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玩娟
一、導入點設問——激發學習興趣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導入是課堂教學不可缺少的環節,有效的課堂首先應該是學生自己感興趣的課堂。教師在教學之初就要考慮如何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興趣,從而使學習從盲目適應轉變為主動追求。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介紹一些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把學生吸引到與問題有關的情境中,從情境中產生疑問,使學生急于知道方法,迫不及待地要研究方法,學習解決這些問題。這樣特別容易引起學生的好奇與思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二、激情點設問——活躍課堂氣氛
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知識,而在于啟發、喚醒和鼓舞。初中生是充滿激情的,關鍵看教師能否抓住學生激情的噴發點。教師應關注培養學生的情緒體驗,設置問題,讓學生激情飛揚,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使學生能夠沉浸在自己的思考中。
在講授“公民的義務”一課時,講到履行義務是愛國的表現這個點上,我先是以購物要索要發票為例,讓學生明白稅收是國家收入的主要來源,愛國是體現在生活的具體行動之中的。為了激起學生的愛國心,我接著又出示近期發生時事:新疆棉花事件。隨著事件的發酵,一些中國人在商場里高舉“抵制H&M”的標語,擾亂商家的正常經營。視頻博主公然喊話:必須立刻銷毀或扔掉自己已購買的H&M和耐克、阿迪等品牌的物品。甚至有網民沖進涉事品牌的直播間,以惡毒不堪的言辭辱罵帶貨的主播。我問了一下幾個問題:(1)我們需要這種瘋狂的愛國心嗎?(2)這樣的愛國心會帶來什么不良的后果?(3)類似事件的出現應如何表達自己的愛國之心?學生一下子七嘴八舌地討論起來,我適時地做出引導,學生認識到:愛國要以合法的方式,從“抵制”到“不需要”才是理性愛國之路。一切都必須遵守法律,做任何事情不得侵犯他人、集體、國家、社會的利益。權利和義務是一致的,我們要合理合法地行使權利,積極主動地履行義務。
三、易混點設問——升華思維
教學要突出重點,攻破難點,理清易混點。抓住這些重點、難點、易混點進行形象化處理,精心設計一系列問題,可以有效打開學生思想的閘門,使他們有所發現和領悟。
教學“忠實履行義務”一框時,我發現有幾處知識是學生易混易錯的。于是,我設置了以下幾個問題,供學生討論:我說了這樣一句話:凡是觸犯了法律的行為,一定是不道德的行為;凡是合乎道德的行為,也一定沒有違反法律。這句話的對嗎?為什么?有相關的例子支持你的觀點嗎?學生在理解道德和法律的關系中,容易出現混淆,光靠老師的講解,也許不能“深入人心”,把問題拋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在問題中思考,找尋答案。教學中的易混點是課堂教學的攔路虎,若解決得不好,會影響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進而影響整節課的教學效果。當遇到教學易錯點時,學生會有“山重水復疑無路”之感,這要求教師圍繞易錯點巧妙設問,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去思考,達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四、拓展點設問——激發學生的生命活力
“蘑菇理論”啟示我們,只要有適合的條件,學生就會自然成長起來。在一些拓展點,教師可以運用留白式問題情境給學生留下自主選擇、思考和創造的空間,讓學生自由地拓展與體驗情感,激發學生的生命活力。
在講“正確對待社會影響”拓展天地時,解讀“追星”現象時,我直接說,你們有喜歡的明星嗎?然后追問,你喜歡他們什么?他們這些品質對我們的成長有什么幫助?他們有缺點嗎?有什么缺點?我們應如何對待他們的優點與缺點?從學生最感興趣的明星出發,談論“追星”問題,學生有話要講,有話想講。引導學生正確對待社會影響,集中學生的興奮點,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更能讓學生重新審視自己對人對物的看法,激發學生生命的活力。
五、小結點設問——鼓勵學生回溯再構
建構主義認為,學生知識的形成過程是學生在原有生活、知識經驗的基礎上進行的自我建構過程。在課堂小結環節,通過給學生提供一定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情感,觸摸情景,產生情感,觸景生情,回溯知識,升華思維,并形成新的知識“生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