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抗日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文化建設活動,使陜甘寧邊區煥然一新。本文通過整理大量相關文獻與著作,對陜甘寧邊區文化建設的內涵、歷史背景、策略、特點和啟示等方面的研究進行梳理,既能回顧這段歷史,鞏固歷史知識,又能從中獲取經驗,這對我國開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具有一定借鑒意義。
關鍵詞:抗日戰爭;陜甘寧邊區;文化建設
中圖分類號:K2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16-0-03
陜甘寧邊區文化建設是抗戰時期文化事業的一次偉大嘗試,是具有大眾性、民族性和時代性的先進文化建設,是革命戰爭年代根據地文化建設的一朵奇葩,其取得的偉大成就為其他根據地的文化建設提供了借鑒。今天中國已經進入新時代,面對新的發展局勢,我們既需要回望過去,也需要展望未來,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的光榮時刻,通過梳理國內關于陜甘寧邊區文化建設的研究,能使我們從中總結經驗,以適應新的文化建設需要。
1 陜甘寧邊區文化的內涵
1937年7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同年9月,中共中央決定將陜甘革命根據地更改為陜甘寧邊區,并成立了邊區政府。整理文獻發現,在研究陜甘寧邊區文化建設的文章中,大多數學者都提到了陜甘寧邊區文化這個詞組,只是沒有明確地給陜甘寧邊區文化下定義,但能從他們的描述中領悟學者們對陜甘寧邊區文化內涵的理解。路瑾在《延安時期陜甘寧邊區文化建設的特點和意義》一文中,對陜甘寧邊區文化發展概況、文化建設的特點和意義進行了描述。通過他的描述可以知道“陜甘寧邊區文化是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以多種形式出現的,具有革命性、群眾性、多樣性特點的新民主主義文化”[1]。劉繼青和王志強總結了陜甘寧邊區文化建設的成就、特點、主要經驗,通過他的描述,筆者領會到陜甘寧邊區文化是以服務抗戰為核心的、同經濟建設和政治建設一起推動陜甘寧邊區發展的文化[2]。學術界對于文化的內涵一直都有爭議,對于陜甘寧邊區文化的內涵依然如此。一些學者通過研究陜甘寧邊區的概況,對陜甘寧邊區文化的內涵形成了自己的獨特看法,馮香媛主要從目的、主題、主線、作用四個方面來理解陜甘寧邊區文化這個名詞,她認為“陜甘寧邊區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思想的,內容與形式豐富多樣且滿足人民群眾文化需求的文化”[3]。
2 陜甘寧邊區文化建設的歷史背景
陜甘寧邊區成立后,黨中央決定在這里進行文化建設是經過了多方面考慮的。學術界對于陜甘寧邊區文化建設歷史背景的研究已有比較成熟的看法,學者們一致認為陜甘寧邊區文化建設的歷史背景是多方面的,他們的觀點主要有以下三點。一是抗日戰爭的爆發使中國的經濟、政治、文化遭到巨大破壞,而文化建設對經濟不發達地區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中國共產黨必須借助文化戰場這軟實力方面的競爭才能取得勝利;二是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時,中國共產黨已經走向成熟,抗日救亡運動蓬勃發展,共產黨人認識到邊區文化建設的重要性,而且中國共產黨已經具備一定的能力,可以領導邊區文化建設;三是邊區所處位置是黨中央所在地,在抗日戰爭中處于相對和平的環境,比其他抗日民主根據地更適合發展教育、開展文化運動。馮香媛在其文章中詳細分析了陜甘寧邊區文化建設的歷史背景,以上三個觀點均有提到,但其強調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是陜甘寧邊區文化運動得以開展的一個重要背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伴隨我國革命、建設、改革的一個偉大工程,沒有馬克思主義作為思想指引,中國革命的道路還不知道在哪。喻志桃在文章《抗戰時期陜甘寧邊區文化建設研究》中,從文化建設的重要性方面來分析陜甘寧邊區進行文化建設的歷史背景,其指出“陜甘寧邊區開展的文化建設對抗擊外來侵略者和促進民族獨立有很大的作用,它具有很高的地位和巨大的作用,所以受到了黨和邊區政府的重視”[4]。田遵遼也認同陜甘寧邊區文化建設的歷史背景是多方面的這個觀點,他在自己的文章中作了詳細的論述,其中部分觀點上文均有提到,但他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國民黨投靠美帝國主義,與美國訂立大量賣國條約,出賣國家主權,使美帝國主義對華文化侵略進一步加深”[5]。面對文化侵略加深的危機,中國共產黨必須重視文化建設,捍衛國家的主權。
