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小紅
如果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那么“一千個老師就有一千種課堂”。 每個老師都有自己的教學風格,即使面對同一個教學內容,由于自身學識、經驗、個性風格等的不同必然會進行各自個性化的教學設計,最終達到同課異構、精彩紛呈的效果。
近日,高一英語組三名教師先后上了一堂語法課,內容是選擇性必修1 Unit 4 Body language Discover useful structures--ing的用法.在同樣的教學內容、同樣的教學目標下,不同的教師進行了不同的教學設計,在不同的教學細節中演繹了風格迥異的課堂。從不同的老師身上,我學到了:
精心備課是良好的開始。Z老師由一張圖片導入,讓學生描述其內容:when she heard that she won the prize, she cheered and jumped with joy.和Hearing that she won the prize, she cheered and jumped with joy.引出-ing.接著展示:
1.The frightened man started to cry.
We heard two men shouting.
3.The professor came in, followed by some students. 等句子,讓學生找出to do,done 這些非謂語形式。第二環節:學生歸納非謂語動詞的用法。第三環節:學生做填空練習Fill in the blanks.
最后一個環節:教師呈現一篇關于 Lin Qiaozhi的文章,學生用非謂語動詞優化句子。整個教學過程實實在在圍繞非謂語動詞進行,從這些例句中可以看出,教師的備課工作花費了大量的心思,注重學生知識的運用落實,所給例句經典。在教師的個人反思中,Z老師覺得自己的教學內容太廣太多,如果只是側重非謂語動詞中ing形式的話,學生練習的針對性會更強。
二、循循善誘是輕松課堂的基礎。M老師首先分享學生作文中的好句,引出ing在句中的作用。接著歸納ing的用法:
總述ing的變形:①直接加-ing ②雙寫最后一個字母再加ing ③去e 加ing,
三種形式:①否定式 not doing ②完成時having done ③被動語態being done
功能Function:主語Subject, 賓語Object,賓補Object Complement,C,表語Predicative,
定語Attribute,狀語Adverbial
第三個環節中M老師通過讓學生翻譯句子讓學生自己找出ing形式在句子充當的不同成分及練習,最后一個環節M老師把學生分組,讓學生自己選擇一個成分練句,然后評價。整堂課結構清晰,學生參與度與學習激情都很高,師生互動頻繁,是一節及務實有輕松的課堂。根據M老師自己的反思,她覺得本節課的不足之處在于:如果能夠結合學生的書面表達,用ing形式優化作文,而且可以跟最開始的學生分享作文中的好句進行呼應就更好了。
三、學以致用是學習的根本。G老師以學生熟悉的去年武漢發生的疫情故事為整個線索,由觀看宣傳片導入,問:where were the students and where did they study? 答:We stayed at home and studied online.---We stayed at home, studying online.引出本節課話題:--ing形式用作狀語。接下來通過不同圖片中不同人的body language讓學生用ing形式填空,改錯等形式了解其作為原因狀語,條件狀語,伴隨狀語,結果狀語等相當于because,if,and,so that 引導的從句。在第三環節中G老師給出疫情期間所發生的感人圖片,創設語境,讓學生小組討論,用ing形式寫句,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了解中國人民友善,互助,堅定,奉獻等優良品質,最后在與疫情有關的書面表達中讓學生用ing形式適當地優化句子,為自己的寫作增色。整個課堂以疫情為背景,全英文解釋語法結構由填、改詞,到寫句最后到篇,由淺入深,層層遞進,故事完整。據G老師的個人反思,她覺得第二環節ing形式用法歸納中花費時間偏長,導致第三環節中給予學生的討論時間和展示時間偏少。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任何一個教師都不可能是一切優點的全面的體現者,每一位教師都有他的優點,有別人所不具備的長處,能夠在某一領域里比別人更突出、更完善地表現自己?!蓖瑫r,無缺憾的課堂也是不存在的,“成長=經驗+反思。”“同課異構”的教研方式,可以引發參與者智慧的碰撞,取長補短,提高教育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