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穗菡
摘 要:本文以旅游管理專業核心課程旅游目的地管理為例,從課程概述、課程思政的意義、課程思政教育元素融入教學設計、課程思政教學考核與評價等4個方面進行探討。結合當代應用型本科院校學生的課程思政問題,從微觀層面出發,將旅游目的地管理課程內容與思政元素相結合,總結出具體教學內容,并提出建立學習內容的多維度考評、多主體參與評價、過程與結論并重的三重考評方式。以期達到課程思政育人效果,為實現本專業培育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起到積極作用。
關鍵詞:旅游目的地管理;課程思政;教學內容設計;考核評價
中圖分類號:F590-4;G642 文獻標識碼:A
基金項目:湖南省教育廳課題“2020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研究項目”(HNKCSZ-2020-0831);“2021年度校級一流本科課程建設項目”階段性研究成果。
旅游目的地管理是旅游管理專業的專業核心課程之一,與旅游學概論、旅游接待業、旅游消費者行為并稱為四大核心課程[1]。其選修課程為旅游學概論、管理學,學時采用“理論課時32+實踐課時8”計算。
旅游目的地是旅游活動的集中發生地,是旅游接待與服務設施的集中建設地,是旅游資源所在地,是當地社區百姓生產生活所在地,如何對旅游目的地進行科學有效管理直接關系到游客體驗、社區居民生活質量、地方旅游企業效益和資源可持續發展。
本課程主要通過介紹旅游目的地的特征,分析旅游目的地發展與演變規律、游客活動規律、社區居民、旅游企業與旅游目的地關系,目的地交通管理、安全與危機管理、信息化管理、形象與營銷、環境管理、質量管理等問題,幫助學生全面掌握如何識別旅游目的地發展問題,能夠對旅游目的地運營管理、發展戰略提出解決方案。
(一)為更好地滿足人民對旅游的需求,提供有數量、有質量的產品和服務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我國社會主義主要矛盾已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對旅游目的地提出了全新的定位,更好地滿足人民的旅游需求,為人民提供美好生活,這就要求旅游目的地提供有數量、有質量的旅游休閑產品和服務,這也是對旅游目的地管理所做的全新定位。
(二)生態文明的建設,對旅游目的地范圍內資源管理提出了新的標準
自黨的十八大提出“生態文明建設”以來,環境與資源管理被提到一個更高層次,旅游企業、旅游者、社區居民等利益相關主題的社會責任也越來越受到重視,各類旅游活動將受到更加規范和嚴格的管理。課程思政的融入,能將管理與生態文明建設放在同樣的高度考慮,為各類旅游活動的開展獲得更嚴格、更規范的管理。
(三)為全面復興中華傳統文化,旅游目的地的有效管理肩負著重大的使命
在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提出全面復興中華傳統文化并以此增添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內心深處的自信和自豪。旅游目的地的人文旅游資源不斷被豐富和完善,因此,對旅游目的地文化體驗的管理要求也不斷上升。通過旅游目的地有效的管理,傳播中華文化、增強文化自信也成為旅游目的地管理的重大使命。
在旅游目的地管理的各個教學環節和過程中,應引導學生樹立服務意識和管理意識,掌握管理方法,樹立崇高的職業理想,正面傳播思想政治教育,充分發揮課程思政的積極作用,為未來走向管理崗位打下基礎[2]。
旅游學研究的是“人”“地”和“要素響應”這三大主題,“地”主要是指目的地和客源地,旅游目的地管理正是對旅游客體——“地”的研究,其研究目的在于如何通過旅游地的發展,更好地提升目的地游客和居民的生活品質以及幸福感(見圖1)[3]。
(一)旅游目的地管理基礎理論融入思政元素
旅游目的地管理基礎理論包含旅游目的地概述和旅游目的地管理概述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對學生的培養,是從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目標出發,首先樹立起旅游目的地有效管理的使命,是為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更好地滿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求,更好地建設生態文明、保護環境。讓學生將旅游行業作為自己終生從事的事業,為傳播中華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貢獻自己的力量。
(二)對利益相關者的管理融入思政元素
旅游目的地利益相關者管理包含旅游者管理、社區居民管理、旅游企業管理、政府管理4個部分。這四部分對應的是旅游目的地“人”的管理,通過從不同角度出發,使學生更好地理解不同群體利益點不同,對旅游目的地管理的態度也不同,以期更好地協調不同群體的利益沖突問題。德育培養上,使學生站在各個角度來升華自身價值觀。從游客角度來看,既要能提高旅游者體驗,又要清楚旅游活動對環境、社會帶來的負面影響,通過引導與規范游客各種行為,提升全社會整體素質。從社區居民角度來看,思政元素重點放在培育居民的好客態度和公平的營商精神,增進主客間跨文化理解和維護文化原真性等內容,在推動社區文化建設、弘揚地方優秀傳統文化這些思政元素中,讓學生理解這是每個人應盡的責任。從旅游企業角度來看,企業的發展與目的地旅游發展有密切的關系,企業在與市場、環境、社區之間發生沖突時,都會影響企業的長期利益,因此增加旅游企業的社會責任感,促進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也是企業內部員工應有的責任,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為今后從事旅游事業打下基礎。從政府角度來看,作為旅游目的地旅游發展政策的制定者、執行者和監督者,肩負著目的地旅游可持續發展的重任,學生應培養其尊重法律法規制度,堅決執行各項政策,培養德法兼修的職業素養。
(三)運營管理各環節融入思政元素
