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佩伶
摘 要:近年來,紅色旅游區域協同發展已經取得重大進步,對于提升區域經濟發展成效顯著。位于川渝陜邊界區域的萬州、達州、開州三地因山水相連、人文相依,紅色文化旅游資源豐富而具備協同開發的基礎。但目前三地紅色旅游受外部條件制約,發展相對滯后。基于此,本文提出依托現有的紅色資源、政策支持,通過加強紅色旅游資源跨區域合作,共建共享以促進該區域紅色旅游產業健康發展,提升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建議。
關鍵詞:紅色旅游;區域協同發展;“萬達開”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識碼:A
基金項目:四川革命老區發展研究中心課題(SLQ2020CB-06)。
(一)紅色旅游
紅色旅游是指以革命歷史、革命事跡、革命精神為內涵,組織接待旅游者開展緬懷學習、參觀游覽的主體性旅游活動。所依托的載體主要是在近現代革命斗爭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所遺留的戰斗遺跡、紀念館、標志物、重要人物,是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者的有機統一,其核心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紅色精神[1]。
(二)區域紅色旅游協同發展
區域旅游協同發展實際上是在一個大區域內謀求生產力和產業要素的合理配置。區域紅色旅游協同發展是對紅色文化資源、紅色景區、場地、市場、人才的有效整合與共享[2]。區域紅色旅游協同發展是在一個大的區域內構建一個完整的產業鏈和完善的管理服務體系。區域紅色旅游協同發展包括了產品、市場、管理的協同。
(一)區域規模經濟價值性
萬州、達州、開州三地處于革命老區,城市經濟發展體量一直不高。2020年萬達開三地的國內生產總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分別為970.68億元、2 117.8億元、535.81億元,在重慶、四川分別排名第10位、第7位、第20位;2019年人均GDP分別為5.88萬元、5.59萬元、4.53萬元,在重慶、四川分別排名第26位、第19位、第32位。近年來,紅色旅游在旅游行業占比越來越大,帶來的經濟效益越來越明顯。“萬達開”三地紅色資源豐富,但目前三地紅色旅游發展受外部多種條件制約,資源條件單一、市場潛力欠缺,單個來看,三區域紅色旅游發展力量薄弱,不足以帶動當地旅游產業的發展和提升旅游對當地的價值貢獻。目前,紅色旅游區域協同發展已經取得重大進步,對于提升區域經濟成效顯著。
(二)紅色旅游發展的內在需要
一個旅游目的地外來游客的多寡,與本地的吸引力和可進入性密切相關,可進入性由政策主導,而這個地區本身的吸引力則是先決條件。必須實事求是地對萬州、達州、開州三地紅色旅游資源進行評價。對達州而言,周邊地區的廣安、南充、巴中的紅色旅游資源都比其更加豐富和獨特,而且開發和建設水平都強于達州。而萬州和開州的最大競爭則是重慶主城的紅巖。因此萬達開三地實際上是川渝地區的紅色旅游資源“洼地”,缺乏比較優勢。同時,萬達開三地紅色旅游存在利益沖突,市場相互分割、基礎設施難以共享、產品同質化競爭等問題較嚴重。目前,區域協同發展已然成為新發展模式,優化資源配置全域統籌發展規劃,可以有效彌補自身不足,三地聯合可提升本地紅色文化資源,共贏紅色旅游市場,是一個明智之舉。
(三)現實基礎條件
推進“萬達開”區域紅色旅游協同發展的基礎良好。一是地理位置相近,達萬、達開、萬開相距分別是100 ㎞、90 ㎞、40 ㎞左右;二是交通網絡便利,成達萬、西達渝高鐵貫通區域,萬州、開州開通了西部陸海新通道班列;三是三地政府積極建立合作機制,已經簽署了《萬達開統籌發展文化旅游體育一體化發展戰略合作協議》等協議,并推出紅色旅游經典路線;四是三地擁有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達州是紅四方面軍在川陜革命根據地創建過程中戰斗過的重要場地,留下了無數紅色遺跡。達州共有328處革命遺址,其中1個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8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7個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及40個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開州的劉伯承故居和劉伯承紀念館是國家4A級旅游景區、全國30條紅色旅游精品線路和100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之一;據不完全統計萬州有11處紅色旅游景點,其中1個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個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一)紅色旅游產品內涵挖掘不足、缺少精品
