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媒介技術的演進和發展促使新聞生產主體多元化、新聞價值標準和新聞生發機制改變,同時也改變了原有的新聞采編規則,這給新聞傳播教育帶來了深遠影響。而當前,新聞采訪課程作為與業界接軌的實踐類課程在課程教學中存在諸多困境。因此,在新文科建設背景下,高校只有構建融合新聞課程體系、提升實踐教學效果和建立多元課程考核評價體系,才能培養適應智媒體時代,擁有融媒體采訪報道能力的新型人才。
[關鍵詞]新文科建設;新聞采訪;教學改革
2020年11月3日,教育部新文科建設工作組主辦的新文科建設工作會議發布了《新文科建設宣言》,對新文科建設做出了全面部署。其提出,“進一步打破學科專業壁壘,推動文科專業之間深度融通、文科與理工農醫交叉融合,融入現代信息技術賦能文科教育,實現自我的革故鼎新,新文科建設勢在必行。”[1]同時,隨著媒介技術的演進,5G技術普及和應用,人類進入智媒體時代的信息社會,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虛擬現實等技術廣泛應用于新聞傳媒業,人與信息之間的生產關系和信息傳播法則產生巨變,傳媒生態改變。這對新聞傳播教育與其他學科的融合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聞采訪作為一門應用性、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是新聞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新聞傳播活動的基礎、前提和保證,其如何應對媒介技術和環境的變化,如何適應新文科背景下的課程教學改革受到學界和業界的廣泛
關注。
一、技術發展催生傳媒業變遷
(一)新聞生產主體多元化
傳統媒體時代,信息傳播的主體是以大眾傳播媒介為代表的專業化的媒介組織,其按照一定的規則和要求,為大眾提供新聞信息。新聞采訪和發布的權利都集中在專業媒體手中。互聯網時代,信息傳播的主體不再局限于媒體記者,其變得更加多元,借助于新的傳播技術和傳播平臺,人人都是傳播主體。因此,一些零門檻、強互動的UGC(用戶生產內容)大量產出對PGC(專業生產內容、專家生產內容)、OGC(職業生產內容)、PUGC(專業用戶生產內容、專家用戶生產內容)的內容生產產生了較大的沖擊[2]。
一方面,信息傳播主體的變化使碎片化傳播內容變得日益突出,“微傳播”成為社交媒體的一大特點,關鍵詞傳播、可視化傳播大行其道,傳播內容更加簡短和多樣,這對新聞的現場感和“零時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信息傳播主體的變化改變了過往的信息環境,受眾不僅期待信息的現場感和“零時差”,而且對專業媒介和媒體記者在新聞采訪報道中的真實性、權威性以及深度報道提出更多和更高的要求。
(二)新聞價值標準多樣化
長期以來,傳統的新聞價值五要素理論在我國占據主流地位,即時新性、顯著性、重要性、接近性和趣味性。新聞價值五要素一直是媒介組織進行新聞采編的重要依據和標準。但是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媒介技術變革使得新聞價值標準多樣化。
新聞價值五要素中首要的要素就是時效性。隨著媒介技術的發展,新聞時間的表述從“日前”“昨日”“今
天”到“剛剛”和“現在”,新的媒介技術帶來新聞報道的“零時差”,時效性權重逐漸下降。同時,依據算法推薦機制,一些“舊聞”因興趣度和關聯性重新擁有了新聞價值和關注度。在新聞價值五要素中,重要性和顯著性是非常重要的要素,重要性指在社會生活中出現的影響較大而又為許多人所關切的事件;顯著性指新聞人物或新聞事件具有引人注目的特質。在互聯網媒體時代,除了涉及社會安全、公平、正義等內容,新聞價值的重要性和顯著性更多的是由受眾自己的個體需求所決定。隨著媒介技術的發展,傳統新聞價值效能降低。傳統新聞價值的重要性、顯著性和接近性正在被當前新聞價值的關聯性、實用性和興趣度所替代。人們更加關注那些和自己有關聯、自己感興趣、自己需要的新聞內容,傳統新聞價值的時效性、重要性、顯著性被消解,新聞客觀性的價值正在朝著“客觀性—主觀性”的綜合性價值觀方向發展。新聞價值標準的變化使媒介機構在進行新聞報道時,不僅要關注那些受眾共同感興趣的內容,而且要注重分眾化、個性化的新聞采編制作,這些為新聞采訪可以遵循的標準帶來挑戰。
