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帥
(安徽龍圖司法鑒定中心,安徽 合肥 231600)
現代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我國的城市化進程加快,汽車工業水平也在不斷提高,交通運輸行業迅速發展,由此帶來的交通安全問題受到社會越來越廣泛的關注和重視。但是在相關數據統計中發現,我國每年交通事故量呈不斷上升的趨勢、傷亡人數逐年增加,造成的直接財產損失巨大,社會影響嚴重,事故分析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在此基礎上,主要通過對一例較典型交通事故肇事逃逸案件肇事車輛的車體痕跡及輪胎花紋等特征進行檢驗分析,重點結合人體衣著痕跡比對分析,綜合判斷該起肇事逃逸案件中車輛是否碾壓過人體[1]。
2021年某月某日,汪某駕駛無號牌電動三輪車(以下稱被鑒定車輛)沿道路由南向北行駛至某處時,與路邊行人胡某疑似接觸,后汪某駕車離開現場。交警將嫌疑車輛查獲后,遂委托對被鑒定車輛是否與行人胡某發生接觸進行鑒定。
死者胡某外衣左側前襟見上下方向的輪胎印痕,該印痕寬約10cm,該輪胎印痕中間有間隔距離相等的三條直線狀印痕,每條直線狀印痕寬度相等為 0.2~0.3cm,間隔距離約 0.5cm,在輪胎印痕上部(靠近人體胸部處)見缺損狀孔洞痕跡(見圖1)。

圖1 胡某事發時所穿外衣花紋印痕照
被鑒定車輛車體四周及底板下表面均未見新近形成的異常痕跡。
被鑒定車輛前輪輪胎寬約8cm,其胎冠花紋塊磨損嚴重,胎冠近似為平面狀(見圖2);左、右后輪輪胎寬均約8cm,胎冠有兩條周向貫通且間隔約1.5cm的波浪折線形花紋溝,花紋溝寬約0.5cm(見圖 3)。

圖2 被鑒定車輛前輪胎冠花紋照

圖3 被鑒定車輛左后輪胎冠花紋照
事故發生于晴天,道路平直,瀝青路面,事故路段為南北方向,雙向兩車道,道路中間用虛黃線分道,道路兩側設置非機動車道、機動車道及非機動車道用實白線分道。事故現場未見被鑒定車輛,死者胡某頭北偏西仰躺在東半幅路面上,其左腳位于道路東側機動車道與非機動車道的分道線上,在死者胡某身體南側的路面上遺留有血泊、挫劃印痕及人體拖擦印痕,人體拖擦印痕起點與血泊位置近似平齊并延伸至胡某身體下方,挫劃印痕由南向東北方向延伸并穿過胡某身體下方。
1.被鑒定車輛車體四周及底板下表面均未見新近形成的異常痕跡,說明該車未與其他客體發生過碰撞。
2.被鑒定車輛右后輪輪胎寬約8cm,胎冠有兩條周向貫通且間隔約1.5cm的波浪折線形花紋溝,花紋溝寬約0.5cm;左后輪輪胎寬度約8cm,胎冠有兩條周向貫通且間隔約1.5cm的波浪折線形花紋溝,花紋溝寬約0.5cm,與死者胡某外衣左側前襟見上下方向的輪胎印痕,該印痕寬約10cm,該印痕中間有間隔距離相等的三條直線狀印痕,每條直線狀印痕寬度相等為0.2~0.3cm,間隔距離約0.5cm,通過對被鑒定車輛前后輪輪胎胎冠花紋與死者胡某事發時所穿衣著上的花紋印痕進行比對,分析認為:死者胡某事發時所穿衣著上的花紋印痕與被鑒定車輛輪胎胎冠花紋不相符。
3.從事故現場情況上可知死者胡某身體南側的路面上遺留有血泊,路面上人體拖擦印痕由南向北,說明胡某身體被其他客體拖移或推移過,說明胡某身體被其他客體拖移或推移過,而被鑒定車輛底板下表面未見新近形成的異常痕跡,故排除被鑒定車輛將胡某身體推移或拖移一段距離。
本案中主要通過死者胡某事發時所穿衣著上的花紋印痕與被鑒定車輛輪胎胎冠花紋進行比對,再結合事故現場情況和車體痕跡,綜合判斷死者胡某事發時所穿衣著上的花紋印痕是否為被鑒定車輛輪胎所遺留。分析過程中死者胡某事發時所穿衣著上的花紋印痕與被鑒定車輛輪胎胎冠花紋不相符,再通過事故現場情況來還原事故過程,并結合對被鑒定車輛車體痕跡的檢驗,加以印證事故過程,從而排除被鑒定車輛將胡某身體推移或拖移一段距離。認定被鑒定車輛未與死者胡某發生過接觸,且死者胡某事發時所穿衣著上的輪胎印痕不是被鑒定車輛輪胎碾壓所遺留。
該起案件綜合運用了多種痕跡檢驗鑒定技術,結合事故現場情況,對車輛與人體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從而做出專業判斷,為案件辦理提供依據[2]。
在痕跡檢驗的過程中,要求按照相關標準規范進行實際操作,正確尋找與事故相關的證據資料,同時還要認真勘查事故車輛,通過痕跡比對、分析并推斷事故過程,對事故責任的認定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上述案例中,人體衣著上的輪胎印痕因造痕體和承痕體具有特殊性,痕跡形成機理較為復雜,印痕不完整,且邊緣模糊殘缺,反映的穩定可靠的細節特征較少,在檢驗鑒定時存在較大難度。但是通過分析人體衣著上的輪胎印痕,結合車輛輪胎花紋,遵循造痕體和承痕體之間一一對應的關系,對細節特征進行比對分析,再通過事故現場情況利用反推思維還原事故過程,更能準確無誤把握鑒定結論,保證鑒定的準確性,從而更好地為案件偵破提供合理、合法、準確的依據。這也更加充分地證明,一起交通事故的產生往往是多重因素的組合結果,事故過程也是極其復雜和多樣化的,在事故痕跡鑒定分析中,一方面要結合現場的環境狀況,包括事發時的天氣、路況、燈光等因素,另一方面還要對事故現場散落物、輪胎印痕等逐一標記,并對相互關系、形狀形態予以記錄。現場環境與痕跡檢驗工作是相輔相成、不可孤立的,否則最終結果無法為事故責任認定提供客觀依據,這對于痕跡鑒定人員的專業水平和職責技能均具有較高要求[3]。
我國的事故痕跡鑒定工作尚處于初期發展階段,相關的法律法規尚不夠完善,因而難免存在鑒定工作不完善和不嚴謹的地方。尤其是對于復雜的事故案件,鑒定人員既要充分掌握車輛知識、痕跡知識、法律知識,自身同時又要具備一定的實踐經驗,多方結合之下才能夠保證鑒定結果的嚴謹和準確。車輛安全事故無法完全避免,只有通過專業的技術分析了解事故成因,才能進一步做好相關的宣傳教育工作,總結事故經驗、引發社會關注,減少事故量,最大限度地降低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