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

摘要:本研究以昆明醫科大學的本科生作為研究對象,采取準實驗設計方法,將被試分為實驗組、對照組,實驗組進行6次自信心提高團體心理輔導,對照組不做任何干預。目的:探討團體心理輔導對提高大學生自信心的效果。 方法:經過宣傳、招募、篩選 ,采用自行編制的團體心理輔導方案,對9名大學生進行為期6周的團體訓練,對實驗組進行前測后測并建立對照組。 結果:實驗組后測在量表得分與對照組后測量表得分有顯著性差異(P<0.01) ,而實驗組和對照組前測無顯著性差異。 結論:團體心理輔導可以有效地幫助大學生克服自卑、建立自信。
關鍵詞:大學生;自信心;團體輔導
1.前言
自信是一個人性格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對自我的一種基本肯定態度。一個自信的人,相信自己的能力,才會不斷去嘗試,去開拓進取,在挫敗、打擊面前不放棄。而不自信、甚至自卑卻是對自我的否定,不相信自身的能力,選擇逃避,對待事物總是悲觀失望。自卑的人往往壓制、忽視自身的潛能,自我評價過低,導致身心功能不能正常發揮,難以取得事業突破和成就。在打擊和挫敗面前往往手足無措,一蹶不振。因此,培養大學生自信心異常重要。對大學生自信心的培養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和目標。
自信心的概念,國外學者給予自信的定義非常多,影響大的如:Maslow(1943)在著名的需要層次論中認為“自信是自尊需要獲得滿足時產生的一種情感體驗……一個具有足夠自尊的人總是更有信心、更有能力,也更有效率”。Rosenberg(1965年) 認為自信是“一種對自我的肯定或否定態度”。Shrauger(1990)認為自信是“一個人對自己能力或技能的感受,是對自己有效應付各種環境的主觀評價”。“自我效能感”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班杜拉(Albert Bandura)社會學習理論中的主要概念之一,班杜拉認為自我效能感指的并非一個人的真實能力,而是一個人對自己行為能力的自我評價或信心。由此,自信與自我效能聯系密切。 國內車文博、黃希庭、燕國材等研究者,也給了自信各種各樣的定義,其中,“相信自己”被眾多研究者提及。車麗萍(2002)主張“自信是一個具有復雜層次結構的心理構成物,是個體對自己的積極肯定和確認程度,是對自身能力、價值等作出客觀、正向認知與評價的一種穩定性格特征”,這一定義被后來的研究者大量引用。大學生自信心不足甚至自卑是一種普遍現象。(張奕蕾)以廣東省為例,廣東大學生目前的心理健康狀況,超過半數大學生不夠自信。陳超對獨立學院600名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顯示,26.08%的獨立學院大學生缺少自信心,相對于本科生而言,高職生不夠自信情況更為嚴重。黃啟紅對5所高職院校896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表明:有68.14%的高職生對自己的未來的前途沒有自信、感到迷茫。彭迎春調查安徽4所高職院校426名學生,結果表明53%的高職大學生自信心不足。
因此本次團體訓練基于自我認識、自我探索、自信心建立3個方面,設計6個單元的活動,通過相互溝通交流,協助成員了解自我的優缺點、人格特質,澄清自己的價值觀,發揮潛能,提升個人自信心,以實現自我成長。
2.對象與方法
2.1對象
通過向昆明醫科大學每個班級心理委員下發團體輔導系列活動方案招募輔導對象,對自愿報名的22名大學生中采用自信心量表施測,測試和面談篩選出符合要求的被試18名。從選出的18名自信心水平較低的學生中隨機抽取9名被試成為實驗組,并將剩下的9名學生做為對照組。兩組成員在年齡、年級、與同學、舍友、父母關系等方面經統計檢驗無顯著差異(P<0.05)。入組條件:自信心水平低;具有強烈動機想完善自我, 提升孤獨感應對能力, 更好融群體,并能認真、全程參與此次團體心理輔導。
2.2方法
2.2.1評估工具
