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偉
摘要:小學科學課程要求將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作為教學目標,其中科學實驗是科學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培養學生核心素養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教師要充分利用科學實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幫助學生正確地認識和了解自然界各種事物之間的規律。此外,科學實驗促進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觀察分析能力、收集整理信息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因此教師就如何提升小科學實驗教學效果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小學科學;實驗教學;有效策略
引言:
當前還有很多教育工作者還是以主科的學習為重點,將科學作為副科,缺少重視度,還沒有轉變傳統的教育理念,導致小學科學實驗教學的教育價值沒有得到充分地發揮,更別說科學素養的培養了。以下就青島版小學科學《光是怎樣傳播的》實驗教學有效性策略進行了探究,如下所示:
案例:為了更好地探究小學科學實踐教學策略,將本課教學內容進行劃分,首先教學的內容“光是怎樣照到物體上的”;然后是“驗證光的傳播路線”,第二點是本課學習的重點內容,教師可以科學實驗進行驗證與合作探究,利用實驗來不斷地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及科學素養。
一、組建小組,分工明確
在進行實驗教學時,一般采用“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對學生進行實驗分組,而且最重要的是根據每次實驗的教學環境、實驗材料、實驗的難易程度以及類型等對小組進行合理的分配。然后對不同小組成員各司其職分工明確,保障每一組的小組成員井然有序地開展實驗。例如:教師在走進科學實驗室后,教師采取“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方式進行分配,對每一個實驗小組進行合理分配。同時,教師可以在此環節強調本節實驗室課的一些注意事項。教師在開展實驗前對每組的小組長、實驗材料領取人員、記錄人員、發言人員等人員隨機點名,確定每個小組的成員是否到齊。通過隨機點名讓每一位成員清楚知道自己的任務。
二、明確問題,選擇實驗材料
問題為主線貫穿于整個教學環節中。教師根據實驗的類型和實驗的內容在課前預設好相關的教學問題,設計的教學問題要有目的性地幫助學生能合理選擇實驗材料以及選擇實驗材料的相關信息。例如:“老師今天帶來了一個好東西,我想讓教室哪里亮起來,哪里就會亮起來,你們猜是什么?”“你們發現光是怎樣照到物體上的呢?”教師設計一系列的問題,學生根據教師所提出的問題進行思考和猜想,讓學生明白這節課的實驗目的是什么、觀察對象是什么、觀察內容是什么、我們需要什么材料。也為接下來的實驗觀察做好準備。讓實驗活動能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下去。
三、交流討論,設計方案
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學生根據教師提出的相關的實驗問題,通過小組合作討論對實驗進行猜想與假設,設計出合理的實驗方案,充分突出了以學生為主的理念。同時,在這個環節中老師要適當為學生提供引導,保證學生的實驗活動能正常的開展。例如:教師提出交流討論的問題“你們能設計一個實驗來證明光是沿直線傳播嗎?”“今天老師為大家準備了手電筒、三張在同一位置打孔的卡紙和一張沒有孔的卡紙,你能利用這些器材來進行驗證嗎?”小組成員進行討論,設計實驗方案。這一設計環節的主要是以生生、師生之間的討論為主,教師為學生準備好了實驗材料,來獨立自主地設計實驗方案。這樣的設計中,教師在這個環節并沒有多加阻礙學生,給予學生足夠的思考空間,教師能更好地把控了課堂。
四、合作探究,成果展示
小組成員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小組成員一起經歷設計實驗方案、實驗操作、實驗記錄、實驗數據的分析和整理以及得出結論。成果展示中,教師不僅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展示實驗結果,而且還可以根據實驗的特點設置實驗活動,開展豐富多彩的展示方式。學生按照自己小組的設計方案進行實驗觀察。本次實驗相對簡單,教師給學生的多動手機會,讓學生自己親自嘗試實驗。同時,并不是說放手不管,特別是在觀察實驗里,教師應該認真仔細巡視每一個小組,并且及時地引導與糾正,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實驗習慣。
五、歸納總結,評價反思
小組實驗結束后,教師不僅要對學生的實驗結果進行歸納和總結,還可以適當地對學生一些不良的實驗習慣進行及時的指正。同時,教師在實驗教學過程中要注意觀察學生的課堂表現,在課堂上給予學生及時的幫助和引導。學生根據教師的及時評價,能自覺地糾正自己在實驗過程中出現的一些不良的習慣和錯誤的實驗操作方法。教師挑選一組學生演示實驗,為什么他們沒有看到光傳播的路線,你們能找問題在哪里嗎?那你們發現了什么?誰能解釋一下影子是怎么產生的呢?等問題,對學生實驗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及時反饋和評價,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光沿直線傳播。
總結
為了提高小學科學實驗教學的教學質量,選擇一種合適的、科學的教學方法提高小學生動手實驗操作的能力的同時,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
參考文獻:
[1]賴景玉.科學素養導向下小學科學觀察實驗教學策略探究[J].第二課堂(D),2021(09):7-8.
[2]李海軍.關于小學科學課堂趣味實驗教學策略的分析[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1(09):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