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意雪 張燕
“一個偶然的機會我結識了四環游戲小組,那時我第一次聽到‘媽媽老師這個稱呼,感到無比親切。這里的每位家長起初送孩子去幼兒園的時候,都會告訴孩子:有任何事情找老師,老師會像媽媽一樣愛你們。‘媽媽老師也用行動證明了老師像媽媽,孩子們都喜歡這里的老師。因此我毫不猶豫地決定把兩歲半的小女兒留在四環游戲小組。而這一留就是三年多的時間,我也從一位家長變成了‘媽媽老師。”這是四環游戲小組的“媽媽老師”張意雪寫下的一段樸實又動人的文字。來到四環,融入四環,參與四環,是許多像張意雪一樣的家長共同享有的記憶。究竟四環有何獨特之處?讓我們聽聽他們的故事。
從2004年創辦至今,四環游戲小組著眼于對弱勢人群的育兒支援,注重激發當事人的內在力量——外來農民工家長的教育主體意識和育兒自信心,尋求不同于主流幼兒教育的發展思路。從零起步,四環游戲小組至今走過的17年風雨歷程甘苦自知,周圍的朋友們也時刻在關注,并以各種方式支持著這顆別樣的種子。實踐證明,好的幼兒教育一定是接地氣的,是把種子埋在土里的教育,而不是脫離真實生活、脫離社會的封閉式教育。
幼兒教育回歸本源: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學齡前兒童教育的源頭在家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孩子的影響相較于教育機構作用更大,而且是不可替代的。
四環游戲小組實施以參與者為中心的教育,教育兒童和引導家長同步,將家長工作作為重點,創新方式和途徑,如成立家長委員會、組成“爸爸老師”“媽媽老師”、定期召開家長會,開展家長讀書會和自制玩教具等活動。家長通過參與教育,以及與志愿者老師和其他家長的交流分享,逐步轉變育兒觀念和教養方式,做到“教育父母就是教育兒童,支持父母就是教育兒童”,真正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家長們在參與中認識到自己的力量,實現育兒互助,解決流動兒童的學前教育問題。他們因育兒結成教育共同體,成為游戲小組的主人。
歷經十幾年的浸潤,無數個真實而感人的故事在四環游戲小組沉淀下來。這些故事以孩子為紐帶,發生在游戲小組和一個個家庭之間,是從大地和泥土中生長出來的。
2016年元旦前夕,家長們討論新年游園會的節目,商議表演一個“三句半”。笑笑媽媽以兩年來對游戲小組的深入關注和了解為基礎,圍繞小組的日常活動和現實情況,將“三句半”的內容梳理出來。而今,“三句半”成為四環游戲小組的保留節目。
在四環游戲小組,家長深度參與教育,同時參與辦學和管理,例如,從家長委員會中推舉校長,為大家義務服務。第六任何校長曾經身體力行堅持家庭閱讀,并鼓勵和帶動其他家長一起讀書。他認為,四環的家長應該做學習型家長,每天睡覺前二十分鐘的親子閱讀一定要堅持下去,逐漸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
今年7月份畢業的楊群原要回老家上學。他的媽媽在育兒日志中寫道:“游戲小組就像我的第二個家,看著孩子天真燦爛的笑臉,想到發生在孩子身上的小插曲,有什么愁事都拋到了九霄云外,真的舍不得離開。”
舉全社區之力,讓資源存在于社區。教育孩子應舉全社區之力,把老師、家庭和社區擰成一股繩,形成教育共同體。
四環游戲小組的標志是四個圓環圍著一個萌芽,寓意區域性、社區性教育。游戲小組強調就地取材,能者為師,它是一個家長教育自助、發動民間力量的不同于正規幼兒園的教育組織。為了增加親子互動和社區凝聚力,四環游戲小組的日常實踐活動,除了開展蒙氏操作活動、做早操、舉辦綜合主題教育、晨間閱讀,還會組織孩子們走出去,利用社區周邊的活動場所進行教育活動,讓社區資源為我所用。之前的四環農貿市場看起來很嘈雜,但是換一個視角,就是游戲小組的課程資源庫。