《自信心量表》(Rosenberg Self-Esteem Scale)由美國心理學家羅森伯格(M.Rosenberg)制訂,它是世界上最常用的測量個人自信心的量表。它共有10個測題,用以測量個人對自我感覺的好壞程度。該量表具有簡單易懂、操作方便、可信度高等特點。計分方法:受測者在4點評尺上對測題作答:1=非常同意(strongly agree), 2=同意(agree),3=不同意(dsagree),4=非常不同意(strongly disagree)。因此,其最低得分為10分,最高得分為40分。在10個條目中,第3、5、8、9、10五個條目的算分是反向的(即1分算做4分,4分算做1分;2分算做3分;3分算做2分)。得分解釋:10-15分:自卑者,對自己缺乏信心,尤其是在陌生人和上級面前,總是感到自己事事都不如別人,時常感到自卑。需要大大提高自信心。16-25分:自我感覺平常者,對自己感覺既不是太好,也不是太不好。在某些場合下對自我感到相當自信,但在其它場合卻感到相當自卑,需要穩定自信心。26-35分:自信者對自己感覺十分良好。在大多數場合下,對自我充滿了自信,不會因為在陌生人或上級面前感到緊張,也不會因為沒有經驗就不敢嘗試。需要在不同場合下調試你的自信心。26-35分:自信者你對自己感覺十分良好。在大多數場合下,你都對自我充滿了自信,不會因在陌生人或上級面前感到緊張,也不會因為沒有經驗就不敢嘗試。需要在不同合下調試你的自信心。36-40分:超級自信者,你對自己感覺太好了。在幾乎所有場合下,充滿了自信,甚至不知道什么叫自卑。需要學會控制你的自信心變得自謙些。
2.2.2實驗方案
2.2.2.1實驗設計
采用實驗組控制組的前后測時間系列設計。自變量為對實驗組施行的團體輔導,因變量為大學生接受輔導前后的自信心的變化。實驗組進行6周的團體輔導,每周一次,每次2小時,對照組未做任何干預。
2.2.2.2團體輔導方法
本次大學生自信心提升團體輔導為結構式封閉性發展性團體,輔導方案的制訂主要依據自信心理論,參考現有的自信心提高團體輔導方案,同時考慮大學生心理特點來設計。具體由以下6個單元組成:“緣分天空”、“認識自我”、“突破自我”、“悅納自我”、“發展自我”、“最好的愛給特別的你”。
3.結果與分析
3.1團體輔導前后實驗組和對照組自信心差異分析
在實施團體輔導前,先對實驗組和對照組進行自信心問卷前測對比。結果顯示實驗組和對照組在團體輔導前自信心表總分無顯著差異(p>0.05),說明兩組被試是同質的。經過6周的團體輔導后,實驗組和對照組在自信心量表總分存在顯著差異(p<0.05)。說明團體輔導對大學生自信心提升具有顯著促進作用(見表 1)。
3.2實驗組成員對團體輔導活動效果的評估
實驗組成員對本次團體輔導效果予以肯定的評價。認為團體輔導能夠幫助提升自信心的學生占87.3%以上,表示喜歡參加這個團體并認為團體輔導有幫助的占91.43%。評估結果說明本次自信心提升團體輔導是有效的,達到了預期效果。
4.討論
研究結果證實了團體心理輔導有助于大學生的自信心培養,能夠有效地促進大學生更好的認識自我、突破自我、悅納自我、發展自我。
4.1大學生自信心提升是高校開展職業心理教育的重要切入點
目前大部分普通大學生表現出自卑情緒,主要表現為身心不自信、學習不自信、人際交往不自信和綜合素質不自信等。高校職業心理教育往往只重視學業技能的發展,而忽略對大學生內在自信心的提高的培養。設計合理的自信心提升團體輔導方案,通過促進積極自我認知、言語鼓勵、自信相關體驗、歸因訓練、自我悅納等,可以促進積極自我認知,促進大學生自信心提升。
4.2團體輔導是促進大學生自信心形成的有效教育形式
團體輔導成員具有類似的家庭經濟和社會背景,相互之間防御性低、彼此之間容易理解和溝通;團體輔導提供的模擬情境可以為成員帶來成功體驗、提供觀察學習機會;團體輔導的討論分享環節有助于成員之間相互學習、學會積極歸因、體會理解與支持,共同促進積極情緒和自我概念的形成。
參考文獻:
[1]朱傳林,齊正陽等.大學生自信心水平調查報告[J].社會心理學,2015,30(5):58-61.
[2]車麗萍.自信的概念、心理機制與功能研究[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版),2002,28(2):86-89.
[3]張奕蕾.缺乏自信心的大學生現狀及教育對策[J].教育教學,2010,2:16-19.
[4]陳超.對獨立學院大學生自信心問題的調查及思考[J].黑龍江教育,2014,9:5-6.
[5]黃啟紅.高職大學生自信心培養探析[J].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13(4):46-49.
[6]彭迎春.高職大學生自信心現狀調查及其教育對策研究[J].西昌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3,25(1):127-130.
[7]Rosenberg,M.(1965).Society and the adolescent self-image. Princeton, 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8]車麗萍.自信心及其培養[M].新華出版社2004.
[9]樊富珉.團體咨詢的理論與實踐[M].清華大學出版社-1996.
[10]汪向東.心理衛生評定量表副[M].中國心理衛生雜志出版社-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