(三)新聞媒介生發智能化
隨著媒介技術進入智能化階段,訂制新聞、個性化新聞、沉浸式新聞、機器新聞、傳感器新聞等業態層出不窮。媒介的智能化首先體現在內容生產上。在新聞采寫上,騰訊、今日頭條和新華社等機構先后推出機器人寫作,機器人新聞以超高效的“新聞報道能力”給職業媒體人帶來挑戰。機器人對新聞的報道是基于大量結構化和標準化的信息資料,其通過對隱藏在這些資料中的“新聞性”進行判斷,選擇合適的報道內容和角度,根據算法和模板,無須采訪,短時間生成新聞文本。其工作量、客觀性和準確性是新聞從業人員所無法比擬的。目前,這些機器人寫作已經被運用到財經、體育等領域。
在傳統媒體時代,受眾通過報紙、廣播、電視這些大眾化媒體獲取信息,而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受眾獲取信息的渠道主要是移動終端,在國內主要以微信、微博、抖音、知乎、B站等為代表。隨著算法推薦機制的盛行,移動端媒介產品的內容生產和分發是剝離的,內容推送逐漸智能化、分眾化和個性化,內容平臺憑借精準的用戶畫像和用戶內容偏好,向受眾推送其感興趣的信息和內容。目前,在不同媒介平臺上,受眾集中在垂直細分領域,更加小眾化,這使得新聞采編和傳播不再只針對大眾化媒介,不僅需要“雜家型”記者,而且需要“專家型”的記者,以適應更多元的受眾需求,為受眾提供更專業和精準的信息報道。
二、當前新聞采訪課程存在的困境
(一)課程教學體系落后
在新文科視野下,傳媒教育的變革不僅是指利用高新技術進行智能的互動教學,而且應包括知識、媒介、理論等的跨界融合[3]。當前,媒介融合已經向縱深發展,而新聞采訪課程的教學體系設計忽略了知識、媒介和理論的融合。媒介融合的現狀和發展趨勢要求新聞采訪不再是單一的媒介采訪,學生作為未來的媒體人要具有跨媒介的、多種終端和專業知識共同組成的綜合性采訪能力。學生既要具有較強的新聞敏感性和較強的新聞實戰能力,又要具有較深厚的文化底蘊、專業理論知識和對社會的深刻認識,可以將之形象化為“既要有操盤手的實際能力,又有指揮家的綜合素質”[4]。新聞采訪人才培養過程應樹立全媒型人才的理念,培養融合媒介所需要的人才,以適應智媒體時代的發展。
目前,高校新聞采訪課程教學體系設計依然是按照傳統媒體的新聞采訪模式進行安排。其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按照新聞采訪流程進行安排,比如采訪前的準備,采訪中的實施和運作,采訪后的深入和收尾。二是按照理論板塊進行設計,如重點關注記者的職責、修養和采訪的意識、性質和原則等。三是按照采訪對象進行分類,如體育新聞采訪、經濟新聞采訪、事件性新聞采訪、人物新聞采訪等。然而,此類新聞采訪課程教學體系設計比較適合傳統媒體的實踐工作,卻難以適應融媒體背景下多平臺、多樣態、多終端的新聞采訪。
(二)課程實踐效果不佳
新聞采訪課程為新聞專業的核心專業課,是整個學科實踐類課程的邏輯起點,新聞實踐教學中的采、寫、編、評、攝等課程的開設,都是建立在新聞采訪課程作為先修課程的基礎上的。因此,新聞采訪實踐效果直接關系到后續課程的教學效果。當前,新聞采訪課程的課堂實踐教學效果不佳。
由于新聞采訪課程仍停留于傳統教學思維、教學質量考核以及傳統教學方法。一方面,新聞采訪課程大多以授課老師講授理論為主,學生被動接受,實踐教學效果有限;另一方面,新聞采訪課程的實踐受制于采訪時間長短、采訪選題大小、采訪對象安排以及采訪時間、地點等因素,在實踐環節中,無論是關于新聞選題和新聞價值判斷,還是采訪前的準備、采訪中的提問方式和提問技巧,學生大多以觀摩前人的經驗為主,雖然偶爾穿插案例分析,但是總體以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為主。因此,有學者將當前新聞采訪課程概括為“四重四輕”:重理論輕實踐,重課堂輕課外,重校內輕校外,重教材輕動手[5]。
(三)課程評價標準單一
