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倩芳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發明千千萬,起點在一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闭n堂提問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它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常用的教學手段之一。而有效的課堂提問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保障課堂教學質量,展示出了無窮魅力。
一、方式多樣的有效提問,激發了學習興趣
數字是枯燥的,數學課堂只是老師一味的講解,容易讓學生昏昏欲睡,而設計多樣的有效提問,能讓課堂趣味盎然。常用的方式是創設情境,提出問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學習角的度量時,老師創設了一個情境,兩個相差3度的角正在吵架,角a認為自己比角b大,角b又認為自己才是大哥,兩個角吵得不亦樂乎。老師提出問題,到底這兩個角誰才是大的?這個情境一下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為這個問題學生爭論得非常熱烈。他們的答案有三種。老師沒有急于給出標準答案,而是又拋出問題:“答案只有一個,怎樣準確知道是角a大還是角b大?”這時學生不再亂猜了,而是安靜下來老老實實去思考,聰明的學生趕緊去翻書看;另一種常用方式是從課題入手。在實際教學中,有效的課堂提問,能激發學生的主動陛,在接受新知的過程中,使學生始終保持學習熱情,從而較快較好地掌握知識。
二、精心設計的有效提問,突出教學重難點
在課堂教學中提問并非越多越好,提問過多,學生來不及思考,提問過少,則缺乏必要的啟發性,故而精心設計有效提問,才能突出教學重難點,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如在四年級教學三步混合運算時,先出示兩步計算題目34+45×12,設計復習提問“此題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他的運算順序是怎樣的?”“今天學習三步運算式子,運算順序又是怎樣?跟兩步計算的運算順序一樣嗎”“書上第二種方法為什么可以同時算兩步?”通過這樣的提問,學生經過思考掌握了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
三、難易適度的有效提問。提高學生參與度
教師在教學中要根據教學內容設計難易適度的有效提問并選擇不同學生回答。引入性提問要多問優等生,鍛煉性提問要照顧中等生,鼓勵性提問則要落實在差等生身上。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針對不同的學生,設計不同的問題,一方面提高學生的參與性,另一方面激發各個層次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每個學生都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體,使得班內各層次的學生都得到發展。
如教學小數意義三時,北京地鐵速度是22.222米/秒,設計的問題為“這幾個2表示的意義一樣嗎?有何不同?”第一個問題讓差等生回答,四年級上冊認識更大的數學生已經學過數字在不同數位上表示不同的意義。第二個問題讓中等生回答。在書上涂一涂你發現了什么?(題目:一張正方形紙表示0.6和另一張表示0.60)這個問題讓優等生去思考。有效的課堂提問讓每個同學都受到啟迪,人人主動進取,使課堂變成學生施展才華,相互競爭的場所。
四、層次分明的有效提問,提升了學生思維
有效提問要做到有廣度、深度、坡度,讓學生感到三分生,七分熟,跳一跳,搞得到。如在教學旋轉與角時,老師設計的問題是“在旋轉過程中,角有什么變化?角的變化與什么有關?當角的兩條邊重合在一起時還是角嗎”這三個問題難度逐漸加深,慢慢打開了學生的思路,培養學生獨自探究問題的能力。又如在教學四年級線的認識時老師畫了一條射線,提出問題,這是什么圖形?(射線),老師在這個端點上又畫了一條射線,提出問題,這又是什么圖形?(角),接著老師繼續在這個點上畫出多條射線,提出問題,你發現了什么?孩子們發現有好多不同大小的角,還發現有些角的大小是一樣的。這樣階梯式的提問,讓學生對數學的認識逐漸深入,讓學生的思維由淺入深地發展。
提問的有效性是課堂必須關注和重視的問題,高效的課堂,不是教師表演得精彩,而是教師精心設計有效提問,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啟發學生深入思考,激活學生思維內力,培養學生探索精神,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只有這樣的提問才是有效提問,只有這樣的提問才能打造高效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