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應桃
自從多媒體與“互聯網+”走進課堂教學后,我們的教學課堂變得多彩極了,華麗、熱鬧的小學數學課堂更是屢見不鮮,特別是在一些所謂優質課堂教學比賽中,此景更甚。但是,真抓實干的同行們卻深知,那只是嘩眾取寵的課堂,那只是華而不實的課堂,那只是一場場的課堂秀而已。我們千千萬萬的常態課堂,更需要操之簡單而又實效顯著的教學,那就需要我們創造返樸歸真、“簡潔而高效”的品質數學課堂。
那如何造就“簡潔而高效”品質數學課堂?
一、堅持平、實,堅定理念
觀念決定著行動,要想造就“簡潔而高效”的品質數學課堂,首先,作為教師要敢于堅持平、實的課堂教學理念,要禁得住各種眼花繚亂的多媒體課件、豐富多彩的網絡資源、熱鬧非凡的課堂教學形式的引誘,要能做到該用課件的才用課件,該情境導入的才情境導入,該故事引入的才故事引入,該直奔主題的就直奔主題……總之一句,要明了并堅定平實的教學理念,要以高度的責任感去勇于追求簡潔而內蘊豐盈的數學教學課堂。
二、吃透教材,悟透精髓
平、實的數學課堂,并不等于簡單、粗糙的課堂,更不等于隨手拿起教材照本宣科。在這個平、實的課堂教學中,我們更側重于“實”,即在平的基礎上,課堂教學實效顯著。而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必須要在授課前參透課標,吃透教材,悟透兩者的精髓,從而發掘出教材的內涵和外延,做好教學預設。
教材是課程的必要資源,是教與學的主要依據;而作為教學組織者和引導者的教師,必須要做好課前充分的準備,即課前透徹地研讀教材,準確地把握教材的重難點,找準切入點,明確目標,精心設計每個可操作性強的、40分鐘內能完成的教學預案。深刻鉆研教材,是達到簡潔、高效品質教學的基礎和前提。所以在鉆研教材時,教師必需對教材進行深刻的、全方位的研讀,要理清教材中各個內容的編排線索,熟練地將每一個知識要點滲透在相關單元、相關學段、相關知識體系中來衡量,唯此,才能真正把握每個知識要點在教學中的地位、作用,高效地展開課堂教學。其次,要重視對細節上的斟酌。教師應切實研究教材編排對教學活動所蘊含的啟示,不忽略教材中的每一幅圖、每句提示語的作用。教材研讀得越透,課上起來就越簡潔,越游刃有余,越有品質。
另外,教師在深入研讀正在使用的教材的同時,還要密切關注教材的建設與演變,有條件的還可查閱過往或其他版本的教材,把研讀教材納入到課改的大視野中,巧妙地融合教材這一文本l生資源和能與之相匹配的自然性、生活性和社會性資源。如,教材中選用的例題、或“主題圖”中呈現的情境、或暗示的學習方式、教學方法等等,效果好不好,變換成別的情境或例題、學習方式、教學方法等等,是否更好一點,鉆研教材時都要考慮。
俗話說,深入淺出。教師把教材研讀得越深,悟出的內涵就越透徹,設計教學預案來就越有把握,越不用東拼西湊,講起課來就越游刃有余,課堂就越有品質。
三、把握學情,因“才”施教
教學的對象是學生,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生活閱歷不同,那么教學的方法也應不一樣,這就要求教師在深入研讀教材的同時,還要認真了解、細心分析學情,這個學情的調查、分析,包含對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生活經驗、思維特點等進行細心的分析,要設身處地想一想自己面對的學生學習上的思維方式主要是什么?學生學習這個知識點哪里是起點?學生在學習這一教學內容時,會有哪些干擾因素?存在哪些障礙或困難,怎樣設計可幫助學生化難為易地完成相關學習任務等。
教育家贊可夫曾說:
“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觸及學生的心理需要,這種教學法就會變得高度有效。”如,我在教學新人教版五年級上冊數學第二單元《位置》這一內容時,由于早就對教材有了深刻的研讀,因此在平時還沒教到《位置》這一知識點時,通過提問學生,已讓學生接觸到了列與行的知識點,如請第一列第五行的同學說一說,這樣由于學生在平時的潤物無聲中認知了“列”與“行”,且我又有培養學生課前預習的習慣,故在真正教學“用數對表示物體的位置”這一知識點時,根本就不用如教材那樣冗長地進行導入和展開教學,而在課堂上直接通過與學生如下對話,簡潔、高效、有品質地完成了教學任務。
事實勝于雄辯,只有充分地了解學生,研究學情,切實根據學生的實際和發展進行教學預設和隨機決策,才能讓課堂教學真正簡潔、高效地實現既定的目標,才能成就品質課堂。
