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也是國企改革三年行動的攻堅之年、關鍵之年。從緊盯“雙碳”目標加快綠色低碳轉型升級,到全力以赴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從改革難點逐項破局,到重組整合動作頻頻……一系列舉措上下貫通、縱深推進,掀起國企改革新高潮,發展質量和效益全面提升,為高質量完成全年目標任務、實現“十四五”良好開局奠定了基礎,也為中國經濟注入活力與動力
綠色低碳轉型提速加力
在中國能源“金三角”腹地,鑿開混沌得烏金,榆林的煤像血液樣源源運往大江南北。
醫用骨釘、縫合線,餐具、購物袋……這些可降解產品,是國家能源集團榆林化工有限公司從煤炭到甲醇再到聚烯烴及各種化工產品全產業鏈生產的成果。
從“黑色革命”到“綠色發展”,這變化背后是“十四五”我國清潔低碳、安全高效能源體系的加快建設,也是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發揮好國有經濟對綠色低碳轉型升級戰略支撐作用的生動實踐。
“國資委正組織制定中央企業落實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指導意見,各企業要結合實際研究制定實施方案,把企業發展建立在資源高效利用和綠色低碳發展的基礎之上。”國務院國資委黨委書記、主任郝鵬在部署下半年重點任務時要求,大力推進重點行業減排降碳,嚴控高耗能、高排放和過剩產能項目投資,引領帶動綠色低碳技術突破。
《經濟參考報》記者注意到,眾多央企的“雙碳”路線圖和計劃表已經浮出水面。例如,清潔能源裝機比例高達96%以上的三峽集團明確力爭于2023年率先實現碳達峰,2040年實現碳中和。全球最大鋼鐵企業中國寶武提出力爭2023年實現碳達峰,2035年實現減碳30%,2050年實現碳中和。中國電信要打造云網融合的安全、綠色新型信息基礎設施,到“十四五”期末,實現單位電信業務總量綜合能耗和單位電信業務總量碳排放下降23%以上。
“實現綠色低碳發展,重點行業企業要加大力度推動產業升級,切實提高減排降碳成效。”廈門大學經濟學院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教授孫傳旺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中國海油聚焦“雙碳”目標,從源頭管控、過程管控和末端治理三方面對現有能源進行全過程低碳管控。截至2021年5月,對涉及油氣開發、石油化工、發電等多個領域的60余個新建固定資產投資項目完成碳排放評價,從項目設計源頭推動節能減碳措施落地,構建綠色低碳生產體系。
東航集團著手建設涵蓋飛機和車輛等移動源能耗監測、建筑固定源能耗監測、空氣質量和排污等環境監測的綜合監測平臺;推動“碳中和航班項目”,通過碳匯和碳抵消等途徑,抵消原油生產、運輸、儲存、加工、成品油燃燒等各環節的碳排放。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來眾多央企還加強低碳零碳負碳技術重大技術攻關,加快布局風電、核電、光伏、氫能、新能源汽車等產業新賽道。
中國石化正加快打造世界領先潔凈能源化工公司,加快推進能源轉型和產業升級,“十四五”期間規劃布局1000座加氫站、5000座充換電站、7000座分布式光伏發電站點。
中國華能也全力打造新能源、核電、水電“三大支撐”,推動清潔能源跨越式發展。數據顯示,2021年上半年公司系統共完成新能源項目核準(備案)956萬千瓦,同比增長116%,創歷年來新高。
國務院國資委秘書長、新聞發言人彭華崗在7月l6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超過三分之一的中央企業已經在制定包括制氫、儲氫、加氫、用氫等全產業鏈的布局,也取得了一批技術研發和示范應用的成果。
“央企加快‘雙碳工作計劃與布局將為相關行業的發展帶來積極影響。”孫傳旺表示,一方面,大型央企市場資源豐富,相關技術及管理經驗也更加成熟,加速產業轉型與布局有利于較快降低整體產業轉型與發展成本,從而加快落后產能退出與低碳發展步伐;另一方面,有利于發揮央企示范與帶頭作用,凸顯綠色低碳產業的發展前景與市場潛力,帶動其他企業的節能減排降碳與低碳投資熱情,形成對上下游產業鏈綠色轉型的正向激勵。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9月17日l3時34分,一朵紅白相間的巨型降落傘帶著神舟十二號飛船返回艙,安全降落在東風著陸場。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3名航天員平安回家。我國空間站建造階段首次載人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科技創新不止于遠方的星辰大海,還有眼前的“繞指柔”。
僅有0.03毫米厚,連續彎折60萬次不破損……中國建材集團研發的超薄柔性玻璃已形成全國產化產業鏈,預計今年年底將應用于國產品牌的可折疊手機。
實踐昭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科技是戰勝困難的有力武器。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對深刻復雜的外部環境變化,加快科技創新的需求從未如此迫切,國有企業更是重任在肩,特別是中央企業擁有研發人員超百萬人,擁有高技能人才超兩百萬人,擁有兩院院士229人,其中工程院院士數量占全國的1/5。
“打造科技創新的典范,圍繞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堅持一流水準,勇闖科技‘無人區……”、“堅持科技自立自強,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以人才為核心集聚創新要素,加大綠色低碳領域共性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力度……”今年以來郝鵬密集調研中央企業,“科技創新”無疑被擺在了最突出的位置。
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中國社科院國有經濟研究智庫理事、學術委員會執行委員、管理委員會主任黃群慧表示,國有企業特別是中央企業要在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中發揮好自己的獨特使命和定位,主要扮演好兩個角色,一個是戰略科技力量的創新供給者,另一個是戰略科技力量的組織帶動者。這就要求央企首先要做原創性技術策源地的供給,涉及復雜產品系統技術突破與產業化,新興產業領域突破性技術的產業化、規模化,尤其是做好母工廠建設。
今年以來,聚焦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和現代產業鏈鏈長,國務院國資委專門印發指導意見,加大政策精準支持力度,國有企業尤其是中央企業堅持需求牽引、研用結合,扎實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堅。上半年,中央企業研發投入同比增長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