉樹皮與荷葉,表達對逝去的嘆息,而將這兩種植物連接起來的方式就是十字榫結構。他試圖通過榫卯原理的符號表達來探索古代哲學與現代個人經驗之間的關系,以其符號所代表的中式文化來尋求一種文化身份認同,而榫卯這一符號也讓漂泊在外的旅人有了更多情感寄托[6](見圖3)。
4 結語
榫卯原理歷史悠久,擁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在當代珠寶首飾設計中運用榫卯原理,既表達了對傳統文化的尊重,也為當代珠寶首飾設計開發了一條新思路。榫卯原理是古人開工造物的智慧結晶,將其運用在珠寶首飾設計中潛力無窮。榫卯結構的簡潔外形、可拆卸方式以及獨特的符號象征意義都與現代設計的理念完美契合,它還有更多內容值得我們深入挖掘。榫卯原理在當代珠寶首飾設計中的應用,不僅為珠寶首飾設計帶來了新的生命力,也讓古老的榫卯原理煥發出新的光彩。
參考文獻:
[1] 楊娜.談榫卯結構藝術[D].太原:山西大學,2020.
[2] 陳冀洋.試論我國珠寶首飾設計多元性發展[J].輕紡工業與技術,2020,49(11):98-99.
[3] 張宇飛.傳統文化在珠寶首飾設計中的應用[J].紡織報告,2020,39(10):84-85,90.
[4] 張錦彩.傳統木制榫卯工藝文化在首飾設計中的創新應用分析[J].藝術評鑒,2017(13):161-162.
[5] 李德君,徐曉杰,劉卉.基于符號學理論的明式家具結構美學芻議[J].工業設計,2021(5):129-130.
[6] 曹畢飛.基于古木造建筑十字榫卯結構重構當代藝術首飾作品[J].寶石和寶石學雜志,2019,21(2):55-60.
作者簡介:黃亮(1982—),男,湖北漢川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品牌與文創設計。
胡雪瑩(1998—),女,湖北武漢人,碩士在讀,系本文通訊作者,研究方向:視覺傳達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