3 陜甘寧邊區文化建設的策略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轉變為中日民族矛盾,全國的經濟、政治、文化遭到巨大破壞,特別是淪陷區的狀況更為嚴重,中國共產黨深刻認識到文化與政治、經濟的關系,為了盡快恢復經濟,于是加緊對淪陷區的文化建設進行指導,并頒布了一系列有利于改善文化環境的舉措。學者們都比較關注陜甘寧邊區文化建設的主要措施,并發表了自己的看法。馮禹君在《抗戰時期陜甘寧邊區文化建設研究》一文中對抗戰時期陜甘寧邊區在教育、科技、文藝、新聞出版等方面實施的措施進行了分析。田遵遼在《陜甘寧邊區文化建設研究》一文中也從教育、科技、文藝、新聞出版四個方面進行了論述,只是他還看到了法制建設對陜甘寧邊區文化建設的作用,在文中列舉了關于加強陜甘寧邊區文化建設的五項措施,分別是制定憲法性法律文件、構建刑事法律體系、構建民事法律體系、構建訴訟法律體系和構建廉政法制。而何鴻志則在文章《陜甘寧邊區的文化建設及其現實意義》中從教育、文藝、科技、群眾文化、新聞出版等方面列舉了陜甘寧邊區文化建設的主要措施,其中教育、科技、文藝和新聞出版這四個方面大多數學者都有提到,說明這四方面的措施對陜甘寧邊區的文化建設起著關鍵作用。也有學者是將陜甘寧邊區文化建設的相關舉措與取得的成就融合在一起寫作,正是有了相關的措施才會有成績,所以他們在寫成績的過程中會順便提到措施。正如吳常興在其研究陜甘寧邊區文化建設的相關文章中,寫出了陜甘寧邊區文化建設各個方面的措施與取得的成就;劉繼青、王志強合作的《陜甘寧邊區的文化建設研究》一文的寫作思路也是一樣的;早年間,石洎在寫《陜甘寧邊區的文化建設》時就從教育、衛生、藝術等方面寫了陜甘寧邊區文化建設的措施及取得的成就。他們的觀點主要集中為以下五點。一是在教育方面。在陜甘寧邊區開展文化建設,創辦了多所宣傳文化教育思想的學校,提高了邊區人民的素質,減少了文盲人口,還形成了完備的、有利于社會發展的教育體系。二是在科技方面。由于黨中央和邊區政府的重視,取得了很多科學成就,提高了邊區的科學技術水平,使人們慢慢不再那么迷信。三是在醫療衛生方面。抗戰時期,在陜甘寧邊區成立了多家醫院,并積極宣傳科學衛生知識,毛澤東同志提出要中西醫并用,大大提高了人們的身體素質,延長了人們的壽命。四是在文藝方面。邊區開展了豐富的抗戰文化運動,提高了大家的抗戰熱情,激勵戰士勇往直前,奮戰在一線,還成立了許多文學、藝術社團,表演形式豐富多樣,給邊區人民和部隊的生活增添了樂趣。五是在新聞出版方面。狠抓新聞出版工作,陜甘寧邊區出版了50多種馬列著作和30多種報紙雜志,給邊區人民提供了閱讀刊物,有利于他們獲取更多的信息,從而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質和思想覺悟,改善了信息閉塞的現狀。
4 陜甘寧邊區文化建設的特點
政治和經濟環境會對文化建設產生一定的影響,陜甘寧邊區文化建設是在抗日戰爭爆發的大背景下進行的,所以何鴻志認為陜甘寧邊區文化建設的一個突出特點是與服務于抗戰的時代主題相呼應。李曉華在文章中同樣寫道:“陜甘寧邊區文化建設是直接為戰爭服務的實用性文化操作。”[6]他們都認同當時陜甘寧邊區文化建設最突出的一個特點就是為戰爭服務。趙燕認為“陜甘寧邊區文化建設的另一個特點是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它是一種新型文明建設”[7]。馬克思主義在陜甘寧邊區的文化工作中具有重要地位,沒有馬克思主義作為陜甘寧邊區文化建設的指導原則,當時的邊區可能還會長期處于落后狀態。陜甘寧邊區文化建設具有大眾性,以大眾需求為導向,這是很多學者都認同的觀點。馮禹君在《抗戰時期陜甘寧邊區文化建設研究》一文中總結陜甘寧邊區文化建設的特點時提到了這個觀點,田遵遼、何鴻志、劉繼青、王志強、李曉華等研究陜甘寧邊區文化建設的學者們也都在自己的文章中都提到了這一點。郭永學認為“陜甘寧邊區文化建設具有民族性和時代性”[8]。它的主題和題材新穎,主要反映階級斗爭和民族斗爭,能適應時代發展需求,它的形式簡單,人民群眾聽得懂、看得懂。有的學者認為陜甘寧邊區文化建設具有科學性與先進性。劉世忠專門研究陜甘寧邊區文化建設的先進性,其在《論陜甘寧邊區文化建設的先進性》一文中指出,“陜甘寧邊區文化建設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原則,具有科學性與先進性”[9],劉繼青和王志強也認同劉世忠的觀點。除此之外,劉維民認為文化建設群體的多元性與整體性也是陜甘寧邊區文化建設的特點之一。在《抗日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文化建設研究》一文中,劉維民寫道:“邊區文化建設涉及多個群體,包括領袖、知識分子、普通群眾、華僑與國際友人等,他們對邊區文化建設都作出了奉獻”。[10]文化建設是一項偉大的事業,光靠一黨的力量難以完成。
5 陜甘寧邊區文化建設的啟示