“萬達開”三地屬于川渝陜紅色旅游區組成部分,達州屬《四川省紅色旅游發展規劃(2007—2015)》中提出的“偉人故里”“長征豐碑”兩大紅色旅游目的地組成部分,但均位于邊緣區域。從傳統的紅色歷史事件發生的空間分布角度看,萬達開缺乏如延安、井岡山、遵義等區域所擁有的著名紅色事件和紅色名人,若按傳統資源分析評價方式,在四川及重慶紅色旅游中的資源價值地位不高。萬達開三地經濟水平較為薄弱,產業結構不夠豐富,缺乏資金來深度挖掘紅色旅游產品。三地紅色旅游同質化競爭現象突出,資源開發也僅僅停留在史料整理、遺址遺跡參觀這一初始層面,對故事的感動性和傳唱度缺乏研究。未能形成具有自身鮮明特色和較強核心競爭力的精品。
(二)缺乏情節紐帶將三地紅色文化聯系起來
近些年,紅色旅游跨區域合作相繼出現,但前提基礎是相互之前在時間或者空間上存在著黨史事件或者人物線索的聯系。萬達開三地已經推出紅色旅游經典線路,但三地紅色景點之間缺乏故事情節紐帶,表現為孤立的個體。達州主推川陜革命根據地戰斗歷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紅軍精神,開州主要以劉伯承個人為主線,萬州主要是三峽移民的奉獻精神。三地在紅色旅游聯合中對于三地之間的關聯性挖掘不夠,各景點之間沒有形成錯位發展和整體合力,紅色文化對于游客的吸引力不強,對于旅游產業的帶動作用沒有充分發揮出來。
(三)利益協同機制不健全,協同開發力度不大
目前,“萬達開”三地的協同發展還只是停留在宣傳推介這一淺層次。區域協同發展之間存在行政壁壘問題,實際是長期固化的利益結構造成的[3]。在探索“萬達開”紅色旅游協同發展過程中,三地區之間的利益機制與風險機制還未建立,特別是紅色資源的開發和整合成本分擔、收益分配機制,以及風險分擔機制缺失,導致激勵和約束不足,在資源共享、人員配合、工作協作等方面步調不齊。如若使萬達開紅色旅游協作得到快速發展,首要解決的是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問題。
(一)建立基于政府主導的、相關利益主體合作共贏的區域協同發展機制
1.成立旅游協同發展領導小組
筆者建議由萬達開三地區旅游局牽頭,相關部門共同參與成立旅游協同發展小組,專人負責紅色旅游協同發展,成立專家咨詢庫,以“優勢互補、協同發展”為原則,制定紅色旅游協同發展戰略,統一發展目標,引領萬達開三地區按統一方向和目標加強系統謀劃與體制創新,促進資源整合、優勢互補、深度合作,實現旅游要素優化配置[4]。
2.用好政策,建立制度協同機制
《國務院關于新時代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意見》的出臺對于萬達開推進紅色旅游發展是一個有利時機,有利于依托紅色資源聯合開展紅色旅游主題推廣活動,推出黃金旅游線等精品線路和特色產品。成立紅色旅游數據庫,建立假日旅游、旅游景區大客流預警等信息聯合發布機制,探索推出“暢游萬達開”“惠民一卡通”等產品,能改善游客旅游體驗。
3.完善利益協同機制
利益協同機制完善是推進萬達開紅色旅游協同發展的驅動力。要制定制度保障機制、監督制約機制、財政保障機制,以保證各方利益的均衡使得3個區市能夠合理、均衡地實現客源共享、品牌共享、要素共享。
(二)對紅色資源進行系統分析,實現區域產品、線路有效整合
1.深挖紅色資源、培育經典景區
達州的紅色資源分布廣泛,但只有牌坊和紅軍標語被列為四川省重點的紅色資源,應當抓住國家建設長征文化公園、川陜片區紅軍文化公園的契機,加快推進紅色旅游景區體系建設。以人物故事情節及重要戰斗為點,以點帶面精心打造體驗與參與結合的沉浸式旅游,具體可結合虛擬現實技術(Virtual Reality,VR)還原出革命戰爭年代的戰斗場景,讓游客去切身感受,使革命文化精神與當代市場需求達到有機結合。將景區建設成為內涵豐富、品牌突出、特色鮮明、具有一定規模和較高管理服務水準的紅色旅游經典景區。
2.以人物為主線,聯結“萬達開”三地紅色資源
