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球生態問題受到重視的背景下,美國景觀規劃師卡爾·斯坦尼茲的景觀規劃設計及生態理念,尤其是他提出的地理設計框架和多解景觀規劃等思想對國內外景觀規劃的理論和實踐都具有重要的指導和借鑒意義。本文從研究背景、斯坦尼茲景觀規劃生態思想概述、生態思想淵源等三方面進行研究,旨在對斯坦尼茲景觀規劃生態思想的形成脈絡有更加完整的把握。
關鍵詞:卡爾·斯坦尼茲;景觀規劃;思想淵源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16-0-02
卡爾·斯坦尼茲作為國際權威的景觀規劃和城市設計教育家,現任哈佛大學設計學院景觀規劃系教授。他將景觀規劃設計與地理信息技術結合起來,獨到地提出地理設計框架、景觀多解規劃等設計思想;斯坦尼茲的設計思想使得景觀設計向多解化方向發展,為景觀規劃提供了考慮問題的新視角。通過對其景觀規劃生態思想淵源的研究,能夠更好地理解其設計思想。
1 研究背景
經濟的高速發展帶來了許多環境生態問題——全球氣候變暖、動植物棲息地遭到破壞、動植物珍稀物種逐漸瀕臨滅絕、水污染、空氣污染等等,這些問題的產生都在告誡人們要重視生態問題,重視環境保護,重視人與自然協調發展。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以后,許多景觀設計師逐漸意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在尊重自然的基礎上進行景觀設計,力求將人為因素對自然環境的破壞降到最低。當今時代,環境保護的思想已經深入人心,在景觀規劃設計中,生態保護已經成為一個普遍的設計原則。
國內外的景觀設計師在思想理論和實踐技術層面上不斷創新,在諸多景觀設計師的理念和實踐探索下推動了國際景觀領域的發展,美國景觀規劃師卡爾·斯坦尼茲就是其中一位。他將景觀規劃設計與地理信息技術結合起來,獨到地提出變化景觀的多解規劃、地理設計框架等設計思想,通過對景觀的可視化分析,完成過世界多個國家、地區的大型城市規劃項目。他的設計思想為景觀規劃提供了考慮問題的新視角,使得景觀規劃設計過程更具理性和科學性。要深入了解斯坦尼茲的景觀設計理念,研究他的思想淵源至關重要。
2 卡爾·斯坦尼茲及其景觀規劃生態思想概述
2.1 卡爾·斯坦尼茲簡介
卡爾·斯坦尼茲是美國哈佛大學設計研究生院景觀建筑與規劃榮譽教授,也是倫敦大學學院高級空間分析中心的名譽客座教授。1967年,他在麻省理工學院獲得城市與區域規劃博士學位,主修城市設計。他還擁有麻省理工學院的建筑學碩士學位和康奈爾大學的建筑學學士學位。他在學術和職業生涯中投入了大量精力,致力于改進分析大尺度場地的方法,并對保護和發展作出最優的設計決策。他的研究實踐和教學重點是正處于巨大變化壓力下的高價值景觀。1984年,風景園林教育委員會授予他“杰出教育家獎”,以表彰他對環境設計教育的杰出貢獻和在景觀規劃中使用計算機技術的開創性探索,特別是在資源管理和視覺影響評估領域取得的成就。1996年,他獲得了國際景觀生態學學會(美國)頒發的年度杰出從業者獎,并于2002年被評為哈佛大學優秀教師之一[1]。
2.2 斯坦尼茲景觀規劃生態思想概述
第一,變化景觀的多解規劃和地理設計框架。在社會飛速發展的同時,各種環境問題層出不窮,人們早已意識到要處理好發展和保護的關系。2000年,北美環境保護署發起聯邦凈水行動計劃,要求各聯邦機構注重流域保護,并在整個過程中增加公眾參與,同時號召多方合作。斯坦尼茲及其團隊也參與設計了這一保護性規劃方案,他們在傳統景觀規劃的基礎上,提出了景觀規劃不僅是對局部地區的保護和利用,更是對區域整體空間可持續發展的保障,并創造性地提出了“景觀框架規劃”的概念。
多解規劃框架是一種基本的研究方法,在規劃的過程中,各種因素和問題是同時存在并且互相聯系的,不能把它們割裂開去研究,需要統籌考慮。利用地理信息技術的模擬模型,通過設計一個預景,在區域景觀分析和規劃中全面考慮地區人口、經濟、自然和環境等各種因素,從而形成多種設計方案,對不同的土地利用規劃和管理決策產生的后果進行預測,促進了景觀規劃的可視化。針對不同因素和影響程度的變化,在發展過程模型的同時利用相應的框架指導未來用地分配,對產生的設計效果進行評價[2]。這種規劃方法具有一定的潛能和效果,雖然復雜了規劃過程,但卻完善了環境評價過程,并減少了規劃方案對景觀的消極影響。該思想讓利益各方都參與到方案設計中,從而使利益主體達成一致,提升了公眾在規劃設計中的參與度,并關注到景觀的價值。