關于陜甘寧邊區文化建設的經驗與啟示的研究是比較多的,但隨著時代的進步,學者們看問題的眼光也在不斷進步。較早研究陜甘寧邊區文化建設啟示的學者主要從邊區取得的成就方面去思考,比如黃家盛、喻志桃、吳常興、何鴻志、田遵遼等,他們在分析陜甘寧邊區文化建設的啟示時觀點大致相同,只是有些表述不同。近幾年,學者們結合黨的十八大、十九大以來中國的實際情況和當今文化建設的需要,從陜甘寧邊區文化建設中吸取教訓,得出了更多、更不同的啟示,看問題的角度也更加新穎。此前的學者們關于陜甘寧邊區文化建設的啟示的觀點主要集中在以下五點。一是必須堅持黨的領導,黨的高度重視是文化建設取得巨大成功的保障;二是文化建設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原則,馬克思主義為文化建設指明了方向;三是文化建設要與群眾取得聯系,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參與意識和創造性;四是知識分子是文化建設的生力軍,要重視知識分子的作用,營造寬松的文化環境與氛圍;五是要堅持政治建設、經濟建設、文化建設協調發展。任何一種文化都是一定時代的產物,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文化建設必須與時俱進,反映時代主題,當前我國已經進入新時代,經濟、政治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文化建設需要適應新的發展需求。馮禹君結合我國發展現狀,提出文化建設應該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服務。馮香媛根據黨的十八大的重要指示,總結陜甘寧邊區文化建設取得成功的經驗,認為我們要處理好四種文化關系,分別是一元文化和多樣文化、主流文化和大眾文化、中華文化和外來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與傳統文化。
6 結語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中國的經濟、政治、文化遭到巨大破壞,在黨中央和邊區政府的重視下,陜甘寧邊區大力開展文化建設活動,從藝術、科技、文藝、醫療衛生、新聞出版等方面進行大整改,為抗戰取得勝利創造了條件,邊區人民的經濟情況有所改善,人民基本素質提高,文盲率明顯下降,精神面貌煥然一新。陜甘寧邊區文化建設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偉大實踐,是革命戰爭年代盛開的一朵鮮花,它留下的寶貴經驗和啟示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們思考和學習。本文對陜甘寧邊區文化建設的相關研究進行整理,能夠使我們更加系統地了解相關歷史知識,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理論借鑒,還有助于我們從中總結經驗,付諸實踐。雖然經過學術界的長期研究,陜甘寧邊區文化建設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近幾年關于陜甘寧邊區文化建設的期刊與論文較少,研究應該是與時俱進的,所以關于陜甘寧邊區文化建設的研究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還有很多新的觀點等待探索。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當前已經進入新時代,處于新的歷史時期,我們更應該增強文化自信,以史為鑒,認真總結陜甘寧邊區文化建設的經驗,并結合當前中國的實際發展情況,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事業向前發展。
參考文獻:
[1] 路瑾.延安時期陜甘寧邊區文化建設的特點和意義[J].才智,2018(3):233.
[2] 劉繼青,王志強.陜甘寧邊區的文化建設研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08(11):97.
[3] 馮香媛.抗戰時期陜甘寧邊區文化建設研究[D].沈陽:沈陽建筑大學,2017.
[4] 喻志桃.抗戰時期陜甘寧邊區文化建設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07.
[5] 田遵遼.陜甘寧邊區文化建設研究[D].西寧:青海民族大學,2013.
[6] 李曉華.論陜甘寧邊區的文化建設[J].長白學刊,2006(6):95.
[7] 趙燕.陜甘寧邊區的文化教育建設及其啟示[J].黑龍江史志,2009(24):157-158.
[8] 郭永學.陜甘寧邊區文化建設簡述[J].社會科學戰線,2000(2):269-271.
[9] 劉世忠.論陜甘寧邊區文化建設的先進性[C]//陜西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中共陜西省委黨史研究會,陜西省社會科學院.總結歷史經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紀念陜甘寧邊區成立七十周年論文集.陜西省社會界聯合會/中共陜西省委黨史研究室/陜西省社會科學院:陜西省陜甘寧革命根據地史學研究會,2007:11.
[10] 劉維民.抗日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文化建設研究[D].貴陽:貴州師范大學,2006.
作者簡介:劉曉玲(1998—),女,貴州貴陽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