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雄
高校應以人才培養為核心,積極開展科學研究與社會服務,可以說人才培養是高校發展的重要職責,同時也是高校改革的根本動力,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是促進高校發展的關鍵環節,一流的大學都需要將人才培養視為重點,將其放在中心位置。目前,我國高校人才培養模式需要從培養天之驕子轉變為服務大眾,同時社會對大學生的需求也從賣方市場轉變為買方市場,人才培養應實現多元素的組合,從系統角度來對高校人才培養模式進行分析和探索。
針對高校人才培養模式來講,其概念主要為以下幾點:其一為人才培養模式屬于一種復雜且煩瑣的動態化模式,影響其最終結果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每一個影響因素都不是獨立存在的,其會形成一種理論體系;其二為人才培養模式可以說是一種程序,這種程序會受到諸多人的效仿;其三為每一種人才培養模式都不同,應做到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每種模式都有著單獨的指向目標,沒有適用于普遍的方法;其四為人才培養模式應建立在理論的基礎上,實現簡單化與應用化。
人才培養目標缺少時代性
在高校人才培養中,諸多高校都在推動寬口徑的人才培養模式,導致地方特色與專業特色正在不斷弱化,這樣就會造成人才培養目標與整體結構較為單一,缺少個性化與多樣化。在這一背景下,就會使人才培養沒有區分度,也會降低大學生的應用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使大學生難以跟上時代發展腳步,長此以往,用人單位就會招聘不到理解的員工,而畢業生也難以找到自己心儀的工作,這種兩難的局面使高校人才培養主體性與創造性難以發揮出來。
多元系統的缺位脫節
其一為協同主體缺位嚴重。在高校人才培養中,實踐性與創新性可以說是高校人才培養的重點內容,同時也是關鍵的特征體現。針對地方高校人才培養模式來講,多主體的協同是推動人才培養和高校縱深發展的必然要求,目前,人才培養協同中的產學研合作與科研機構參與高校人才培養過程已經成為關鍵,高校正在借助多種措施和路徑來爭取到產業界的融合,想要以此來為高校人才培養提供實踐操作平臺。但需要注意到的是,很多高校都沒有重視和參與到這種人才培養模式中,產學研的激勵機制與約束機制存在不完善的現象,同時高效與科研機構的聯合僅停留在有形利潤和關鍵技術獲取方面,人才培養始終沒有達成協同配合。在這一背景下,不僅會造成高校創新資源處在分散狀態,同時也會導致高校人才培養的創新力不足。
其二為協同平臺機制存在脫節現象。當前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已經有了合作的組織形式,即與企業和科研院所進行了合作,但在過程中存在主體協同合作管理松散的現象,基本上都是自稱體制、各自為政,人才協同培養沒有獨立且專業的管理機構來作為支撐。
樹立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創建良好的文化氛圍
高校人才培養模式需要創新,創新應樹立以生為本的理念,從學生實際需求角度出發,積極做好頂層設計,然后在這一基礎上構建整體性的人才培養模式。以生為本則需要以學生發展為重點,遵循大學生的成長規律,高校應探究和分析人才成長條件,然后優化人才培養模式。人才成長應有一定的條件,條件應包含創造實踐、內外因素的整體效應、競爭與合作以及共生效應等,同時還會涉及諸多復雜且煩瑣的因素,如活動與環境、競爭與合作以及期望與經歷等等,各大高校都需要重視和關注這些復雜的因素,并對其進行深入探索,進一步優化人才培養條件、構建良好的人才培養環境。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以人為本理念的引導下,高校需要了解并掌握理想的培養目標,因為不同層次且不同類型的高校其人才培養目標也是不同的,需要制定可行的人才培養模式,如與專業配套的人才培養模式等,使人才培養模式可以成為一個整體,而不是單一某一要素的組合。同時在設計人才培養模式的過程中,高校還需要與社會進行有效互動,讓人才培養模式可以不斷優化和創新,在構建新人才培養模式之后,需要將其與以往的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比較分析,找到改革重難點,然后在隨之實施新的人才培養模式。
另外,高校想要培養創新型人才,應構建良好的文化氛圍,其一需要全面發揮出前行者的示范作用,讓學生們可以挖掘出自身能力,可以借助優秀且良好成果匯報來調動學生自信心,讓學生們相信只要認真鉆研就可以成功;其二還應構建濃厚的科技文化范圍,積極開展科技創新活動,在活動中學生們的創新意識可以被全面激發,高校也可以邀請成功人士到校開展講座,或定期舉辦學術沙龍,讓大學生們感受和體會到創新的樂趣所在;其三需要重視提升學生們的獨立思考能力和自主探究意識,引導學生深入探究自己感興趣的項目和知識內容。
構建多方協商機制形成理想的人才培養模式
高校在社會發展中十分重要,所以,高校人才培養模式也需要立足于社會需求,以社會需求為導向,改變社會在人才培養模式形成中缺位的現象,想要實現這一目標就應完善我國社會用人需求的信息系統。針對高校來講,其需要積極主動的聯系行業素質或地方政府等,因為我國人才市場所反映給高校的信息相對薄弱,統計指標與數據增長始終都較為粗放。所以,高校需要及時有效的獲取到社會需求信息,然后將社會真實需求融入人才培養體系中。
在過程中需要確立教師在高校人才培養創新中的主導地位,教師可以說是人才培養的主體,也是人才培養模式決策與設計的參與者,高校在考察社會實際需求的同時,也需要征求教師的意見與建議,因為高校以往人才培養模式的制定教師沒有機會參與,都是以執行者的身份參與其中,這樣會導致高校人才培養的有效性受到限制。所以,教師應在實踐的基礎上提出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設想,然后高校在融入社會需求,以此來提升高校人才培養的有效性。另外,高校還需要給予學生改革的話語權。作為高校大學生,其需要對人才培養模式給予評價,同時也需要給予學生選擇權,高校在制定人才培養模式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來讓學生闡述真實的想法,這樣可以使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完善更具有時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