斯坦尼茲主張把地理設計與景觀規劃相結合,指引人們如何設計或調整和適應環境。他將地理設計框架應用于景觀規劃設計中,要求設計專業師生、當地居民、信息技術、地理圖形科學多方合作,共同參與景觀規劃方案的設計。同時,框架包含景觀設計過程的六個問題,分別代表六個模型:景觀表述模型、景觀過程模型、景觀評價模型、景觀變化模型、景觀影響模型、景觀決策模型[3]。在斯坦尼茲的地理設計框架中按1—6、6—1、1—6的順序循環三次,對照各個模型進行研究分析,就能定義項目的背景范圍,細化項目的研究方法,完成設計方案并獲得方案評價和結論。
地理設計框架的提出是斯坦尼茲學術生涯中的一大創舉。地理設計的工作流程將系統思考付諸實踐,其對于更好地塑造單個或多個環境是最有效且最具影響力的,這也使得景觀規劃設計能達到最優,使景觀規劃更具科學性,這一思想對國內外相關領域學者的思想和實踐產生了重大影響。
第二,景觀規劃教育中的框架應用。斯坦尼茲綜合考慮項目研究與教學和重要生態要素,在教學中使用地理設計框架進行景觀規劃設計研究,在哈佛大學開設了許多設計課程,尤其在主要景觀變遷課上帶領學生為大量具有重要價值并且處于變化壓力下的景觀作了規劃,如賓夕法尼亞州門羅縣、阿卡迪亞國家公園等。他將專業教育分為三個層次:入門級,一般針對本科教育或初級碩士水平學位教育,采用常規的教學方法,遵循數據—分析—綜合—評價的教學模式;專業級,一般為碩士學位教育,是更注重理論的研究教育;研究級,一般為博士學位教育,目的在于培養更具創造力的專業人員,但同時更需要培養學生對理論本身的革新態度[4]。
3 斯坦尼茲景觀規劃生態思想淵源
3.1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景觀規劃越來越多地處理與時代環境危機相關的問題,斯坦尼茲認為項目規模的大小對設計師的作用十分重要,他本人更加關注那些處在重大變化壓力下的具有重大設計意義的生態景觀和文化景觀。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許多對斯坦尼茲產生影響的思想和大型景觀設計案例,這些思想和項目案例讓斯坦尼茲深受啟發,并不斷引導他形成自己的觀點。
中國南宋時期蘇軾指導重建杭州西湖景觀。建造西湖主要是為了國防、供水、水產養殖和農業,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現在的西湖被我們看作是“自然的”,是一個美麗的文化性景觀。同樣,黃山在南宋時期受到宋徽宗的保護,并成為繪畫和詩歌的象征性景觀。西湖和黃山的例子讓斯坦尼茲受到啟蒙,他發現有著實際意義的景觀在歷史的演變過程中能夠變為有價值和具有文化內涵的景觀,保護景觀也是在保護文化,景觀有時也是文化的象征[5]。斯坦尼茲對于大型景觀設計方法的思考源于英國著名造園師胡弗萊·雷普頓。雷普頓在設計每個項目時都使用兩幅圖紙描述,分別表示了景觀設計的前和后,這使得設計對景觀的影響變得更為直觀。法國讓·瑪麗·莫雷爾的《花園理論》中認為設計是管理景觀的自然過程,他在設計中尊重和利用場地的自然進程、地形、水文、植被和排水系統[5],這也啟發了斯坦尼茲對于景觀干預作用的思考,他認為設計能夠通過改造環境和自然過程,包括生態過程,來改變人們的生活。
斯坦尼茲對于景觀生態的保護和對景觀未來的展望源于德國著名景觀設計師彼得·約瑟夫·萊恩和美國奧姆斯特德、約翰·繆爾等人的思想實踐。萊恩認為景觀需要通過保護和處理維持其價值,他優化了德國皇宮的景觀結構,擴建和改善了柏林及其周邊的環境,為公眾規劃新的公園系統等,使景觀規劃設計更具多樣性和前瞻性。19世紀60年代,在奧姆斯特德和繆爾等人的實踐和影響下,美國許多重要的景觀得到了很好的保護。
景觀設計的公眾參與和可持續發展影響了斯坦尼茲的設計方法和思想發展。19世紀美國的部分景觀設計師開始重視公眾的利益,開發面向公眾的公園系統。查爾斯·艾略特就是其中一個,他用波士頓城市的剩余土地為公眾開發了公園系統,他主張開發和保護無用的或被破壞的土地,因為這些土地能通過設計在未來變成美麗的景觀。斯坦尼茲的老師凱文·林奇認為規劃者應在理解和考慮公眾對自然環境的看法后進行設計。帕特里克·格迪斯主張尊重人與自然的關系,使景觀可持續發展,霍華德提出花園城市概念[5],這些思想都深刻影響著斯坦尼茲,啟發他在規劃設計中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注重公眾參與,并讓公眾了解自己居住的環境。