達州以川陜革命根據地主戰場為紅色旅游主題,開州以偉人故里為紅色旅游主題,萬州以三峽移民精神為紅色旅游主題。三地發展主題不同,實現了品牌的差異化定位,可以避免游客的審美疲勞,為三地紅色旅游協同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同時,要實現更深層次的協同發展,也要找準三地紅色資源的聯結處。三地同為革命老區,同時三地山水相連、人文相依,在革命戰爭時期,三地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要以人物戰斗足跡為導線,深挖三地紅色資源的聯結。
3.找準切入點、打造精品路線
要以人串線或以物串線,從資源關聯度和差異化程度、交通、地理等因素綜合考慮,由傳媒和中介機構有效連接不同景區(點),突出主題統一、內容豐富的線路特征,滿足游客以最小投入獲取最大價值的心理。要圍繞重點紅色旅游資源為中心設計線路,使其成為深受旅游者歡迎的精品旅游路線。
4.文化疊加,實現“紅+綠、紅+巴”融合發展
達州的萬源及宣漢不僅紅色資源豐富,而且生態旅游資源富足。以“紅色潤心、綠色潤肺”為主題,加快形成紅色融入景區、紅色融入城鎮、紅色融入鄉村、紅色融入業態、紅色融入產業五大融合發展戰略,堅持“紅綠融合、紅巴融合”,促進疊加和整體效應,形成具有鮮明特色的復合型的紅色旅游項目。
(三)以區域合作為抓手,共建旅游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
1.完善交通服務體系
目前,大部分紅色旅游資源點地處偏遠。例如,一些戰斗遺跡在大山深處,交通不便。因此,要積極引進資金或合作投資旅游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推進旅游交通設施的改善,形成以高速公路為主體、鐵路為支撐、航空為輔助的立體網絡化的對內對外開放式旅游交通服務體系。不僅如此,還要增加停車場車位、完善交通導引標識系統等,完善道路交通及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促進紅色旅游設施建設。
2.共同保護紅色資源
筆者通過調查現階段紅色文化資源現狀,發現諸多紅色遺址、遺跡等紅色載體正在逐步消失。重點發展紅色遺址創新展示、紅色文創、紅色體驗活動、紅色演繹等體驗類紅色旅游產品,才能發揮紅色資源的教育紀念價值,得以形成保護與發展互補的良性循環。
3.共建紅色旅游研學基地
“旅游”是形式,“紅色”是內涵和底色,核心是進行紅色教育、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傳統。在重要的項目、節點、遺址遺存地的旅游產品規劃中,增加紅色教育、歷史事件或人物的展陳、憑吊先烈活動等體現教育功能的項目[5]。紅色旅游研學是目前市場上最受歡迎的研學類型之一,“萬達開”紅色旅游資源種類多樣,時間跨度較長,內容豐富,具備打造中國紅色革命全時期研學教育的優勢,要結合紅色旅游資源、紅色景點、紅色故事以及其他資源,規劃建設具有特色的研學旅行基地和研學旅行點。
4.提升講解質量,實現講解革新
紅色旅游的靈魂是講解。講解質量高低決定著參觀者在紅色旅游中體驗的好壞,要提升講解質量包括內容、培訓、隊伍、管理機制等方面[6]。第一,優化講解詞。要加強理論研究,構建起符合新時代特點的紅色旅游發展理論架構和話語體系,引導講解詞創新。第二,加強講解培訓。一方面要加強對講解員理論功底的培訓,做到不僅可以講,還可以答。另一方面對講解方式方法技能進行培訓,例如,人際溝通表達、音樂、播音、文學創作等形式。以此達到講解員可以根據自身特點和經歷,完成有深度、有溫度、有情感的講解,提升感染力和吸引力。第三,優化講解隊伍。要重用老年講解員,活用青少年講解員,穩定專業講解員隊伍,吸納紅軍后代擔任講解員,規范義務講解員隊伍等。
[1] 謝愛良,劉佳.中國紅色旅游研究特征與趨勢研究:基于科學知識圖譜視角[J].資源開發與市場,2020(5):537-543.
[2] 李悅昌.國內紅色旅游景區發展模式研究:綜述與展望[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21(3):52-55.
[3] 郜俊斌,李靜宜.晉陜邊界區域紅色文化旅游協同開發[J].石家莊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1):32-36.
[4] 陳愛蘭.閩西北紅色旅游協同發展路徑探析[J].海峽科學,2020(11):81-85.
[5] 杜嘉文.紅色旅游資源融入干部教育培訓工作的實踐探索:以中共會寧縣委黨校為例[J].科教文匯(上旬刊),2020(9):191-192.
[6] 鄧昭明.“十四五”時期紅色旅游發展思路初探(上)[N].中國旅游報,2020-10-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