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麗,戴 羽2,,鄭 旗
民國報刊所載體育招生廣告蘊含豐富信息,不僅有入學資格、宗旨、考錄程序、學費、膳食費等,還包括學習課程、畢業出路等內容,是研究民國高等學校體育招生制度以及體育教育活動的重要史料。民國報刊體育招生廣告見證了中國近代體育教育的歷史變遷,其史料價值彌足珍貴。當前,學界未有系統梳理民國體育招生廣告的成果,本文以“體育”“體育廣告”“體育招生”等為關鍵詞,在《民國時期期刊全文數據庫(1911-1949)》中收集、整理民國報刊所載體育招生廣告史料,并對其內容、特點、功能及與體育招生制度的關系等問題進行系統考述,進一步探究體育招生廣告對當時體育教育的發展以及體育人才培養的積極作用。以期做到以史為鑒,在新時代推動體育強國建設的背景下,為我國體育人才的招收培養以及體育教育的發展提供一定的經驗與啟示。
民國體育招生廣告的發布主體有學校和社會組織兩類,學校包括公私立體育專修學校、體育師范學校以及普通師范學校中的體育專修科和部分聯合招生學校,如:蘇州中華體育學校、南京體育師范學校、上海專門體育學校、南京師范高等學校、中國女子體育學校等。社會組織包括與體育有關的協會、社團或傳習所,如長安國術研究會、中國國民總會、中華尚武學社、體育協進會、精武體育會等??求w育招生廣告的載體有政府類公報、社會新聞類報刊以及學校報刊等三類(如表1所示)。其中政府公報和社會新聞報刊所刊登廣告數量較多,這與此類報刊社會信譽度高、受眾廣、廣告效果好有關。其中《申報》《時報》《新聞報》《晨報》刊載體育招生廣告數量較多,占這一時期體育招生廣告總數的半數以上。

表1 刊登體育招生廣告的報刊類型(單位:種)
民國體育招生主體以學校為主,社會組織為輔。由表2可知,體育招生廣告數量在1912年至1937年期間逐年遞增,顯示出體育教育事業蓬勃發展的景象。特別是民國取得較大經濟成就的“黃金十年”(1928—1937),體育招生廣告數量最多,這主要得益于南京國民政府成立之后,圍繞著體育教育出臺了一系列課程標準,一定程度上推動了體育教育的進一步發展,體育師資培訓規模較之以往有所擴大,招生學校數量增長了一倍多,反映在體育招生廣告上,其廣告數量也不斷增加。七七事變以后,我國進入全面抗戰階段,時局動蕩不安,社會經濟、文化、教育等諸多領域發展停滯,體育教育事業也嚴重受阻。由于學校教學環境惡劣,辦學經費不足,學生也無力承擔學費,導致報刊上刊載的招生廣告數量大為減少。

圖一 兩類招生主體發布體育招生廣告數量對比(單位:條)
民國時期,我國初步建立了高校招生制度。由于各高校性質不同,其招生制度也有較大差異,這在體育招生廣告中有鮮明反映。這一時期的體育招生廣告包括公立學校體育招生廣告、私立學校體育招生廣告和社會組織體育招生廣告。
民國時期公立學校按其培養宗旨不同,又可分為師范類公立高校和非師范類公立高校。兩者雖同屬公立學校,但二者廣告在招生原則與要求等方面卻不盡相同。
2.1.1 非師范類公立高校體育招生廣告
民國時期公立高校以自主招生為主,學校在公開招生之前都要在報紙上公布招生簡章。這也是體育招生廣告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招生簡章一般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學校的招生人數及投考資格。投考資格除教育部規定的學歷資格之外,部分學校還附加如“品行端正”“無不良嗜好”等要求。第二部分是入學考試的科目、時間及地點??荚嚨目颇亢蜁r間均由學校規定,不同學校考試地點、時間各不相同。第三部分是報名須知。每所學校在招生簡章中均會給出本校的報名要求。第四部分是入學須知。例如1924年國立東南大學在招生廣告中規定了“(一)學額:體育專修科生至多四十名。(二)報名日期:七月十六日至二十二日。(三)考試日期:八月一日至三日。(四)考試地點:在南京本校及武昌中華大學。”