20世紀20至30年代,景觀規劃方法發生重大變化,景觀作為一個龐大的系統,具有相互聯系的復雜元素,景觀規劃者需要對所設計的環境有著更為廣泛深刻的理解,并且通過多方合作,使規劃更加有效。在當今民主化進程下,環境政治更加開放復雜,景觀規劃也更為復雜。當風景園林專業處在改善人類環境和注重表面裝飾的分岔口時,要讓復雜的景觀得到普通人的理解,提升公眾的參與度,是景觀設計師面臨的更困難的挑戰,同時也為斯坦尼茲設計思想的形成發展提供了契機。
3.2 在實踐中堅定個人設計思想
斯坦尼茲景觀規劃生態思想的形成與他個人的研究實踐是分不開的。斯坦尼茲在哈佛大學設計研究院時,當時的風景園林系主任查爾斯·哈里斯鼓勵他沿一些非正統的道路進行早期的學術發展,這也讓他的學術生涯邁向新的開端。
20世紀60年代中期,科學技術發生巨變,景觀研究方法也產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霍華德·費舍爾發明了第一個實用和公開的計算機圖形程序,并在哈佛創立了第一個計算機圖形學實驗室[6]。斯坦尼茲在博士論文的完成過程中意識到費舍爾計算機圖形程序的潛在用途,并說服費舍爾采用該圖形程序進行了實驗。因此,斯坦尼茲之后得以進入新成立的計算機圖形學實驗室擔任助理教授,并和實驗室的彼得·羅杰斯還有學生們一起參與了許多景觀規劃研究,不斷意識到景觀規劃中需要考慮五個元素:系統、分析、模型、城市化和變化[1],這為他多解規劃框架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在德瑪瓦半島的未來區域發展和保護研究中,斯坦尼茲將傳統的手繪地圖疊加方法與計算機程序建立模型分析的方法進行對比,發現采用后者可完成相當復雜的分析步驟。斯坦尼茲作為實驗室中風景園林和城市區域規劃的代表,他與麻省理工學院的凱文·林奇和勞埃德·羅德溫一起將區域變化作為設計過程進行思考的經歷,也讓其清楚地意識和預見到計算機在創造與設計相關的強大工具和方法方面的巨大潛力。通過不懈的努力,他的研究獲得了階段性成果。在查爾斯·哈里斯的支持下,斯坦尼茲有幸在一個設計課上介紹了地理信息技術,這對哈佛大學未來將地理信息技術作為城市規劃和區域景觀規劃創新方法來說至關重要[1]。
后來,斯坦尼茲與彼得·羅杰斯在波士頓大都會地區西南部組織了一個多學科實驗室,他們模擬了區域景觀的環境脆弱性與其對發展吸引力之間的沖突變化,通過設計模型,對區域進行全面復雜的分析,評估風險影響,并提出區域規劃設計的最優方案。斯坦尼茲堅持用計算機圖形程序進行景觀項目的規劃研究和實驗,在他的實踐研究下,為GIS連接不同模型類型和設計方式以制定更好的計劃提供了重要見解,這些經歷也影響了斯坦尼茲之后多年的設計思想和規劃實踐。
4 結語
當今時代,生態問題不可規避,景觀生態規劃始終是社會發展的關注點。本文通過對斯坦尼茲景觀規劃生態思想的簡要概述和對其思想經歷的研究,發現其設計思想源于無數優秀景觀設計思想的熏陶和項目案例的啟迪,也源于他個人的不懈探索與實踐,這對深入了解其景觀設計思想具有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卡爾·斯坦尼茲.地理信息系統的開端:一個個人的歷史視角[J].規劃視角,2014(2):239-254.
[2] 卡爾·斯坦尼茲,邁克爾·弗拉柯斯曼,大衛·莫阿特,等.變化景觀的多解規劃[M].鄭冰,李劼,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1-17.
[3] 卡爾·斯坦尼茲.關于變化和地理設計[J].景觀和城市規劃,2016(156):23-25.
[4] 卡爾·斯坦尼茲.適用于景觀設計師(及其他環境設計專業人士)教育的理論框架[J].景觀雜志,1990(9):136-143.
[5] 卡爾·斯坦尼茲.有影響的思想簡史[J].風景園林雜志,2008(3):68-72.
[6] 卡爾·斯坦尼茲,黃國平.景觀設計思想發展史(下)——在北京大學的演講[J].中國園林,2001(6):87.
作者簡介:胡雪嬌(1997—),女,河南鄭州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設計史與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