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洪山
摘要:盡管我國當前經濟迅速發展,但是農業依然是我國的立國之本和人民賴以生存的基礎。隨著經濟發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也在不斷發生改變,如今這兩者已經出現了不平衡。文章介紹了當前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現狀,簡述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以及農業方面實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性,同時針對我國農業方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所面臨的主要任務,提出了在供給側結構改革中如何提高我國農業經濟效益的具體措施。
關鍵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業經濟效益;新舉措
我國當前經濟發展已進入新常態,迫切需要新的經濟治理方式使我國稍顯停滯的經濟發展出現新的轉機。在農業方面,當前的農業發展存在許多的問題,由于各種原因導致出現供需錯位和供給失靈等問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我國當前經濟新常態下一種從根本上進行改革的制度,農業經濟想要獲得更好的效益,就要利用現有條件進行轉型,同時也要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來激發農業發展的新動力。
一、當前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現狀
雖然我國在不斷地優化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但是農業經濟并沒有得到大幅度地提升,尤其是在今年的疫情期間,農業方面的發展更是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我國當前農業產業發展依然存在著許多問題,首先,經濟效益低下,種植技術落后。我國當前許多的蔬菜、棉花等農作物的種植,大多是來自于比較分散的農民或小規模企業,規模化程度和機械化程度比較低。對于農業技術的運用較少,導致如今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停滯不前,甚至有退后的趨勢。同時,在這方面并沒有標準化的規定,因此農業產業的標準程度比較低,且制定實施難度較大。其次,農村當前的基礎設施仍舊不完善,由于地理位置等原因,農村的網絡與物流體系的建設沒有得到完善,利用互聯網技術使農業經濟得到新的發展思路仍然沒有得到普及性的推廣,農業用網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另外,由于種種原因,農村的運輸路線并未鋪設完善,對于物流方面是一個大的阻力,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農村農業的發展。
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
隨著我國當前社會經濟不斷發展,我國人民收入水平也在不斷提高,人民當前對于物質文化需求在不斷升級,但是我國現如今的供給能力無法滿足這種需求,因此就會出現供需不平衡的現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在供給方面對于當前的農業發展進行產業結構改革,而非從需求方面。之前我國一直是從需求方面入手進行經濟結構改革,但這只是一時的,現在從供給方面進行改革是從根本上解放發展生產力。根據人民的需求變化調整供給結構,真正做到以人為本,提高供給結構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我國農業產業的生產效率。在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時,政府應做到既強調供給,同時又關注人民的需求,在解放發展社會生產力的同時,也注重生產關系的完善。放手讓市場在經濟社會中進行自我調節和機制完善,讓市場更好地發揮出在經濟發展中的決定性作用,但同時又沒有完全放棄政府宏觀調控的功能,兩者相結合,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更好地深化發展,更好地為人民服務。
三、農業方面實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性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我國當前農業發展的一項重要政策,同時也是從根本上調整我國農業方面的產業結構,從供需關系上對于農業方面進行改革以及推動農業進行創新和轉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從農業生產的產業結構進行改革,使農業產業結構不斷優化,使農產品的質量和數量都得到很大的提升,更能滿足當前消費者的需求,根據需求合理調整供給,增加更多有效的和中高端的供給。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興農之要,我國當前農業發展過程中存在著許多問題,所有問題歸根結底都是由于結構方面沒有做到很好的優化。實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實現我國農產品從低水平供需到高水平供需的必由之路,對于農民的經濟增收很有幫助,同時也有利于提高我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四、農業方面供給側改革的主要任務
(一)統籌國內外市場
由于農民的教育水平普遍較低,以及農村的基礎設施并不完善等各種原因,農村的農業生產依然存在低端農產品產量過多,而高端農產品產量過少的問題。隨著當前經濟一體化的不斷發展,我國現在對于進出口貿易方面的關注也在不斷加強,而由于農產品質量較低導致在出口方面受到一定的限制,出現經濟效益低下等結果。我國農業發展應該以市場為導向,對國內和國外兩個市場進行合理統籌,針對不同的市場需求構成合理的供給結構。當前,國際農產品市場競爭激烈,政府應改變之前從價格方面進行降價等劣勢競爭方式,應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從質量方面進行有效競爭。對于國內國外兩個不同市場,政府應該有著相同高的標準和要求,真正做到農產品的結構優化和質量提升。
(二)加快農業結構調整
之前由于我國農業產業的布局和政策,以及多年的市場導向等因素影響,農業產業結構出現了極度不平衡的局面。如棉花產業產量過多,畜牧業發展過于緩慢,蔬菜水果種植結構過于單一,這些現象都表明當前農業產業結構的不平衡和畸形發展狀態,因此針對此種現象,政府應加快農業結構調整的步伐,促進政府農業產業的高質量發展,進而實現農民收入增多的目的。廣泛利用現代技術改進種植技術,重視生鮮冷鏈物流體系的鋪設,強力推進畜牧業產業結構調整,對于漁業結構也要在因地制宜的前提下進行結構調整。根據市場需求調整各方面的產業供給,以質量為先,而不是以數量為先,穩住當前的糧食產能,優化當前的農業產業結構,使農業產業的發展更加健康,促進農業各方面平衡發展。
(三)完善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
近年來,由于多種因素的多重作用下,我國農產品市場有著更加復雜的波動頻率和幅度,給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帶來了許多的不確定變量和更大的難度,在過去農產品的競爭主要是在價格方面,依靠一味地降價來提升農產品的競爭力,導致出現農民收入不增反減的狀況。用降價來提升競爭力是一時的,同時也是不健康的,如果農產品的價格形成機制得不到完善,市場機制就無法發揮出決定性作用,農業的經濟效益無法得到保障,農民的收入不穩定,對于糧食儲備和社會穩定安全也將有一定影響。政府如今實行最低收購價格政策,同時對于農民也給予一定的補貼,這些舉措對于農民的增收和糧食的增長有著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