民國公立高校雖為自主招生,但需遵守教育部相關法令。教育部頒布的《大學令》(1912年)和《大學規程》(1913年)均規定了大學生入學資格、修業年限、招生宗旨等。1924年頒布《國立大學校條例》中進一步明確了大學入學資格:“國立大學校收受高級中學畢業生,或具有同等資格者。”此類內容在體育招生廣告中也有反映。如1918年中華體育學校在《申報》上的招生廣告規定:“本校以養成高等小學國民學校體育主任及??平虇T為宗旨;學科及畢業年限本科為二年、特科為半年;學額為每科四十人;投考資格本科為高小畢業或具同等學力者,特科為曾任小學教師者?!?925年北京體育學校招生要求為“入學學生須具左列之資格:(一)師范學校及中等學校畢業或具有同等學歷者。(二)年在18歲以上25歲以下者?!?931年國立中央大學招生廣告中對于投考資格的規定“(一)公立或已立案之私立高級中學畢業者。(二)同等學校畢業者。(三)大學預科畢業者,其大學科修業年限與中學修業年限合計滿六年者。藝術專修科體育專修科投考資格同上?!笨傊?,公立學校體育招生廣告與當時招生制度密切關聯。體育招生廣告內容反映出當時招生制度的具體要求,且隨招生制度的變化而變化。
2.1.2 師范類高校體育招生廣告
民國時期,高等師范學校采取國家計劃和學校自主相結合的招生方式。根據師范教育法令規定,高等師范學校分為預科、本科、研究科,以造就中學和師范學校教員為目的。為培養師范學校和中學校中缺乏的某科教員,并特設了專修科,修業期限二年或三年。高等師范學校預科及專修科的入學資格,須身體健全、品德端正,在師范學校、中學校畢業,或有同等學力者,由行政長官保送,并由妥實之保證人具保證書,送校長試驗收錄。顯然,師范類高校的入學資格要高于非師范類,這在體育招生廣告中也有明確反映,如南京師范高等學校(體育專修科)的招生廣告,“修業期限:二年。資格:中學或師范學校畢業,身體堅強品行端正,由省行政長官(或各地方長官及畢業學校校長)保送來校實驗,于考取入校時由家長或盈證人具保證書并繳保證金十元,俟畢業后發還。應繳之物件:四寸半身照相、履歷書、畢業證書、省行政長官或地方長官及畢業學校校長保送書、報名費(無論取于不取均不退還)?!庇捎趲煼督逃奶厥庑裕藭r高等師范學校除注重考生的文化成績外,還須受口試及體格檢查,而尤其注重體格檢查。如江西省立體育場附設體育師范班在其招生簡章中規定:“考試科目:(甲)初試:公民、國文、史地、理化、數學。(乙)復試:英文、運動技術、口試。”北京高等師范學校在招選體育專修科學生時的體格檢查十分嚴格,且需要提交身體檢查表,“投考資格:身體強健無各項疾病者須嚴格檢查。各省選送應備之各件:履歷書、試卷及各科成績冊、身體檢查表、最近四寸半身像片、曾經畢業者呈驗文憑?!?/p>
此外,保送也是師范學校一種招生方式,這在體育廣告中也有反映。1917年北京高等師范學校體育招生廣告中規定:“本校招選體育專修科學生一般以50人為定額,除在北京自行招選外并由各省公署教育科選送一人或兩人?!?933年廣東省第二屆暑期體育訓練班招生廣告中規定:“本班宗旨在利用暑期訓練體育人才及培養各縣市中小學體育師資為普及體育之準備。本班學員由各縣市政府或教育局保送入學,但以具有左列資格者為限。特別組:曾在廣東省第一屆暑期體育訓練班畢業者。普通組:(一)現任中小學體育教員。(二)或具有中小學體育教員資格,得教育局證明保送而經本班審查或考試及格者?!?/p>