每年春秋,四環游戲小組舉辦兩次親子運動會,帶孩子去后海或西海親近大自然,開展充分的體育運動。游戲小組附近的胡同很多,老師帶著孩子們去串胡同,感受胡同里的文化。春天帶著孩子們去奧森公園找小蝌蚪,感受大自然的變化;秋天去動物園秋游,看動物的同時,感受秋葉的五彩繽紛;冬天,會有獨特的“冬游”,孩子們在雪地上打滾,印各種手印、腳印,也可以打雪仗。在諸多的活動中,新年民俗展是最具有鄉土氣息的文化活動。一件件具有家鄉味道的民俗作品讓人驚嘆,祖輩、父輩把積累的鄉村生活經驗和民俗傳統文化傳遞給晚輩。孩子和家長制作的過程,是用錢買玩具無法獲得的寶貴體驗。
谷姥姥家住在游戲小組旁邊,她是游戲小組的鐵桿粉絲,更是忠實的志愿者。幾年前,谷家新得了個小女孩,三年后,谷姥姥在周圍物色幼兒園,最終決定把孩子送來游戲小組。而今,孩子已上小學三年級,谷姥姥來四環卻已成為習慣,只要有需要幫忙的,她都義不容辭。打掃衛生、清理死角、照看植物、幫忙提水、協助老師照看孩子……她總是說:“能來這兒幫點忙,很高興,也樂意,老師們不嫌我麻煩就行。”
作為面向流動學前兒童的教育公益組織,四環游戲小組是依托社區的非正規學前教育形式,不僅如此,它還創造了流動人口融入城市社區的公共生活空間,成為一個文化中心。歷經民間教育道路的探索,四環致力于使學前教育回歸本位及本源:生活常識、簡易樸素、家長與社區參與。
內生力量具有可持續性,社區非正規教育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教育生態。四環游戲小組通過大學生志愿者和農民工家長的平等互動,激發家長的主體意識,自下而上地發揮民間內生力量——即造血而非輸血,走出了一條低成本、高收益的辦學道路。
游戲小組發展過程中經歷了兩個群體關系的調整轉換:從最初以專業大學生為主要力量到大學生與農民工家長雙方配合協作,再到而今媽媽老師作為主要力量、大學生志愿者輔助。
17年來,在四環游戲小組的家長中產生了十多位校長和八位媽媽老師,體現了流動人口群體獨立自主、奮發自強的精神,也證明了流動兒童家長身上擁有潛在的教育資源,有著強大的教育力量,這種內生力量遇到合適的土壤就能夠生根發芽。
游戲小組的育兒自助基金是第五任校長徐校長提出來的,一直沿用到現在。在徐校長的帶領下,家長們意識到自己在游戲小組發展中的作用和地位,認識到游戲小組是一個自助和互助的組織,應主動承擔對游戲小組的共建責任。
邱老師是第一任媽媽老師,在小組一待就是7年。2017年因為孩子要回老家上學,她不得不離開。慶幸的是,家長群體中總有扎根大地的種子萌發出來,補充了媽媽老師隊伍。她們邊做邊學,實現了激發內生力量和可持續發展的設想。
這些實踐都證明了依托社區的非正規教育是有生命力的。幼兒教育不應標準化、同質化,形式要不拘一格、靈活多樣;因地制宜、因需而生,返璞歸真,辦“以人為本”的教育。一方面,使家長有多種選擇,滿足社會對教育的多樣化需求;另一方面,擴大幼兒教育的受益范圍,最大限度地保證兒童的受教育權益。
國際上幼兒教育發展的重要趨勢是依托社區,家庭化和微型化。如英國、美國和瑞士出現了大量的“日托中心”“日托之家”等類似于家庭的教養兒童的合適場所。幼兒教育不能以單一標準和簡單化一的方式實施管理,而應提倡興辦主體多元化,以調動各方的積極性,便于吸納專業老師和社區人員就業,同時吸引社會公眾的關注、支持和參與,還要把發展教育的條件、形式及目的效果統一起來考慮,符合教育的生態效應和可持續發展原則,才有可能健康發展。
責任編輯:王妍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