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寧
目前,語文文本閱讀教學存在碎片化現象,不少教師對文本系統性缺乏足夠的重視,不利于學生把握文本的整體,從而制約了學生語文素養發展。系統性不僅表現出一篇文本的結構特質,也折射出文本的思維邏輯,對于學生系統建構文本具有重要意義。下面以宗璞的《紫藤蘿瀑布》為例,從停停走走間看《紫藤蘿瀑布》一文的系統性。
一、文本結構的系統性
一篇文章就是一個獨立的文本體系,在結構上表現出相對的完整性,把握一篇文章結構的系統性,對于提高學生文本結構能力和謀篇布局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在文本解讀過程中,教師應基于文本結構的系統性,引導學生抓住文本結構的紐帶,讓學生憑借這個紐帶形成對文本的整體性認識,從而幫助學生完成對文本的整體性感知。
《紫藤蘿瀑布》一文,在文本結構上表現出顯性的系統性,非常直觀,顯而易見。文章開頭“我不由得停住了腳步”一句獨立成段,文章結尾以“我不覺加快了腳步”收尾,在停走間顯現出文本結構的系統性。文章的開頭與結尾形成首尾呼應的關系,這是最為常見的結構方式。
然而,作者在運用首尾呼應這種系統化結構時,又能夠工于匠心。文章開頭獨立成段,借助“停住了腳步”設置懸念,讓讀者不禁陷入思考,“我”為什么停住了腳步。同時,作者又借助“不由得”加深這種懸念,到底是什么產生了如此大的吸引力,讓“我”停住了腳步,讓讀者對文本生發出強烈的期待,帶著強烈的好奇心進入文本;文章末尾,又圍繞多個點進行呼應,先用“不覺”呼應“不由得”,兩種行為都是“我”情不自禁的行動,可見,“我”的觸動之大,感受之深;然后,運用“停住”和“加快”進行呼應,在停走間,讓讀者的疑惑得到解答,并感受到“我”從“所見”到“所為”的心靈經歷。
當然,首尾呼應僅僅是文本結構系統性的一個方面,教師在引導學生解讀文本結構系統性時,應抓住文本結構特質,不能陷入程式化,從而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感受文本結構系統性,提高學生謀篇布局的能力,也幫助學生更好地從整體上感知文本內容。
二、行文思路的系統性
在文本結構系統性背后,潛藏著作者極其嚴謹的思路。因此,在文本閱讀教學中,教師應關注行文思路的系統性,引導學生透過文本言語表面,深入到文本內涵,感受作者行文思路的系統性,進而根據作者的行文思路,把握作者抒發的情感或者傳遞的人生感悟。行文思路盡管具有隱性特征,但并不是沒有蛛絲馬跡,需要教師深入解讀文本,引導學生發現這些印記。
《紫藤蘿瀑布》一文,行文思路的系統性和結構的系統性存在密切的關聯性。開頭“停住了腳步”讓人心生懸念,為什么停住了腳步?文章第二段,作者很快給出了答案:“從未見過開得這樣盛的藤蘿。”顯然,作者是被眼前盛開的藤蘿所吸引,進而將讀者的眼光引向紫藤蘿,極盡文筆去表現“所見”。然而,讓“我”“不由得”停住腳步的不僅僅是眼前的這棵紫藤蘿,還因為“我”和紫藤蘿的特殊境遇。這樣,文本又從“所見”轉向“所憶”,自然地將眼前這棵紫藤蘿和十多年前家門外的那棵紫藤蘿進行比較。
從“所見”到“所憶”使文本時空得到了有效的擴展,時間上,從“眼前”回溯到“十多年前”,空間也發生了較大跨度的穿越。在時空穿越中,作者的思考也不斷走向深入,讓文本進入“所思”“所悟”,“我”從眼前的這棵紫藤蘿憶起十多年前家門口的那棵紫藤蘿,從紫藤蘿想到了“我”,進而從個體生命想到“生命的長河”。
從“停住了腳步”到“加快了腳步”,正是“我”經歷了“所見”到“所憶”“所思”的心路歷程,心路歷程又經歷了一個由淺入深的過程,從花到人,從個體到群體,行文思路嚴謹,讓讀者在停走間感受到“我”的心理變化,“我”的情感經歷的復雜的過程,進而獲得生命的感悟,并將感悟轉變為實踐。學生在把握行文思路系統性過程中,心靈和情感也受到了觸動。
三、客體主體的系統性
文章是有感而發的產物,“感”建立在主體和客體互動的基礎上,是客體引起了主體的情感或心靈上的感觸,從而驅使作者產生創作的沖動。因此,教師應基于作者主體和寫作客體之間的系統性,讓學生在主體和客體之間建立起關聯的通道,捕捉文本傳遞的情感或者中心思想,這樣才能使文本解讀做到自然而然,進而讓創作主體和讀者之間產生深刻的共鳴。
《紫藤蘿瀑布》一文,“我”不由得停住了腳步,是因為客觀對象帶給“我”震撼,進而引起“我”的所憶與所思。在主體和客體之間,為了達到有機的關聯,作者借助“香氣”在現實和回憶之間、主體和客體之間形成了通道。“我”正是在“香氣”營造的意境中,感官上形成“聯通”,借助通感引發了創作主體深刻的感悟。最后,這種感悟再借助“加快了腳步”的行動得到較好的釋放。
因此,文本解讀需要教師觀照客體和主體之間的系統性,抓住引起主體和客體之間共鳴點,并引導學生抓住主客體之間的“通道”,從而讓學生從客體走向主體,捕捉作者潛隱在文本中的主題思想。
四、寫景散文的系統性
當前,不少語文教師在實施教學時,文體意識相對淡薄,這種現象不利于學生閱讀能力的發展。教師應強化文體意識,抓住文體特點引導學生把握文本系統性。不同文體特點不同,教師應基于文體個性化特質,并抓住文本個性化特質,引導學生借助文體系統性,在閱讀文本時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紫藤蘿瀑布》是一篇寫景類散文,寫景散文的一般立意主要包括兩種,一種是借景抒情,一種是托物言志。顯然,《紫藤蘿瀑布》屬于后者。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解讀文本時,應基于寫景散文系統性,引導學生吃透寫景。文章寫景借助“停住了腳步”引入,先從整體上寫景,讓讀者感受到紫藤蘿瀑布之“盛”,進而,從整體走向局部,從“一片”到“一串”,再到“一穗”,再到一朵,逐步聚焦,層層深入,其目的是為感悟鋪墊。最后,再借助“芳香”在“物”和“志”之間建立起通道。兩者之間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境遇相同,但作為創作主體的“我”又遠遠高于自然之“物”,在獲得感悟基礎上,將所思、所悟逐步轉變為“加快了腳步”的實踐行動,文本達到了高潮,寫景散文也達到預期的目標。
抓住了寫景散文的系統性,學生就形成了散文閱讀的一般思路,從“景”“物”入手,再憑借作者筆下的“景物”特質,把握景物背后承載的深刻思想,散文閱讀的一般方法就生成了。
總之,在文本閱讀教學中,教師應關注寫作文本的系統性,這種系統性不是碎片化的,而是基于文本創作生態,形成較為嚴謹的系統性,抓住了文本系統性進行解讀,有助于引領學生觸類旁通,掌握閱讀的一般方法。當然,不同文本系統性表征不同,“停”“走”只是一個個例。
作者單位:山東省肥城市白云山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