從體育招生廣告中對師范學校的入學要求可以看出,因其職業的特殊性和專業性,其招生注重品行、口試、體檢嚴格,著重考察考生的言語表達、教學態度、體格及精神面貌等方面,與一般普通高校的自主招生考試考察的側重點不同,根據師范教育的特點招生,更有針對性。
民國時期私立高校同以自主招生為主,私立高校自主招生遵循自行命題,自行考試,自行錄取新生的招考程序。高校通過招生廣告進行宣傳,報考者也主要通過招生廣告了解各私立高校的招生名額、資格、考期等情況。如浙江體育專門學校招生廣告中規定:“學額:新生男子部女子部各四十名,插班生二十名。資格:新生初中畢業及有相當程度者,插班生高中肄業??计冢宏帤v八月二十一號。校址:杭州羊市街八十六號。簡章函索附郵二分。董事長:周歧、潘國綱。校長:孔墉?!?941年頒布《三十年度私立大學及獨立學院暨公私立??茖W校招生辦法》中規定:招生簡章未經核定以前不得先行送登招生廣告;并規定了入學試驗科目的制定標準。如1939年中國女子體育師范學校的招生廣告中就出現了教育部備案,教育局立案的字樣,“(教育部備案教育局立案)班次:體育師范科、特科、師資訓練科。學額:各級新生五十名,插班生三十名。報名:即日起。考期:一月二十一日。章程函索即寄。住宿:膳宿具備?!碧K州私立東吳大學體育專修科招生中規定“考試科目:國文、英語、常識?!笨梢姡搅W校體育招生廣告的形式基本仿照公立學校,但從廣告內容來看,呈現出注重英語的特點,這與私立學校受西方教育影響較大有關。
民國時期社會組織體育招考實施自主招生。因其不屬于教育部直接管理,其招生自主性、靈活性比較大。但受招生制度及公立高校招生廣告的影響,社會組織招生廣告也形成了與公立高校招生廣告形式相仿的招考程序。例如:1929年上海中華體育會國術研究院招生廣告:“宗旨:造就國術師資,弘揚民族精神。編制:分本科、選科,本科三年畢業、選科一年(暫招選科插班生六十名額滿不收,定六個月為畢業期)。資格:身體健全有志研究者、具有體育教師資格者、具有國術根底志愿深造者。報名:自即日起隨到隨考,須繳四寸半身照相一張,報名費一元,取否不還。開學:三月十日。納費:每科學費三十元、雜費二元、保證金五元。待遇:品學兼優者畢業后由本院負責介紹。附注:凡于上列資格相符者得教育機關保送準予免試。章程函索即寄。院址:上海法租界東新橋街上海中華體育會?!庇秩缟虾8傆龝恼猩喺拢骸氨緯匝芯康轮求w三育為宗旨。入會:凡有志三育者由本會會員介紹或各團體各學校之介紹,親填志愿書方可入會。資格:身家清白、品行端方、素無嗜欲者為合格。課程:(童子部)衛身操、兵式操、拳術操、游戲操四種;(體育部)注重兵式、衛身、拳術、器械四種?!?/p>
這一時期的社會組織招生與公私立學校體育招生廣告相比,其又具有自身的特點。在招生資格方面要求較為廣泛,“凡有志者即可”。對學員沒有明確的文化程度要求,但卻十分注重個人品行、身體素質以及個人意愿,如北京基督教女青年會的招生廣告:“凡品行端正有志向學之婦女無論己受體育教育與否均屬及格。”中國國民會的招生廣告:“年在十七歲以上身家清白而無疾病者?!敝腥A尚武學社的招生廣告:“本社社員以籍隸中華民國,品行端正者充之?!鞭k學宗旨主要以鍛煉體魄、發揚國術、提倡尚武、保國強種為主,喚醒了國人的奮發圖強的救亡意識,如長安國術研究會的招生廣告:“長安縣國術研究會為普及國術、以資鍛煉體魄起見。”在學習科目上主要以兵士體操、各種拳術等術科為主,注重培養強健體格。此類招生廣告與其他體育招生廣告相比更加強烈的反映出了“體育救國”的愿望。
