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鑫

摘要:中青年人群的再就業問題一直是社會比較關注的重要問題之一,它與人們的切身利益有著直接的關聯,開展再就業培訓對于社會經濟政治的穩定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現代社會就業壓力逐漸增大,通過再就業培訓能夠提升中青年再就業人群的能力素質,使其轉變觀念,增強其擇業能力,在今后的再就業培訓中應加強對相關課程的調整,與時俱進,使中青年再就業人群都能成功的再就業。文章從中青年再就業人群的就業培訓現狀的培訓分工、培訓方式、培訓內容、培訓體系進行了分析。為了避免各單位為了中青年再就業人群培訓而培訓、沒有就業轉化的現象,文章提出了相應的措施和對策:通過多部門聯動、培訓的引導、培訓前置、開發定向式崗位、專家一對一服務、購買結果式培訓等多種方法來達到能保證就業結果的培訓。
關鍵詞:中青年再就業;結果式;培訓
當前我國中青年面臨相當嚴峻的就業形勢。經濟增長的發展模式長期依賴出口和投資的驅動,中國的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體系與市場對勞動力的需求長期錯位,出現受教育程度與就業率呈現反比例的匪夷所思現象。隨著中國經濟轉型的進一步深化,反映在就業市場上,感受到經濟轉型之痛的中青年人將越來越多。
“治國之道,富民為始。” 就業的兜底保障是實現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富足安康的美好未來的必然要求。產業結構的調整之下的下崗成為社會的一種新常態,引起人們的普遍擔憂,再就業培訓的需求由此產生,就業培訓對于社會就業結構的調整和中青年再就業人群發揮著關鍵作用。
一、當前中青年再就業人群面臨的現狀
在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和人口紅利消失的背景下,人力成本大幅上漲,企業轉而提高內部生產效率,減少招聘規模。需求的持續減少,但涌入就業市場的青年人卻越來越多。目前,中國平均每年約700萬大學生涌入就業市場,就業市場每年新增勞動力約有一半是高校畢業生,且所占比重持續上升。加之中等職業院校、未能升學的初高中畢業生以及退伍軍人,總量高達1600 萬人。
中國經濟轉型導致的“中國式失業”使中青年人群面臨巨大的就業壓力。中國政府已經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政府也正努力避免就業市場動蕩情形的出現,積極采取一系列的應對措施。淘汰過剩、落后的產能的過程中,就業市場的壓力逐漸增大,大量的中青年人群也將在就業環節切身感受到經濟轉型的陣痛。經濟轉型期產能過剩的行業將面臨整頓,企業招聘規模也將進行縮減,甚至導致破產裁員的現象。
二、就業培訓存在的問題
(一)培訓分工不明確
按照中青年再就業人群培訓的相關要求,中青年再就業人群的培訓需求不同,有的中青年再就業人群,下崗后急著打工賺錢,對培訓的熱情不夠,不愿參加相關的就業培訓。這些都造成培訓組織的困難,好不容易湊成一個班后,內容難以滿足學員的需求。在調研過程中,培訓機構工作人員也表示很無奈,他們工作人員很多也是中青年再就業人群,也很想為剛下崗的人員的就業幫上忙,但是,卻無能為力。
(二)考證和項目制培訓難以滿足需求
很多地方將經費補貼用于技能培訓考證,或者把中青年再就業人群作為特殊的就業扶持群體,列為項目制培訓的人群。考證培訓,由于行業的現狀,收費低,側重于取證,很難在技能上有大的提升,甚至滿足就業的需求。調研中有的中青年學員表示,證書雖然考到手了,可是,好像在求職的過程中,對就業的幫助不大。項目制培訓,各地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對于課時有嚴格要求,需要培訓機構招生人數達到一定的數量,才能覆蓋成本,如果人數達不到一定的量,又要開班,部分培訓機構為了滿足學時需要,在師資上打折扣,造成學員學習效果不佳,而且出現惡性循環,因為招生不好,所以師資配得不好,因為師資不好,學員不愿參加培訓,現在部分地區對于重點人群的項目制培訓,已經出現招生困難。
(三)培訓內容有待優化
部分培訓機構還存在為有培訓任務而培訓,沒有詳細地調研中青年再就業人群的職業規劃和培訓需求。部分高校誤讀政策,借助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的相關文件,當成一次招收中青年再就業人群學生創收的機會,設置的專業與中青年再就業人群的就業需求不吻合,變成了為學歷而學習,為培訓而培訓,學習內容無法與中青年再就業人群的就業和創業結合起來(部分地方政府發現高校執行時偏離政策,有的地方及時叫停該項目)。部分中青年再就業人群的培訓采用講座時,更是無法達到提升中青年再就業人群就業技能的效果。
(四)缺乏培訓、創業的體系支撐
培訓是一個系統的工程,而中青年再就業人群的培訓,因為其群體的特殊性,更需要從個人的需求、職業規劃、課程規劃、效果保證、監督等方面加強整個體系的建設,目前各地的培訓、創業的體系建設方面還有待提高。
三、再就業培訓的對策與具體措施
(一)再就業培訓的對策
1. 培訓目標應面向社會,適應市場
再就業是中青年人群的共同目標,學校應積極與相關用人單位取得聯系,培訓課程突出培訓內容的科學性與系統性的特點,應根據具體的培養目標進行設置。技能培訓逐漸實現多層次、多形式,緊密貼合就業市場的需求及變化,使得培訓實用性增強,能夠對中青年再就業人群的特點采取有針對性的實施策略。在培訓后使中青年再就業人群掌握實用的再就業技能,定向培訓的系統化,使得培訓與就業之間的聯系更加密切,盡快方便中青年再就業人群獲得較高的職業技能。培訓項目的設計應在認真分析本地具體情況的基礎上,開發與中青年再就業人群符合的職業技能,設置日夜校、長短班、遠程培訓等多樣性的培訓模式,滿足中青年再就業人群的特點與需求,更大地增加中青年再就業人群的培訓便利性。
2. 完善社會保障制度
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可以有效解除中青年再就業人群的疾病、失業等后顧之憂,緩解就業矛盾對社會發展造成的壓力。國有企業中青年職工依靠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使基本生活、失業等方面得到有效保障,是再就業工程順利推進的保障,使中青年人群的再就業愿望得以實現。政府機構在目前這種嚴峻的再就業形勢下,再就業政策的貫徹要始終堅持,就業范疇進一步擴寬,在涉及經濟及社會發展相關政策的制定環節中,再就業問題應放在優先考慮的位置。相關政策的實施,保障了中青年再就業人群的基本生活。積極開展再就業工程,為中青年人群尋求更多就業崗位。不斷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為推動改革擴大就業提供更加長期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