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妍琳
2021年7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現場傳出喜訊,泉州申遺成功,昔日馬可·波羅筆下的光明之城獲得“加冕”,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向世界展示了閩南文化的風采和底蘊。為守護傳統文化,有一群人將腳步從城市延伸至鄉村,懷揣鄉土情懷駐扎在隱于園林的千年古厝,探尋美麗鄉村振興的“幸福密碼”。
為響應中央生態文明轉型的國家戰略,2017年,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縣成立了全國第一個縣級研究院——永春縣生態文明研究院,探索生態文明與鄉村振興的經驗。岵山社區大學作為其前端實踐部門調研了解到鄉鎮公共文化服務薄弱,便以茂霞村為試點,從教育這一普適性需求切入,挖掘和動員社會力量參與社區教育。在鄉村人口大規模向城鎮聚集的背景下,他們行走于刻滿滄桑感和歷史感的鄉間土地,嘗試點亮“精神薪火”,為鄉村留住未來的建設者,讓美麗鄉村明日可期。
彌補兒童視角的缺失
“業余時間除了做家務就是看情感劇,想不到看書。”茂霞村本地媽媽陳少霞這樣形容自己的日常,這也是鄉村多數留守媽媽真實的生活寫照。2018年,高玉華作為岵山社區大學負責人來到茂霞村。她發現雙休日、節假日等學校教育的“真空時間”,鄉村孩子沒有與同齡人學習、交往的機會,受家庭影響沉迷于電子產品。在這里,很少有人真正懂得并思考孩子的需要,“兒童視角”缺失。面對這樣的現實,社區大學的可為空間在哪里?高玉華開始了探尋。
家庭對于孩子成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鄉村孩子面臨著家庭陪伴缺失、家長教育能力不足的現狀,創設能夠提供環境支持來彌補家庭教育不足的“公共空間”的想法應時而生。然而,走進鄉村并不容易。駐村之初,社區大學沒有固定辦公和活動場所,鄉土社會又是熟人社會,村民并不認可“空降”的公共服務機構,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也不高。此時,茂霞村村主任陳祖斌從社區大學的到來看到了希望:一座有著千年發展史的閩南特色古村落,想要發展得更好需要高素質人才。在陳祖斌眼里,社區大學具有鏈接人才的天然優勢,于是村委會修繕了華僑的房子,給社區大學解決了最初的落腳點,搭建起與村民溝通的橋梁,協助社區大學熟悉并融入村莊。
有了施展拳腳的空間,社區大學以四點半課堂、微型圖書館、親子讀書會、自主學習課等符合鄉村孩子需要的內容開展常態化服務。高玉華帶著孩子們在廣場上誦讀國學,讀書聲吸引了陳少霞等留守媽媽,后來她們一起成立了讀書會。“鄉村沒有書香氣,先改變自己給孩子做個榜樣,他們會依樣學樣。”留守媽媽在這里找到了陪伴孩子成長的理想方式。讀書會成立之初,高玉華找了些有意義的影片,給孩子們播放,然后帶領媽媽們共讀了《不輸在家庭教育上》,讓她們認識到家庭教育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孩子的成長。“學會站在孩子立場去看問題和親子溝通的方法,意識到家庭關系對孩子成長很重要。”陳少霞仿佛醍醐灌頂。圍坐在一起講述育兒和生活困惑,聽取他人的意見,這是留守媽媽們從未有過的體驗。夏日炎炎,親子共讀書聲瑯瑯,是陳少霞心中最美好的畫面,也吸引了村里人、過路人駐足,讀書會的規模和影響日益擴大。
從讀書會的深度參與者成為負責人,陳少霞坦言自己收獲了成長,也驚訝于孩子們的改變。從沒有讀書的概念到風雨無阻的熱愛,孩子們收獲了知識,也養成了做筆記的好習慣。讀書會給了熟讀成誦的孩子們表現的舞臺,從靦腆到踴躍,他們在這里找到了成就感和自信心。一方公共空間,似乎正在悄悄改變著鄉村孩子的人生軌跡。
“親子活動豐富了孩子們的生活,他們周末也能相互交流學習,留守家長受到思想教育,村莊整體文化水平提升了。”陳祖斌欣喜地看到了這些改變。
開闊農村娃的視野
環境閉塞、文化資本缺失,鄉村家長一方面擔心怯生生的孩子無法適應復雜的社會環境,另一方面執著于分數。“成績不好,什么都不用說。”高玉華常聽家長這樣說。她郁悶于唯分數論根深蒂固無法改變,也心疼孩子們就這樣被全盤否定。
鄉村教育資源匱乏,在教育層層被窄化為學校教育、知識教育、應試教育之下,孩子們顯然沒有優勢。生長于鄉村賦予孩子們的天然技能沒有辦法書寫在卷面上,若他們因分數不夠漂亮就無法獲得家庭和社會的認可,甚至被否定未來發展的諸多可能,村頭只會有越來越多游蕩的背影。在高玉華看來,這是當下教育評價體系對鄉村孩子的虧欠。從長遠發展考慮,有比分數更重要的東西。她想起美國社會學家給政府做的一份關于如何縮小黑人與白人間教育差距的報告。報告顯示,造成兩者差距的并非是教育環境、教學工具而是見識,當人能與各種社會資源互動,在見多識廣中獲得啟發、發散思維,這些會促進學業水平的提升。于是,她開始為開闊農村娃視野而奔走,為孩子們提供更多路徑,讓他們找到價值感、獲得認可。鏈接社會資源、尋找有一技之長的人建立師資庫,把有益于孩子們的內容轉化為課程,成為高玉華的日常工作之一。
偶然間,她看到一位長者在為旅行團講解“永春紙織畫”,這讓她如獲至寶。這一民間傳統手工藝,自唐朝萌芽發展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是獨屬于永春的非遺,是可以滋養孩子們靈魂的寶貴在地資源。了解到講解人是永春紙織畫黃永源大師的弟子林志恩,并且有給學校授課的經驗時,高玉華向老人詢問能否來社區給孩子們上課。年近八旬的老人,獨自奔波七八公里不方便,高玉華便給老人解決了交通上的困難。學習紙織畫需要給每個孩子配備一套織機,制作時要先將繪好的圖畫用小刀裁成粗細均勻的細條作為經線,再用空白紙剪出粗細一致的細條作為緯線,之后在特制的織機上經緯交叉制出畫面。由于龐大的織機不便攜帶,林志恩便克服困難,帶上用A4紙大小的木板和幾根竹條自制的簡易編織機,在高玉華的精心安排下給孩子們授課。面對熱情高漲的60多個孩子,最初林志恩需要帶上自己的助手才教得過來。后來學員固定下來,林志恩每周來社區大學教兩小時,三個月教出了水平過關的28個孩子,并給他們發放了證書。
一紙證書能幫鄉村孩子找到價值感,高玉華覺得十分必要。村里有個孩子活潑好動,永春白鶴拳打得非常好,喜歡腦力活動,高玉華曾提議讓家長送他去學象棋。由于孩子不擅長書寫,家長堅持“他寫字很難看,要去學寫字”。孩子的興趣得不到尊重,又被監視著學習,導致母子關系緊張。于是,家長將孩子送到了社區大學。高玉華深知鄉村孩子因學業欠佳而被貼上“壞孩子”的標簽,不被家長認可,內心缺乏安全感,對愛與信任無比渴求。她希望孩子們能在這里感到被接納和尊重,找回價值感。于是,每當有外來人員到訪,高玉華就請這個孩子在眾人面前打一段白鶴拳。被人認可后,孩子找到了生活的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