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鄉村振興背景下,我國農村經濟發展十分迅速,但是作為鄉村振興重要內容之一的文化振興實際發展緩慢,因此還未實現鄉村全面振興。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面臨投入資金較少,基礎設施建設滯后;服務人才匱乏,管理機制陳舊;文化建設主體單一,農民主體意識淡薄等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共同組成鄉村文化振興需要突破的困境。本文在分析鄉村文化振興的現實意義的基礎上,針對上述問題提出相應對策,以期實現鄉村全面振興。
關鍵詞:鄉村振興;文化振興;農村公共文化
中圖分類號:D42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16-0-02
鄉村振興戰略明確提出需要建設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惠及人民的文化工程、開展大眾參與的文化活動等。鄉村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鄉村還未實現全面振興正是因為農村的文化建設跟不上。在脫貧攻堅取得成功的前提下,鄉村振興戰略還需進一步落實,因為在實現物質脫貧后,加強精神文化的建設才能進一步展現鄉村振興戰略效能。所以,農村建設更需要加強公共文化的建設。
1 建設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價值
文化振興需要建設完善、靈活、高效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要由它來滿足農民的文化需求、保障農民的文化權利、促進農村的和諧發展。同時,增強農民的文化自信,對于鞏固和擴大黨的執政基礎、培育有文化有思想的農民、推動農村社會全面高質量發展、實現黨和國家對農村的高效治理、發揮鄉村振興的制度優勢具有重大意義。中華民族的歷史之所以源遠流長,能不斷傳承發展,在于中華文化是其發展的最深層次動力,也是最重要的血脈。文化在新時期下的地位越發重要,其不僅能帶動經濟發展,而且也能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因此,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建設是發展農村經濟必須做的事情,農村經濟需要農村公共文化的支持和引領。
在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想推動農村公共文化向好發展,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是要建設完善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要大力弘揚當地優秀傳統文化,倡導農民保護并傳承本土優秀文化,強化其對本土優秀文化的認同感和責任感,只有村民們在思想上統一了,才能為鄉村振興發展提供思想保障。
1.1 滿足農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隨著我國農村經濟高速、高質量發展,農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明顯提高。在物質需求得到滿足后,人們出現了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對精神文化的需求也變得多樣化、豐富化,這就需要政府為滿足農民需求建設好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在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過程中,政府通過搭建農村書屋、棋牌室、戲迷樂園等吸引農民閱讀書籍、開展娛樂活動、觀看京劇電影等。通過參與這些文化活動項目,農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不僅得到了滿足,其文化權利也得到了基本保障。
1.2 增強農民的文化自信
要提高農民對黨和國家的認可度,應在農民的思想道德方面下功夫。在建設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過程中,大力開展有關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黨員先進事跡、介紹政府出臺的關于農村發展的政策文件等活動,通過一系列公共文化服務活動的開展,在廣大農民中奠定黨和國家領導的文化基礎,加強農民對黨和國家的認同和信任。
2 建設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面臨的問題
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是為了解決農村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鄉村振興戰略自實施以來,國家對農村問題給予了充分重視,出臺了不少優惠政策,在這些政策的支持下,鄉村振興進入了關鍵階段,因而農村的文化建設也有了機遇。在國家政策照顧下,建設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獲得了支持,在制度方面具有優勢,這使農村公共文化建設更具效能;同時,國家在農村公共文化建設方面也進行了相應的財政撥款,使鄉村有相應的資金去建設;國家還通過福利政策積極引導人才深入農村,為農村公共文化建設提供優良人才。
