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正奎
兒童的創造力發展關乎我國未來經濟、科技、社會事業的發展。我們期待自家孩子擁有較強的創造力,然而在學業繁重的時代,兒童的創造力培養似乎沒那么容易。
在古代,創造力往往被看作一種神秘能力。現代心理學認為,創造力是個體產生新穎而有價值的產品的能力,包括觀點、作品、行動。新穎性要求個體的產品讓人感到以前從未出現,有價值性要求個體的產品能滿足人們的需要,即有用、有意義或符合審美等。新穎性和有價值性是創造力的兩個基本特征,二者缺一不可。如果僅有新穎性沒有價值性甚至是反價值的,那么,匪夷所思的殺人方式或精神病人的一些瘋狂臆想,也會進入創造力之列,這顯然是荒謬的。如果僅有價值性沒有新穎性,就無法區分創造力與一般模仿、重復他人觀點、作品、行動的不同。
判斷個體的產品是否具有新穎性和有價值性,需要了解不同的參照標準。從歷史文化尺度判斷個體的產品是否具有新穎性與有價值性,只有牛頓、愛因斯坦和達·芬奇等傳奇人物才稱得上有創造力。從社會尺度來看,袁隆平、王選等杰出的科學家無疑稱得上有創造力。從群體尺度來看,一名兒童,只要在學生群體中提出了新穎而有價值的觀點,或者創作了新穎而有價值的作品等,就可以稱得上有創造力。從個人尺度來看,個人產生的觀點、作品、行動等相對自己以前而言是新穎且有價值的,就可以稱得上有創造力。立足個體發展的視角,創造力是人人都具有的一種普遍的能力。
兒童的學習一般可以理解為獲得信息、認識、技能、價值觀和態度等的過程。從創造力判斷的個人尺度出發,兒童學習的任何事物或知識對于自己以往經歷來說都是新鮮的,即“對自己有新穎性”。同時,兒童學習的知識和技能,對于其今后的生活與工作都可以帶來益處,即“對自己有價值性”。因此,兒童學習活動的過程,實質是其不斷創造的過程。實際上,個人層次的新穎性與社會、歷史文化層次的新穎性并不沖突,每一個人總是先追求自我的成長與進步,才可能逐步超越他人,在社會文化層次做出有貢獻的創造。
教育如何激發并培養兒童的創造力?
第一,學會“以變應變”和“以不變應變”的能力。創造力的一個特征是新穎性,其本質是強調“變化”。“變化”似乎是對我們身處的信息社會根本特征的描述,面向未來,我們自然會想到,在這個加速發展的社會中,兒童應該學會什么?他們應該用何種心態應對更快速的變化?讓兒童學會“以變應變”和“以不變應變”的能力,是更為長遠和可預期的策略。
“變”與“不變”本來就是人創造性地應對環境挑戰的基本策略。人類通過“變異”與“選擇”不斷適應大自然的變化,從而進化成現在的我們。人類也正在用類似的方式即“新穎”和“有價值”,不斷地創造出繁榮文化和現代文明。兒童深刻理解并掌握“變”的能力,是創造力的本質要求,也是兒童成長回歸創造的需求。
第二,讓學習成為個人創造過程。從創造力的個體發展角度來看,兒童的學習歷程實質上是個人層次的創造歷程。從社會層次的創造來看,個體的學習需要重復經歷前人的創造歷程,只有一個人通過長久的學習歷程,累積無數的成長、突破、創新經驗,他才可能突破個人層次的創造。教育的作用就是促使兒童追求個人層次的創造,推動兒童不斷地向同伴、社會層次的創造性躍進,進而在文化、歷史層次做出一定的貢獻。
第三,不斷優化知識獲取方式。創造力的發揮依賴人們在既定領域內深厚的知識積累。然而,人們在獲得特定知識的同時,也形成了阻礙創新的思維定式,而且知識符號化(陳述性知識)往往更容易強化思維定式,從而妨礙人們獲得新穎性想法或問題解決方案。在看似矛盾的現象背后,核心問題是知識獲取的方式。兒童的知識獲取方式需要從偏向于掌握陳述性知識,轉向更加注重程序性知識。因此,教育要從普遍關注知識是什么,轉向知識在哪里和如何組織。這種知識獲取方式對創新能力發展的束縛較小,滿足了創造力的新穎性需求。這個過程中,兒童能獲得解決問題的知識,同時問題的解決又會滿足“有價值性”需求,有助于實現創造性學習。
第四,掌握必要的創造性思維策略與技能。發散性思維和元認知技能是創造性過程的基本策略與技能。發散性思維偏重于無定向,更多地服務于創造力的新穎性層面,強調新觀念、新思路、新視角的產生。單純的發散性思維并不能產生創造力,無目的、無邊際的幻想不可能產出有價值的結果。
元認知技能偏重于定向,更多地通過計劃、監督與調控的作用,使個體進行有目的的發散,從多種觀念和思路中抽取最有前景和價值的信息,并在自我調控的幫助下逐步形成一條指向有價值結果的途徑。這兩種思維策略的動態有機結合,最終為新穎的“產品”賦予意義與價值。
第五,在人際互動中激發合作與創造性動機。當今社會,個體很難具備創造性活動所需的所有知識與技能,合作成為創新的必要條件。近幾十年來,大多數諾貝爾獎獲得者都是憑借與他人合作的成果而獲獎。我們需要為兒童建立有效的知識、技能、情感支持、人際互動環境,促進兒童自由分享觀點,激發兒童的創造性內外動機。
個體的內部動機是驅動創造性行為發生的重要原因,但個體內部動機更關注新穎性而忽略有價值性。在驅動創造力產生方面,社會動機起著關鍵作用。社會動機指個體對他人福祉的關注程度。社會動機將個體認知資源導向如何提高他人福祉,有利于整合內部動機驅動下產生的新穎觀點,得到既新穎又有價值的產品。通過兒童的人際互動,促進兒童社會動機和內部動機交互作用,從而促進創造力的發展。
第六,創建接納、自由的家庭和學校環境。創造力是環境變量與個體變量交互作用的體現,家庭和學校環境是影響兒童創造力發展的眾多因素中,最為直接、持久的因素。在兒童創造的過程中,家庭和教師扮演了類似“守門員”的角色,選擇或過濾著兒童成長中新穎的想法或行動。兒童天生的好奇、大膽、求知欲強、喜歡做白日夢等特點使他們會不斷地產生各種新奇的想法。家庭和學校環境應該讓這些新奇想法持續涌現,成為兒童的一種習慣。然而,父母和教師往往會在不自覺中以各種理由過濾掉或扼殺掉這些新穎的想法。創建接納、自由的家庭和學校環境,是實現兒童創造性成長的基礎。
第七,建立基于兒童創造力發展的多元化評估體系。兒童創造力發展需要動態的評價,以了解、反饋和引導兒童創造性行為。評價體系是一種緊密交織、相互作用的社會化網絡,它允許或拒絕兒童新穎的想法是否被接受或變為現實。目前,我國中小學校的評價指標存在單一和功利化的傾向,選優拔尖的評價適用于少數兒童,大多數兒童的創意容易被過濾掉。此外,評價的結果往往與個體發展緊密聯系,這使兒童不敢冒險或回避未來的不確定性,而原始的創新需要嘗試和冒險。因此,我們需要建立基于兒童創造力發展的多元化評估體系,通過多元化評價主體對兒童創造性學習實施多角度、多層次的考察和評估,讓兒童的成長回歸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