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瑾
摘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社會中的方方面面得到全面發展和完善的社會,了解為什么要求青年全面發展對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要意義。在新時代背景下,青年的全面發展主要歸結為“德”、“智”、“美”、“體”、“勞”五個領域的培養與發展,通過這幾個領域的發展,提高青年的能力和個人價值,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做出貢獻。
關鍵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青年;全面發展;新時代
鑒于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各國的領導人、企業家、專家學者等都十分關心國際形勢和未來發展的方向,中國的戰略安排和中國現代化建設的發展也備受關注。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我們要聯合集結所有的力量,共同努力,在各領域實現小康社會的標準。在這一進程中,青年的全面發展將為建成一個全面小康社會提供更大的力量。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需要青年全面發展
(一)青年自身具有優勢使得需要全面發展來更好的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實現
1. 青年有較高的社會責任感、歷史使命感。現代青年正處于時代迅速發展和社會不斷進步的階段,致使他們形成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只要未來青年在學習中做到努力和勤勤懇懇,做一個對國家、民族和社會有意義的人,就能提高和實現自己的個人價值,更好地為建成一個全面的小康社會做出貢獻。
2. 青年在體力和智力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優勢。成本和智力之間相互作用和發展使得今天的青年能夠將他們的智力成果轉化為資本,從而增加了年輕人的收入并且使得青年群體的社會地位也得到了上升。特別是現在新生長知識型員工的出現,他們掌握前沿的技術,依靠腦力和體力,運用智慧和知識為社會創造高價值,引領著未來社會發展。由此可見,在知識重要性呈幾何倍數增長且又是處于老齡化形勢嚴峻的社會里,青年必然要大力發展體力和智力才可大有作為。
總而言之,作為生產力的關鍵要素之一,青年在體力、腦力、知識和技能方面都具有龐大的優勢。因此,要充分發揮和利用好青年自身優勢。畢竟青年手里握著邁向未來的鑰匙,誰能更好的發揮出青年的優勢,誰就有能力掌握未來。
(二)馬克思主義的終極目標是人類的自由和全面發展
1. 馬克思主義的最終目標是人類的自由和全面發展。在這個過程中,大致有5個發展階段,第一個階段和第二個階段是自然經濟時代和封建社會,自然經濟時代,階級分為奴隸和奴隸主,封建社會時期,階級分為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無論是哪種劃分,均表現出了嚴重的人身依附關系,均限制了人自由全面發展,第三個階段是以資本主義為典型代表的商品經濟形態,在此時期,資本主義私有制分工使得人們依然得不到全面發展,只能是片面發展,或者是畸形發展,第四個和第五個階段,即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出現,社會主義社會作為共產主義社會的初級階段,其對人類發展的要求更多,進一步表明了人的主體作用,從而達到人自由全面發展。我國歷任領導人理論都與馬克思主義緊密相連,遵循馬克思主義理論。因此,促進人的自由和全面健康發展須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框架內。
2.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追求的最終目標也是人類的自由和全面發展。恩格斯強調個人得到全面發展后,社會才會發展,實現社會主義社會的旗幟才會緊握在我們手中。也就是說,只有當社會所有成員都符合了人們應有的發展,才有可能使社會所有成員的消費儲備得到充分滿足和充足,從而使得每個人都可以發展。十九大強調著力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努力滿足人民日益增加的多樣化需求,以此作為促進社會發展的一部分。由此可見,為了促進社會主義的發展,必須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奮斗目標。因此,建成一個全面的小康社會的最終目標是人類的自由和全面發展。
《資本論》中強調,未來社會是一個更加先進的社會,其基本原則是人人享有全面和自由的發展。總而言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為邁向未來社會發展的一個腳步,青年作為社會主體之一,自然需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促進青年全面發展。
(三)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要求促進青年全面發展
1. 物質文明建設要求促進青年全面發展。物質生產是青年全面發展的基礎條件,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有助于豐富物質資源,從而刺激個性和需求的多樣化。我國經濟社會經歷了從“經濟全面發展”轉向“人的全面發展”,主要表現有:經濟結構優化,城鄉居民收入在新常態下繼續提高等,雖然促進人全面發展可以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但整個人類發展只能通過經濟建設來實現的話,人的全面發展也會因此被造成一些問題,青年更是如此。因此,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需要圍繞這些新問題新矛盾引領經濟社會發展,進一步凸顯青年全面發展的要求。
2. 精神文明建設要求促進青年全面發展。受長期短缺經濟的影響,以前注重物質追求,隨著改革開放40多年的高速發展,物質得到極大的豐富,但人的精神文明建設被忽視了,因此,精神文明建設是中國發展的必由之路。人民群眾是建設精神文明最穩定的構圖者,尤其是要不斷增強精神文明建設的號召力,才能更好地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把握中國精神文明發展建設的重要性,也是保證全面的小康社會實現的決定性因素。
總而言之,青年的全面發展,在個性、需求等問題上,僅依靠經濟技術發展是不能夠完全加以解決。在促進青年全面發展認識上,需要在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中取得平衡。由于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帶來人民群眾在精神方面需求變多。從長遠看,這會對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造成潛移默化的影響,可能是一個阻礙。只有正確處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間的關系,更好地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四)新中國成立以來青年發展政策和支持體系為促進青年全面發展提供良好環境
1. 新中國成立以來青年發展政策為促進青年全面發展提供良好環境。新中國建國以來,青年的發展政策從局部戰略轉變為國家專項戰略,青年發展進入一個越來越規范、越來越符合自身發展規律的社會,主要表現為,一是政策越來越完善,從只關注青年體力、智力單方面轉變為關注青年道德文化和思想意識層面,典型代表為十二大提出要培養“四有”青年,開啟青年培養的新篇章,二是轉變發展理念,新中國成立以來,經歷了由青年發展帶動經濟社會發展,到青年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同步,再到青年發展優先于經濟社會發展,表明了以人為本理念在青年身上體現,三是青年主體地位增強。由此可以看出,不斷完善的青年政策為青年發展開拓一定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