考試是課程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它以教學目標為依據來衡量學生是否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和程度,是一種對學生個體發展和學習效果做出價值判斷的過程[6]。新聞采訪課程考核主要包括考核方式和考核內容,但其考核形式和內容相對單一。
目前,新聞采訪課程的考核方式和內容還處于傳統模式,考核結果主要由學生的平時成績和期末成績組成,通常平時成績占30%—40%,期末成績占60%—70%。這種考核忽視學生過程性分數,注重學生期末考試成績。一方面,其不易激發學生平時學習主動性,依賴教師單向知識教授;另一方面,學生通過記憶和背誦突擊期末考試,最終考核結果并不能完整體現新聞采訪課程的教學目標。同時,考核內容、形式停留于傳統試題,如名詞解釋、簡答題和論述題等題型,而學生的實踐作品僅作為平時成績予以參考。這使得學生實踐動手能力不足,新聞采訪課程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脫節。
三、新文科建設背景下新聞采訪課程改革
(一)融合設計教學體系
在新文科建設背景下,為了適應融合媒體教育的發展,培養智媒體時代能夠在多媒介及平臺,具有創造性、深度新聞報道能力的新聞傳播人才,新聞采訪課程教學體系需要進行二次設計。而課程體系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受教育者所呈現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決定了教育理想能否成為教育現實[7]。
在新聞采訪實踐中,新聞線索的發現、新聞價值的判斷、報道角度的選擇、新聞采訪提問的方式都與學生的視野、理論修養緊密相關。而這部分內容是進行新聞采訪實踐教學的理論基礎,是課堂教學和實踐應該關注的重點[8]。因此,新聞采訪課程的理論教學基礎必不可少,其也是融媒體教學體系設計中的重要內容。
傳統新聞采訪主要注重文字記錄形式,而隨著視頻化傳播發展,視頻創作者應是擁有采編、創意和技術等全方面能力的新聞人才,他們或擅長創意或擅長技術,新聞采訪人才的教育和培養不能忽視這個群體[9]。因此,為了適應當前媒介視頻化發展,新聞采訪課程教學體系需要設置可視化采訪的部分教學內容,讓學生掌握視頻采訪的技能、注意事項和一些最基本的拍攝要求。同時,在融媒體時代下,新聞采訪課程的教學體系還應注重媒介技術變遷下基礎理論的呈現,要融入新聞采訪的基本方法,并增加培養跨媒體新聞采編能力的內容,從而使所培養的學生成為適應融媒體時代新聞采訪,適應多終端、多媒介報道分發的復合型人才。
(二)拓展實踐教學思路
在新文科建設背景下,為了適應實踐性教學改革,新聞采訪課程在進行教學體系設計和安排時應該加大實踐教學力度。首先,新聞采訪課程要以學生為中心,解讀和評析有代表性的個案和優秀新聞采訪作品,提升學生分析鑒別能力。在實踐課堂中,教師應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和分析,以問題作為驅動,讓學生自主分析案例中的采訪,通過觀摩和賞析,使學生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培養其批判精神和鑒別能力。
其次,新聞采訪課程要充分利用學校內部和外部的實踐平臺。目前,一般高校都擁有豐富的實踐教學平臺,如學校的官方網站、校報、廣播站、電視臺、微博、微信公眾號、抖音號、視頻號、B站等全媒體平臺,學生可以充分通過平臺自主進行新聞選題策劃、拍攝和采訪,進行多媒體、跨平臺的全媒體整合傳播策劃。同時,學生也可以利用學校校外實訓基地、校外媒體合作單位和校企合作項目等渠道和平臺,抓住新聞采訪的鍛煉機會,開闊視野。
此外,新聞采訪課程的實踐教學要兼顧多種平臺和媒介類型,讓學生根據特長和興趣愛好,形成各小組,以視頻、音頻、文字、多媒體圖表等形式進行實踐,利用項目教學法進行驅動,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潛能,進行有針對性的鍛煉和實踐。
(三)改革教學方法和課程考核