農村公共文化建設需由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供思想動力。然而,當前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成效還不盡如人意,農村公共文化建設還面臨一些困難。
2.1 投入資金少,基礎設施建設落后
資金充足是一個地區得以順利開展建設工作的基礎,而農村相較于城市來說,本身基礎不好,同時不具備良好的經濟文化條件。農村建設的第一要義是進行經濟建設,這一選擇使農村公共文化建設擁有的資金并不充足。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環境艱難,地方政府的財政撥款只能為其提供基本資金保障,后續的供給大都難以保證,更別說持續維系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運行。同時,由于城鄉經濟發展差距,農村地區,特別是偏遠山區的文化服務建設資金投入相當少,甚至出現文化建設資金移作他用的情況,這都嚴重影響了農村公共文化建設。經費欠缺導致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基礎設施建設落后,存在設施單一、設施不足、設備陳舊等問題。
2.2 服務人才匱乏,管理機制陳舊
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存在人才匱乏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內外兩方面。一方面,在崗人才存在年齡大、學歷低的問題,在工作上就表現出思想固化、觀念守舊,無法在農村文化各項工作的建設和創新上起到引領作用。專業知識的缺乏和文化素養的低下,使這部分工作者在隊伍中難以順利推進農村公共文化建設工作,甚至個別工作者對農村公共文化發展的關注度不夠。另一方面,在缺乏高素質農村公共文化建設人才的背景下,急需高素質、強專業且愿意投身農村公共文化建設的青年人才。可是,城市化的推進使年輕人更向往城市,更愿意進城謀發展,于是大量青年人離開農村,農村只有留守老人和兒童,“空心化”“老齡化”成為農村現狀[1],這導致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人才的招募陷入無人可用、無人可招的困境。
在建設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過程中,同樣存在大量需要解決的問題,如管理機制的不完善和陳舊等,這些主要體現在兩方面。第一,相關部門職能交叉、人員冗雜,部門之間協作不夠,工作效率大幅降低。第二,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基礎設施竣工后,缺乏后續強有力且持續的監督,導致多數文化活動場地的基礎設施設備被磨損、被破壞,增加了維修基礎設施的成本。
2.3 文化建設主體單一,農民主體意識淡薄
農村公共文化發展落后的內在原因是作為主體的農民,公共文化意識淡薄,缺乏積極性和傳承責任感[2]。長期以來,政府都是農村公共文化建設的主角,農村公共文化可以說是政府出資發展起來的文化,而農民一直處于被動的文化接受地位,他們缺乏主動參與文化建設的積極性。這是因為農民的社會地位一直都處于劣勢,生活的壓力使他們對于經濟財富的追求遠大于精神文化,這就造成如今農民對農村公共文化建設工作的漠視,其對政府營造的文化氛圍也缺乏興趣,認為農村公共文化建設工作無利可圖浪費時間,自己無須主動參與其中。
同時,囿于經濟條件,政府在建設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過程中向大眾提供的文化產品都具有普遍性,基本上難以滿足不同農民群眾的個性需求。另外,政府工作人員在工作中也存在浪費資源、形式主義、應付主義的問題。在此過程中,農民對農村公共文化建設工作的怨懟和對政府的不信任也日漸加深,使得農村公共文化建設工作最終深陷于內部缺乏權威、外部弱化權威的雙重困境[3]。
3 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路徑選擇
3.1 加大資金投入,加強設施建設
鄉村振興背景下建設農村公共文化,充足的資金投資是極為必要的。首先,政府要改革財政體系,對文化建設的重視程度要在資金投入比例上得到體現,設立專項資金,依靠專項資金來暢通公共服務資金的渠道,打開資金鏈后,保證有資本開展文化建設。其次,要建設好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外部投資是維系其長久生命力和繁榮的關鍵,政府部門在吸引企業投資方面也要下功夫。對此,政府要主動承擔起吸引社會力量和企業資本投身農村公共文化建設的責任,可以通過發行服務債券、出臺相關稅收減免政策等方式。最后,作為農村公共文化建設主體的農民也要大力發展產業,以保證農村公共文化建設的持久性。只有提升農村文化生產力,才能暢通投資渠道,吸引社會人士和企業資本家。
3.2 建立人才任用引進新機制
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亟待解決的問題是人才的引進和任用。
第一,需要完善崗位管理、考核、激勵機制。對于在崗的建設人員來說,其要起到創新和引領作用,要由他們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提供基本的組織保障。所以,要對在崗基層黨員、干部的思想進行教育培養,健全基層黨員、干部的考核激勵機制,使其能接受群眾監督,發揮先鋒模范作用,進而把鄉村振興這一制度優勢轉化為農村基層的社會治理效能。同時要按文化建設項目分級、分指標地對在崗建設人員進行考核,通過考核指標驗收建設成果,再接受農民的監督,以此評定在崗人員是否切實起到引領作用,是否創新性地為群眾干實事,選出為農民群眾服務的好干部、好黨員。