整理民國時期報紙體育招生廣告史料可知,這一時期的體育招生廣告形式十分固定。首先是體育招生廣告的呈現形式固定,以文字廣告為主,版面多以長條狀的樣式呈現在各類報刊上;其次是體育招生廣告的內容固定,大多數的招生廣告都涉及名額、入學資格、報名起止時間、學費、校址、校長等方面,內容信息豐富,此外也包括辦學宗旨、考錄程序、膳食費、住宿費等信息,以及學習課程、畢業出路等內容,體現出民國時期體育學校探索出了一套比較完整的人才培養機制。類型豐富是指其出現了各式各樣的招生廣告。有招考新生廣告,若沒有招滿則發布續招廣告;有招考插班生廣告;也有招童子軍教練、音體美教師等廣告。此外,各招生主體紛紛在廣告中大力宣傳自身辦學特色,如具有悠久的校史、知名校友,或是較好的學習及住宿環境,或優秀的師資力量等,以盡可能多的吸引生源。體育招生廣告刊載信息量之大,使得考生僅通過廣告就能了解大部分學校招考信息,增加了考生與學校之間雙向互選的機會,大大提高了招生效率。此外,在搜集整理招生廣告史料的過程中,不難發現,民國時期體育招生廣告的發布時間具有明顯的階段特征,大致可以分為春季招生、暑期招生和秋季招生三個時間階段。這一招生特點與我們現在的體育招生入學時間不謀而合。
民國時期體育招生沒有全國性統一的招生考試,均由各學校自主考錄,其體現在廣告上就表現出招生主體多元的特點。這一時期的招生主體主要分為依靠政府經費支持的公立學校以及依靠社會或個人資本支持的私立或社會組織創辦的學校。民國前期,由于特定的歷史環境的影響,政府無暇管理大學的招生權,僅對入學條件做出相應規定,對具體招生事務沒有詳細規定,形成了特定歷史條件下招生權非政府所有,而由大學自己掌握的招生權配置模式。這打破了政府通過選官考試控制教育的局面,使得各高校擁有相對獨立的招生考試權,有利于各高校按需選拔、培養人才,沒有統一招生標準,也為特殊人才的破格招收提供了便利。南京國民政府成立之后,隨著對教育事業的重視,開始在國立大學實行計劃招生、統一招生,這一時期招生權逐漸向政府集中,一定程度上剝奪了高校的自主招生權,但部分高校不認可統考招生的形式就宣布退出統考,反映出招生權的斗爭。此外,政府與私立高校之間雖存在一定的爭議,但國民政府未對私立高校采取“一刀切”的政策,其仍保持一定的招生自主性。民國后期,教育部采取了多種招考方式并存的方法,政府在宏觀方面把控招生,各高校在具體運作方面享有相對獨立的招生權,使得招生權利在政府和高校之間趨于平衡。
民國時期報刊中的體育招生廣告另一顯著特點是具有鮮明的政治態度,且反映出強烈的“救國強身”意識。這一思想意識的產生與當時的社會環境有著密切的聯系,具有深刻的社會現實意義。五四時期,反帝愛國的民族主義思潮進一步高漲,更多信奉“體育救國”的中國人受到鼓舞,用興辦體育學校的方式,將理念付諸行動。[24]例如,東亞體專學校創辦之時,即發出了“增強國民體魄,洗刷‘東亞病夫’恥辱”的呼聲。[25]五四時期興辦私立體育學校的熱潮,既是時勢潮流的驅動,也是厚積薄發的成果。“體育救國”的民族主義思潮和“教育救國”的平民教育思潮協同作用,讓體育受到了空前的關注和認可,也讓各界精英愿意支持體育人才培養工作。[26]近代最主要的思潮之一就是救國圖強,體育廣告也迎合社會思潮,這一思潮反映到體育招生廣告中就表現為強身健體、強種強國。想要救國首先要民族強大,民族強大的根本是國人擁有強健的身體。體育招生廣告中這種“救國先強身”的思想意識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當時的社會訴求。