科學有效的課程考核方式和評價體系對保障教學效果具有重要意義。首先,新聞采訪課程作為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其課程考核應以針對性更強的新聞實踐作品來代替傳統試卷答題,即由學生獨立完成新聞選題、采訪的實踐作品,教師細化作品考核標準。比如,為了更有針對性地考查學生在采訪對象的選取、采訪的提問方式、技巧、方法等方面的細節,教師可直接采用訪談實錄的考核方式,考核過程既呈現學生提問題、采訪對象的回答,也反映學生對現場新聞細節的捕捉和整體流程的把握。只有這樣,考核才能凸顯價值,不僅考查學生新聞采訪選題的意義、采訪對象的選擇、提問題的角度和方式以及有無必要追問等內容,而且有利于更為準確地檢驗學生學習的效果。此外,其考核形式也可以是文字、視頻,體現多種傳播形態。
其次,新聞采訪課程考核要增加過程性成績在考核總成績的比重。新聞采訪課程應注重平時過程化考核,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即平時任務與期末任務搭配、局部任務與整體任務結合。考核要注重對平時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的檢驗,在考核權重上,平時成績占70%和期末成績占30%,或將取消期末試卷考核方式,避免采用單次考試確定學生成績的情況。同時,對學生學期內所采寫的新聞稿件被校內外媒體、自媒體平臺轉載等實踐情況,教師可以依據課程加分細則對學生考核總成績予以加分鼓勵,以增強學生實踐動手能力。
最后,新聞采訪課程考核分數應實行多維評分制。針對教師布置的新聞采訪課程實踐作業,教師可以點評,學生也可以互評,雙方按照制定的評價標準細則,按照一定的權重比例進行評分,并得出實踐作業的平時成績。這樣做有利于增強學生在課程教學中的主動性、參與性,也有助于教師發現課程實踐存在的問題,為下一個實踐環節做準備。
四、結語
智能互聯網時代,媒介技術在發生深刻變化;新文科建設背景下,傳媒教育也在經歷一場變革。因此,新聞采訪課程只有適應媒介變化及其對傳媒人才的需求,不斷地進行教學改革和探索,才能培養時代所需的傳媒人才。
[參考文獻]
[1]董魯皖龍.中國新文科建設宣言發布[EB/OL].(2020-11-03)[2021-08-20].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2338046599301649&wfr=spider&for=pc.
[2]黃楚新,王丹丹.智媒體時代傳統媒體的內容生產轉型[J].視聽界,2019(03):16-21.
[3]李金玉,趙鑫.新文科視野下廣播電視本科教學的變與不變: 評《廣播電視編導概論》[J].傳媒觀察,2019(10):101-104.
[4]苗偉,王兆屹.媒體融合背景下新聞采訪教學的創新與探索[J].新聞知識,2013(08):75-77.
[5]梁長榮.新聞采訪課程教學改革探究[J].新聞愛好者,2010(06):133-134.
[6]潘小青,李玉曉,侯春菊.大學課程考核存在的問題及變革探討[J].江西理工大學學報,2020(06):83-86.
[7]李建偉,董彥君.“新文科”框架下編輯出版學專業發展指向[J].出版廣角,2020(16):28-30.
[8]王如一.“融媒體”時代新聞采訪教學改革的目標與路徑[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3(03):54-56.
[9]葉俊.賦權技術下新聞業再分工及其社會定位[J].青年記者,2020(19):49-51.
[基金項目]三江學院高等教育研究項目“基于新聞采訪課程的新文科教學內容重組方法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GJ202011)。
[作者簡介]張曉慧(1982—),女,河南三門峽人,三江學院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講師,新聞理論教研室主任,南京師范大學高級訪問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