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揚

[摘要] 隨課微寫作基于文本,立足課堂,著眼于習作能力的培養。教師要關注文本,合理取舍,做到取文本特點與習作方法并重,舍面面俱到;取學情特點與突破難點并舉,舍精細講解;取隨課微寫與即時講評并行,舍虎頭蛇尾,助力學生習得方法,提升言語實踐的能力。
[關鍵詞] 隨課微寫作;閱讀教學;習作能力
統編小學語文教材體例突破了單一的人文主題,題材豐富,筆法獨特,且強調練筆,凸顯了閱讀與表達并重的理念。隨課微寫作基于文本,立足課堂,著眼于習作能力的培養。它在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積淀和情感體驗的同時習得相應的寫作方法,進而隨堂實踐,提升學生使用語文的技能。以五年級上冊《太陽》一課教學為例,呈現筆者的思考與實踐。
一、取文本特點與習作方法并重,舍面面俱到
統編教材努力為學生搭建讀寫通道。單元導語言簡意賅地闡明了本單元的語文要素,單元課文均文質兼美,各具特點,兼顧了閱讀與表達的橫向聯系。隨課微寫作的點也各不相同,教師要關注課文題材與習作要求的緊密聯系,充分發揮“教材無非是例子”的作用,選擇適切的習作方法,引導學生理解感悟文本內涵,習得寫作方法。
《太陽》是五年級上冊習作單元第五單元的一篇課文。對于學生而言,“太陽”似乎再為熟悉不過,但現實中所見的太陽距離人類有多遠?它的真面目究竟為何?它和人類的關系密切嗎?學生可能僅僅一知半解。課文采用說明文的方式,運用列數字、舉例子、作比較等多種說明方法,介紹了太陽“距離地球遠、體積大、溫度高”等主要特點,以及太陽與動植物生長、能源形成、自然氣候變化、預防和治療疾病等方面的關系,通篇層次清晰,語言平實,通俗易懂。
“精細反被精細誤”是閱讀辯證法的一個生動體現。有效運用有限的課堂四十分鐘,根據教材的編排意圖,結合本單元的語文要素以及本課練習題準確定位本課的教學目標和習作方法的重難點,并在教學過程中突破單純的閱讀理解,恰當使用多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在品讀、對比中學會列數字、舉例子、作比較等三種最基本的說明方法,真正體會“說明文以‘說明白了為成功”,然后在練筆中大膽嘗試運用,為成功完成本單元習作“介紹一種事物”夯實基礎。
二、取學情特點與突破難點并舉,舍精細講解
課堂永遠應是智慧之花綻放的地方。身為教師,既要依據課標、編者意圖、文本內涵制定教學目標,獨具慧眼尋找習作方法,更要關注學情,體驗學生角色。學生不感興趣的不教,學生自己跳一跳就能得到的不教,學生有困惑的重難點則必須詳細教。
五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知識儲備和學習能力,對有關太陽的知識與故事或多或少有一定的了解。于學生而言,雖然曾經接觸過說明文,卻是首次通過教材與課堂,深度閱讀說明文并學習列數字、舉例子、作比較等說明方法,這顯然是教師必須關注的重難點。基于學情,精心設計教學方法,啟發學生積極思維,促進學生主動參與,從而真正激活課堂。
1.關注數字,強化感知說明方法的類別。激發學生探究興趣,設計了如下表格,閱讀鋪路,引導學生鎖定文中一連串數字,從而加深對太陽“遠、大、熱”等三大特點的直觀印象,初步感知幾種基本的說明方法。
2.分步比對,強化感悟說明方法的作用。有針對性、有側重地講解描寫太陽三大特點的內容,引導學生在交流中思維碰撞,進一步了解并鞏固“列數字”“作比較”“舉例子”等基本說明方法以及使用這些說明方法的好處,調動他們學以致用的積極性。
數字對比。分別把“一億五千萬千米遠”改成“很遠很遠”,“三千五百年”改成“很多很多年”,“二十幾年”改成“很長時間”。顯而易見,運用“列數字”“作比較”等兩種說明方法更能具體說明太陽離地球之遠。
圖片對比。如果說具體數字“一百三十萬個”還不能足以幫助學生形成太陽體積有多大的直觀概念,那么,動態的二者外形對比則一目了然地揭示:地球的體積已經相當大了,可是在太陽面前,巨大的地球只能是一顆微不足道的小微粒。
舉例對比。課文用“太陽是個大火球”來打比方,不僅點明太陽的“大”,更說明太陽的“熱”。學生對鋼鐵結實堅硬特點有生活認知,卻對“太陽的表面溫度有五千多攝氏度”缺少真實感受。文中隨即“舉例子”——“鋼鐵遇到它會變成氣體”,抽象的知識變得通俗易懂。綜合使用幾種說明方法,事物特點一清二楚,表達效果顯而易見。
三、取隨課微寫與即時講評并行,舍虎頭蛇尾
閱讀是“吸收”的過程,隨課微寫作則是“傾吐”的過程,講究在領悟習作方法的同時加以遷移、運用、創生,在課堂學習同步的背景下及時應用練習,促進學生掌握方法,發展思維,提升能力。
1.內容契合,仿練即時。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應該是在言語實踐中動態生成的。此刻,學生思維的火花已經點燃,抓住契機,一鼓作氣,仿寫微練,把“微”的文章做透。讓學生嘗試運用剛剛習得的說明方法,把上海東方明珠電視塔高大宏偉的特征寫具體,寫生動。部分學生有過親身感受,有一定的生活經驗,課前可以建議他們搜集資料,有備而來。如此安排,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有助于他們將流淌的思維訴諸筆端。
2.指導得法,拓寬思路。閱讀是個性化行為,隨課微寫作的質量也是有差異的,這種差異來自學生的不同認知與實踐能力。教師要兼顧差異,適度指導,可以從上海東方明珠電視塔的具體高度、直觀感受、作用發揮等幾個方面引導學生打開思路,化解難點。采用列數字的說明方法,如“塔高468米,是亞洲第一高塔”,讓讀者產生直觀印象;運用作比較、舉例子、打比方的說明方法,如“大約有160層樓那么高”“旁邊的12層樓和塔站在一起,就像一個小矮人”“站在最高層俯視大地,一輛輛小轎車如同火柴盒般”等,生動再現東方明珠電視塔的宏偉壯觀。學生在思維碰撞中拓寬思路,在暢所欲言中集思廣益,從而緩解了部分學生的畏難情緒,規避了抓耳撓腮、無從下筆的窘狀。
3.講評即時,互動分享。重視引導學生自主研修,預留足夠的講評時間,夯實講評環節。每個學生的潛意識里都希望自己的“作品”有熱情的讀者,渴望在分享的過程中得到認可,產生共鳴,獲得合理的建議。師生互動,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優秀或良好練筆,著重探討說明方法運用是否得當,共同評析優點與不足,引導學生借力“他山之石”取長補短,修改潤色,這也是提升隨課微寫質量的重要環節。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立項課題“提升習作關鍵能力的教學改進策略研究”(項目編號:D/2018/02/284)、揚州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立項課題“小學功能習作教學策略研究”(項目編號:G/16/P/063)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