民國時期高校招生的一般程序是:利用報紙發布招生簡章,接受報名,組織考試,招生委員會組織閱卷、訂定錄取標準,在各大報紙公布錄取結果。體育招生廣告利用自身傳遞信息的基本功能,以其特有的形式向社會大眾傳遞了當時各招生主體發布的招生考信息,這是對當時招生制度的一種通俗易懂的解讀、宣傳和推廣。雖然這一時期已經形成了較為穩定的招考程序,但仍存在招考信息不能及時傳遞至考生的問題,體育招生廣告使這一問題得以解決。這一時期的體育招生廣告形式內容較為固定,主要包括入學資格、宗旨謀劃、修業年限、培養課程等,體育招生廣告及時向廣大民眾傳遞體育招生的具體信息,成為體育招生活動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節。體育招生廣告的內容從表面上看是對各招生主體、各個學校招生活動信息的傳播,實則也是對當時體育招生制度的一種具體化的解讀。由于報刊上的體育招生廣告完整地呈現了當時的招生制度,通過報紙這一普及化程度較高的傳播媒介,可以更加迅速地推廣和傳播體育招生制度。
民國時期體育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使體育人才需求增多,體育招生規模也擴大。體育招生廣告將這種需求通過報紙媒介加以傳播,進一步激發了民眾學習體育的需求。民國報刊體育招生廣告類型豐富,除一般意義上的招生廣告之外,還包括續招新生廣告、錄取新生廣告、聯合招生廣告等,廣告發布時段有春季招生、暑期招生、秋季招生等,且招生廣告會持續發布一段時間。報刊作為民國時期最重要的傳播媒介,為體育招生廣告提供了極為重要的傳播載體。報刊上的體育招生廣告投放時間長、傳播范圍大、受眾廣,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體育教育的傳播與發展。廣告除了具有傳遞信息的功能之外,還具有勸服和誘導的功能。各招生主體借助報刊這一主流傳播媒介,其傳遞的培養體育人才、鍛煉體魄、提倡尚武、保國強種等信息,一定程度上喚醒了民眾“體育救國”和“救國先強身”的意識,刺激了民眾通過體育學習挽救民族危亡,實現自身價值的需求。體育招生廣告恰好為人們提供了契機與方向,其發布的招生信息為民眾提供了一種實現自身理想的途徑。
民國報刊所載體育招生廣告信息豐富,是研究民國體育招生活動乃至民國體育教育活動的重要史料。體育招生廣告見證了中國近代體育教育的歷史變遷,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代體育招生制度的發展演變歷程,其史料價值彌足珍貴。民國體育招生廣告內容豐富,是考察民國時期學校與社會組織體育招生活動的重要史料。體育招生廣告雖非體育官方記錄,但它有助于還原民國體育招生的歷史原貌。民國時期高校以自主招生為主,其招生信息發布以報刊為主要載體,體育招生廣告及時向民眾傳遞體育招生的具體信息,這也使體育招生廣告成為體育招生活動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民國時期的體育招生廣告一方面是政府、學校推動體育教育發展的結果,同時也是民眾“體育強國”意識覺醒的外化表現。
當前,我國正處推動“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邁進的關鍵時期。站在新的歷史交匯點,以發展的眼光追溯民國時期體育招生廣告及其反映出的招生制度、招生特點的狀況,有助于啟示我們在新時代新形勢新要求下,要與時俱進地推動體育招生理論層面的探索研究,實踐層面的創新發展,注重主流傳播媒介對體育招生的宣傳、體育人才培養的重要影響,加強對其引導、管理與合理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