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博
摘要:隨著近年來我國高速公路等的迅猛發展,現行公路養護技術與管理方面的相關崗位不斷發展,對于公路養護技術與管理專業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職作為社會一線高質量人才培養的重要院校,教師在進行公路養護技術與管理課程教學的時候,必須以行業需求和企業單位要求為出發點,以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為落腳點進行教學改革,以全新的教學模式提升學生的專業能力。本文就高職公路養護技術與管理教學策略進行了探究,希望能夠進一步提升教學成效,促進學生職業能力發展。
關鍵詞:高職;公路養護技術與管理;課程教學;教學模式
一、融入現代學徒制,構建高水平師資團隊
教師在教育學生中起到的引導作用是至關重要的?;诂F代學徒制模式下,通過學校教師和企業師傅的雙重指導,對于學生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的綜合培養具有積極意義。在此背景下,教師和師傅的能力與學生的學習效果息息相關,所以高職院校要將高水平師資團隊的構建重視起來,保障現代學徒制的順利、有效開展。高職院校要從企業和教學兩個方面下手,讓學生能夠在課堂教學中得到好的引導,在實踐中得到好的指點。院校在選擇教師時要根據教師的專業能力、職業道德進行綜合性選拔。讓學生參與企業實踐的時候,也要選擇認真負責、耐心細心的師傅,讓學生能夠在實踐中獲得專業技術能力的提升。通過高水平師資力量團隊的建設,學生就能最大程度地激發自身的潛能。比如,高職院校在選擇教師時,可以通過素質評價體系,對教師的專業能力和師德素養進行評價,綜合選擇更加優秀的教師。高職院??梢赃\用教學平臺讓學生匿名提出自己對教師的意見,針對學生的意見讓教師進行改革創新教學模式,滿足學生的發展需要。在學生參與公路養護技術與管理的相關實踐時,校方也要跟企業單位達成共識,選擇有耐心、細心、道德品質優秀的師傅指導學生專業技術,從而提升學生應用能力。同時,教師和師傅也必須認識到自身水平對于學生的影響,要在日常生活工作不斷地學習,更新自己的理念,提升自身的專業能力水平,從而實現更好的教學,讓學生能夠在教學中真正獲取知識提升實踐水平。
二、促進教學方法升級,全面提升教學效果
在教法改革方面,需要教師從兩個角度切入:第一,要全面落實生本原則,以多元化教學手段的相互融合改變課堂教學的形態。首先應促進信息化教學與各類教學方法的整合,比如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與真實的公路養護和管理案例創設情境,以此提高情境教學的誘導作用與情感體驗;其次要掌握課堂活動的自發性與開放性,比如在學生出現理解問題時,可以開展討論會、情境表演、任務推導、學生互評等各類活動,讓學生在協作、交流、自主的環境下解決問題,解放學生的思維與能力。第二,則要全面推進實踐教學的效果,以項目化教學或任務驅動教學為基本方法。一方面要發揮新教材所提供的實際案例的作用,以公路養護與管理的實際案例為基礎設計實訓項目,并引導學生構建小組展開共同探索,通過項目任務的布置與安排,讓學生在一步步的實踐中解決實際問題,從而獲得實踐能力的有效提升;另一方面則要運用信息化資源的輔助,借助實訓模擬平臺,將更具有實際意義的項目進行虛擬呈現,并要求學生小組借助仿真平臺的功能,進行技能訓練與項目探索,實現理實一體化的學習效果。
三、強化網絡資源開發,豐富教學內容
近年來,互聯網的發展給信息的傳播帶來了極大的便利,我們已經步入了信息爆炸時代。在此背景下,網絡中的各種信息也給教育教學帶來了新的發展曙光,各種各樣的網絡教學資源,給學生們帶來了更加多樣化的學習渠道,有效推進了開放式課堂的轉型,打破了傳統的技能學習壁壘。針對于高職公路養護技術與管理課程教學,教師應該進一步拓展網絡資源的開發,將教學內容進一步的豐富,加強教學內容的及時性和多樣性,滿足學生的個性化技能學習需求。在開發和利用網絡資源時,教師應該立足于公路養護技術與管理相關的專業技能和專業知識,同時根據高職學生的技能學習特點,針對性選擇適合學生的教學資源,使網絡資源的利用能夠緊貼學生的專業學習,實現高職生專業學習視野的有效拓展。此外,教師還應該自主開發線上課程資源,制作優質的微課、慕課、課件等網絡學習資源,通過資源共享平臺讓學生自行下載查看,促進自主學習,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和效果。
四、結語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國對基礎設施建設也越來越重視,公路作為社會發展中最為重要的基礎設施,對我國的社會和經濟發展具有重要影響。經濟發展推動我國公路建設快速發展,同時也帶動了公路養護管理工作的推進,這也對相關專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社會技能人才培養基地的高職院校,應該依據當前行業的人才需求標準,針對公路養護技術與管理課程不斷地進行教學模式優化,實現人才的高質量產出。
參考文獻:
[1]范哲哲,李銳鐸,夏英志,李輝,田野.公路養護與管理課程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J].現代職業教育,2020(44):24-25.
[2]李利利,劉喆,高珊珊.以項目為載體的“公路養護技術與管理”課程行動導向教學改革與實踐[J].河南建材,2018(06):174-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