旅游目的地運營管理包含旅游目的地營銷管理、信息化管理、交通管理、安全和危機管理、環境管理、全面質量管理6個部分。這6個部分對應的是旅游目的地“事”的管理,通過形象的有效傳播、信息技術的運用、目的地可進入性的便捷、安全和危機的預防與控制、環境保護和旅游發展的協調,以及提高全行業服務的質量和競爭優勢,最終獲取綜合效益,增強游客體驗,實現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續發展。這部分的德育培養要以過程和方法為目標,以培養工匠精神、勞動精神、創新精神為主。一是營銷管理從目標市場的需求出發,將當地的紅色精神、優秀傳統文化通過有效傳播和新舊傳承的方式,逐步建立起旅游目的地品牌形象,通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讓目的地更有效地傳播出去。二是信息化管理中,通過展示國家新基建——北斗衛星建設過程和世界地位,傳遞“北斗精神”,讓學生通過信息化、智能化、智慧化技術的運用,提升管理水平,增強游客體驗,這也是未來旅游目的地的發展趨勢。三是交通管理中,使學生了解到絲綢之路對我國古代經濟在世界的交流中做出的巨大貢獻,如今的“一帶一路”倡議,對促進旅游發展也將展現出巨大的力量。四是安全和危機管理中,給學生展現國家對公共安全危機的治理能力,通過危機管理案例,對比國際國內的治理措施,使學生認識到大國的能力,并能增強民族自豪感。五是環境管理中,通過教學引導,使學生對一切可能損害旅游環境的行為和活動做出正確的認識,引導學生對旅游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進行權衡,既能滿足游客的需求,又能保護旅游資源,從而實現經濟、社會、環境三者效益的有機統一。六是全面質量管理中,重點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強調以旅游需求為核心導向,產品質量和服務質量的提高都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四)發展戰略融入思政元素
旅游目的地戰略管理包含旅游目的地發展與演變規律、旅游目的地發展趨勢與挑戰、旅游目的地可持續發展戰略3個部分。這3個部分對應的是旅游目的地發展戰略管理,將旅游目的地管理擺在更高層次。旅游目的地發展與演變規律,是從時間視角、空間視角、時空演變視角來觀察其發生漸變或質變的過程,這可以培養學生以辯證唯物主義觀點來看問題,物質世界是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規律運動、變化和發展的,它揭示了旅游目的地的發展根本原因在于其內部的矛盾性。在旅游目的地發展趨勢與挑戰中,培養學生關注外部環境變化,機會與挑戰并存,事物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處于相互聯系之中的。旅游目的地可持續發展戰略中,思政映射點可以從“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角度來引導學生,旅游目的地管理要維持具有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間的平衡、經營管理和環境管理間的平衡。
為了更好地達到旅游目的地管理課程思政教學效果,以成果導向教育為原則,將從知識與技能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3個維度落實“德育和智育”兩方面的融合。建立學習內容的多維度考評、多主體參與評價、過程與結論并重的三重考評方式[4]。其中,學習內容的多維度考評包括對學生的知識水平、線上學習情況、課堂活躍程度、作業完成情況、實踐任務協作完成質量等進行考評。多主體參與評價的考評可以在“旅游目的地利益相關者”中開展,設計學生團隊分別扮演旅游者、社區居民、旅游企業高管、政府部門人員的角色,創作情景劇表演大賽,通過評分機制采取三級賦分制原則,評委由學生代表、任課老師擔任,并邀請學院領導參加,體現多主體參與,展現出公平、公正原則。在過程與結論評價的考評中,任課教師利用線上教學工具,記錄學生的日常表現情況、網絡學習進度、團隊實踐活動的過程性學習記錄,過程考核和期末測試來判定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和在德育中的成長,通過過程性學習和期末終結式考核成績,各占50%,來計算學生的最終考核成績,并在學習的過程中,使學生能潛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教育,從而達到“立德樹人”的課程思政教學目標。
旅游管理專業課程思政教育應貫穿于教學全過程,各類課程與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在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的同時,也應該深化教師的理念認識,重視改革創新[5]。本文以旅游目的地管理課程為例,將課程內容與“思政”元素進行有機融合,以期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旅游管理專業課程思政建設提供借鑒,促進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質量的全面提升。
[1] 陳偉霞.《旅游學概論》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探索[J].綠色科技,2021,23(03):211-213.
[2] 楊強,王麗芳.旅游文化課程實踐教學融入思政育人元素的思考[J].運城學院學報,2020(5):89-92.
[3] 張朝枝,陳鋼華.旅游目的地管理[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21:1-7.
[4] 劉芬,段鐵梅,彭分文.基于“三位一體”的旅游政策與法規課程思政體系構建探究[J].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2021(2):120-124.
[5] 廖鐘迪.旅游管理類專業課程思政改革研究:以“旅游市場營銷”為例[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20(12):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