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正文
摘要:在義務教育階段,語文是非常重要的一門學科,除了要培養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之外,還應該通過教學滲透人文精神。在初中語文課本中有很多優秀的文化、民族的精神、積極向上的品格,通過挖掘這些內容,便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自我、規劃人生、明確學生未來學習和發展的方向。本文從民族精神、責任意識、生命意識以及理想信念意識這四點出發,探究人文精神在初中語文課堂中滲透的策略。
關鍵詞:初中語文;人文精神;浸潤式教學;策略
人文是個體獨特的一種精神表現,其主要是對人尊嚴以及價值的維護,是對人類歷史上遺留下的精神文明的高度重視,是對人全面發展的一種肯定和塑造。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環節要充分的發揮出教學文本以及自身的優勢,將民族精神、獻身事業的精神品格、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滲透到課程中,讓學生能夠較好地認識社會、認識自然、認識自我,繼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達到浸潤式的人文精神教學目的。
一、借助多媒體技術開展浸潤教學,滲透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指的是一個民族所展現出的優秀的、積極的值得被繼承的精神財務,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更是和其他民族文化區分的標識。就當下社會而言,不健康的思想開始盛行,如金錢至上、奢靡腐敗等,傳統文化淡漠,西方文化盛行,很顯然這不利于我國人才的發展。因此初中語文教師就需要充分挖掘教學的內容,向學生滲透民族的美德和精神。以《黃河頌》這一內容,需要學生能夠品味歌詞意境,探究黃河精神,啟發學生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在課堂開始之前,教師先通過多媒體展現出舊石器時代,讓學生觀看當時的祖先的生活,如圍繞著黃河流域采集、狩獵,接著為學生播放出黃河的視頻,讓學生感受黃河的氣勢和精神。引導學生將黃河的精神和民族精神結合到一起,感受黃河的一往無前以及無堅不摧。最后在歌唱的過程中,感受祖國的繁榮、強大。
二、基于師生互動開展浸潤教學,滲透責任意識
就當下的初中生而言,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從小嬌生慣養,責任意識比較缺乏。在家中從來不幫父母做家務,完成作業就看電視,外出玩耍。在學校,被老師批評,輕則不當回事,重則離家出走。缺乏對自己生命的尊重以及學習的正確認知,更不具備對家庭、對自己、對社會的責任意識?;诖私處熅鸵朴诶梦谋緝热?,滲透責任意識。比如《出師表》中,就可以借助故事背景,并結合諸葛亮的行為思考“士為知己者死”這一內容的含義,讓學生思考,逐步培養學生對他人的一種責任感?!段业哪赣H》這一內容,更是以較為深刻、感人的故事進行呈現,教師通過讓學生回憶和母親相處的點滴,感悟母親的良苦用心,逐步培養學生對整個家庭的責任感??傊陂_始浸潤教學時,教師不僅要把握住文本的中心內容,還要融入合理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悟到人文情懷,逐步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
三、基于小組合作開展浸潤教學,滲透生命意識教育
在現代化人文素養中,每一個人都需要對生命尊重、珍愛和敬畏。但是就目前的中學生而言,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沉溺于網絡,在虛擬世界中耗費生命,熱衷于對明星的追求,還有一些存在錯誤的哥們義氣,在自毀生命中虛度光陰?;诖苏Z文教師就要充分的利用課本中已有的內容,對學生進行生命的教育,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夠珍愛、敬畏生命,讓自己的生命能夠發光發亮。比如《紀念白求恩》這一內容,表達了白求恩同志幫助國人抗日的經歷,闡述了白求恩同志的國際主義精神、對技術精益求精的精神,對該精神充分進行了贊揚。針對該教學內容,教師可將學生分為6人以小組,通過閱讀、分析并回答問題。我啟發學生分組思考:第一小組討論,如果“我是白求恩”,“我為什么要來中國”“我來中國做了什么事”;第二小組討論,“我為什么要寫這個文章”“白求恩究竟有什么是值得我寫的”。第三小組探究,“我是白求恩的同事”,“白求恩有什么值得我學習”“我有什么資料需要向毛主席提供”;第四小組假設自己是一個“被白求恩所救的病人”,“我要向白求恩說一下什么話”。在這樣身臨其境、轉換身份的過程中,學生同樣可以從《紀念白求恩》一文中,學會提煉,分析、思考,使學生設身處地更深入地體會到白求恩毫無自私自利之心精神的可貴,發揮出生命的真正價值。
四、基于寫作開展浸潤教學,滲透理想信念意識
五六十年代的人理想信念就是他們前進路上的指明燈,但是在這樣一個多元文化共存的時代,理想信念被踐踏。比如很多的中學生缺乏崇高的理想,有的只是一些比較現實的想法。故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就需要通過熏陶漸染的方式,滲透人文教育,增強中學生的理想信念。比如《敬業與樂業》這一節課程,是一篇議論文通過舉例子和講道理的方式,論證人生短暫的,要正確看待自身的職業,樹立理想觀念,發揮出人生的價值。針對該文本內容,教師可以布置一些寫作話題,論初中生樹立理想信念的重要性,通過寫作的方式實施浸潤教學,讓初中生能夠了解學習的目標、將來工作的意義。
五、結語
通過上文的論述,了解人文精神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是非常重要的,其可以緩解當下語文教學只關注內容不關注學生成長的問題。尤其是在融入多樣化的浸潤式教學方式之后,可以較好地促進師生之間的互動,提升學生對生命、對理想、對民族精神的正確認知。讓每一個初中生都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成長,更好地設定學習和成長的目標,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參考文獻:
[1]李萃茂,杜紅芳.淺談中學語文教學中人文精神的培養[J].江西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02(06):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