第二,建設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人才需要政府大力引進。鄉村振興背景下出現了許多吸引鄉賢回鄉的人才引進政策,鄉賢作為社會力量對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起到支撐作用。在鄉村振興制度優勢的推動下,許多農村都實行了鄉賢返鄉創業等政策,吸引了更多有文化有抱負的鄉賢回到鄉村,建設鄉村[4]。在他們的引領下,當地群眾也能對文化建設增添一份認同感,并且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建設,進一步推動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
3.3 創新建設管理機制
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管理機制需要革新。首先,要讓相關領導革新理念,用先進理念指導現實行動。要增加相關領導、干部的教育培訓課程,要讓各級領導加強對農村公共文化建設的重視,讓領導、干部認識到文化發展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之間的不平衡不匹配,從而促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展開農村公共文化建設,把建設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作為當地的重要民生工程,并在縣鄉考評中提高對文化建設工作的重視程度,使縣鄉兩級政府積極主動地完善管理機制[5]。加強各部門的相互合作,共同推動農村公共文化建設,各司其職,規避部門越位、越權的不良現象。
其次,要提高文化建設基礎設施等資源的利用率,開展后續監督和修理工作。為此,首要考慮的是農民的文化需求,基層干部可以通過調研和走訪來了解農民的文化需求,為農民提供有針對性的文化產品。同時,在公共文化基礎設施投入使用后,要組織相應人員開展監督和管理工作,及時修理損壞的設施,避免浪費。
3.4 增強農民文化自治主體意識
鄉村文化振興需要農民進行農村文化消費,需要農民主動提升思想境界并大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僵化落后的服務機制使農民深陷被動境地,在公共文化建設中始終缺乏自主性和自治性。由政府主導創造的“外送型文化”在實際的文化生活中難以滿足農民的個性化需求。所以,政府作為第一文化組織建設者,要創新服務機制,引導農民積極參與,增強農民自我服務的意識。作為新時代的農民,首先要在思想上改變,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傳統農村文化取精去粕;其次要主動響應國家政策,愛護農村公共文化建設基礎設施,主動參與本地區特色文化的建設,為本地區文化發展建言獻策;最后農民要主動學習,積極提高自身的學習能力和文化素養。
4 結語
新時代背景下,實現鄉村全面振興要緊抓的是文化振興。鄉村文化振興需要建設完善、創新性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通過增加資金投入,保障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建立人才引進、任用機制,創新建設管理機制;增強農民文化自治的主體意識等措施,探索建設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更好的路徑。在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過程中要從農村實際出發,根據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分析自身發展的優勢和劣勢,把握發展機遇,以農民的需求和建議為出發點,努力發展、傳播具有獨特性、靈活性、創新性的農村公共文化。以農村文化作支撐促進農村經濟進一步發展,以期更快更好地實現鄉村全面振興。
參考文獻:
[1] 李玉才,陳國申.解構與重構:鄉村政治生態視閾下村級民主監督的深化[J].理論導刊,2015(11):64-67.
[2] 王見鳳.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鄉風文明建設的問題與路徑探析[J].法制與社會,2020(8):172-173.
[3] 耿達.公共文化空間視角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研究[J].思想戰線,2019,45(5):137-146.
[4] 尹瑩.鄉村振興戰略下義烏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研究[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0,4(9):145-147.
[5] 陶晶.鄉村振興視域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路徑選擇[J].農業經濟,2020(8):30-32.
作者簡介:蘇冉(1997—),女,貴州遵義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地方治理與公共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