四、據實預設,靈活生成
一切高效而有品質的課堂教學,都離不開課前對教材的深刻研讀,對學情的深入分析,然后據此對教學進行恰如其分的教學預設。為了這個教學預設,我們不少教師也會花不少的功夫,如參考豐富的網絡資源或者紙質資源,結果由于難于取舍,一不小心就被現成的所謂名師的優秀教案和課件套牢,結果真正應用于自己的課堂上卻事倍功半,累贅且低效。
無數的事實告訴了我們,再怎么樣的名師的課件、案例、教學視頻,都不能照搬,而必須結合各方面的實際情況,對教材進行獨到的處理和重組,再設計富有個性的教學預設。如原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圓柱的表面積》,教材把圓柱的表面積與圓柱的側面積的計算混合在一起,用一個課時進行教學,表面上看起來這個內容挺簡單的,但實際上,圓柱表面積的計算比較復雜,如果如教材編排去處理,一個課時是絕對完成不了教學任務的。即使有的教師能倉促地把這兩個內容處理完,后續教學還是得用較多的時間進行深化練習的,且由于先入為主的原因,效果也不會理想到哪里去。
為此,我通過對教材的深入研讀后,決定把此處分兩個課時來教學,即第一課時教學“圓柱的側面積”計算,第二課時教學“圓柱的表面積”計算,特別是對第一課時“圓柱的側面積”的教學預設,我進行了周密的預設,不但考慮到圓柱側面展開圖為長方形的情況,也考慮到圓柱側面展開圖為平行四邊形的情況,還考慮到了圓柱的側面展開圖為正方形的情況。雖然整節課預設周密,但整節課并沒有受課件的牽制,而是就“室”取材,隨手拈來長方形、平行四邊形、正方形,或圍成圓柱,或成展開圖,如此一來,教學不死板而有靈性,學生看得見,摸得著,真實可信。當然,如此實效、有品質的教學預設,是離不開對教材、對學生胸有成竹的把握的。
當然教學是開放的,課堂教學中總會出現這樣那樣的變化,為此,課堂教學活動的發展中,總會有時遇到和教學預設不相吻合的情形,此時,只要我們教師之前對教材、課標、學生的研讀胸有成竹,那么根據實際情況靈活地調整教學預設,機智生成新的教學方案,也就水到渠成了,簡潔高效有品質的課堂也就順理成章了。
五、精練語言,簡化教法
小學的教學課堂,是只有40分鐘的課堂,在這么短的時間內要完成新知識點的探究,還要進行一定量的練習,那么,首先教師必須要惜語如金,反復推敲自己的教學語言,努力錘煉準確規范、簡明扼要的教學語言,字字句句都要給學生以簡潔明了的感覺,不能啰嗦,從而引導學生生動、高效、有品質地學習,正所謂“話不在多,而在于精”。
隨著課堂教學研究的深入,教學方法真的越來越豐富,于是乎大家都在追求標新立異,特別是一些公開課、展示課,“觀賞價值”高于“應用價值”,往往是淺而易見的結論,或非得課件展示不可,或非得小組討論不行。殊不知,正是受這些課的影響,使得我們的一些普通教師在自己的教學中,不從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實際出發,一味地模仿他人的教學方式和教學組織形式,結果導致了自己的課堂教學繁瑣而低效,失去品質,本末倒置,得不償失。
其實,教學有法,教無定法,但貴在得法,因此,我們都應該追尋最簡便、最高效的教學方法;越是靠一本教學用書、一支粉筆、一張嘴能讓學生如癡如醉地領會知識點的教學方法,就越是高效有品質的教學方法,就是越值得推崇的教學方法。如在教學六年級下冊數學“圓柱的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時,我就是沒有耗費大量的時間去做課件,因為整節課,我就沒打算用先進的多媒體協助教學,而是把精力用在了對教材的鉆研和學情的分析上,課堂上讓學生分割、拼組圓柱體學具,讓學生通過在實物學具的分割、拼組圓柱體學具中,體會變與不變的關系,從而讓學生順利地推導出圓柱體的體積計算公式,既滲透了轉化的數學思想方法,又積累了數學活動經驗,誰能說不簡潔、高效、有品質呢?
陶行知早在1919年的《新教育》雜志就撰文指出:“凡敞一事,要用最簡單、最省力、最省錢、最省時的法子,去收最大的效果”。我校的朱志權校長說:“所謂高效,即要在最短的單位時間內,收獲最大的效果。”我們的小學課堂教學,要達到簡潔、高效,有品質,就要求教師有“刪繁就簡三秋樹”的本領,在課堂教學實踐前,舍得把時間用在研讀教材、分析學情、恰當預設上,在胸有成竹地走進課堂時,靈活教法,精練語言,舍得“枝葉”。
要成就簡潔、高效的品質課堂,必須得胸有成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