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娜
幼兒園與祖輩家長協同育人,有助于提升學前教育質量。厘清現存問題,幼兒園發揮主導作用、整合利用祖輩教育資源,才能推動幼兒園教育與隔代教育同頻共振。
明晰融合現狀
由于思想觀念、文化背景等差異,教師與祖輩家長協作育人效果欠佳,存在以下問題:欠缺有效溝通、兩者責任模糊、角色差異化明顯。因此,探索家園合作新模式,拓展家園融合的廣度尤為重要。要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厘清現存問題。
祖輩家長參與家園融合能力不足。隔代養育有獨特的優勢,祖輩能在生活中將人生閱歷講給幼兒。但他們參與家園融合的能力不足:一是教育觀念落后,缺乏科學性;二是文化水平偏低,教育內容、培養方式難以與幼兒園契合;三是存在“教育是幼兒父母的責任,自己只負責照顧生活”的想法。
幼兒園缺乏完善的家園融合機制。幼兒園教育活動有利于促進幼兒身體、智力、性格、行為習慣的發展。然而,目前家園融合機制尚需完善,具體表現為:缺少硬件設施和軟件條件,缺乏專項經費投入和場地支持,教師缺乏家園融合專業知識。
家園合作協同育人平臺有待拓寬。家園融合沒有充分利用網絡資源,信息交互存在滯后性和不完善性,不能及時掌握幼兒在園狀況和在家狀態;家庭類型復雜多樣,家園融合難以整合不同教育需求和目的。
探索融合途徑
做好家園融合,祖輩家長應與時俱進,讓隔代教育成為“特色教育”;幼兒園應揚長避短,讓幼兒園教育成為“安心教育”;家庭、學校與社會應相互配合,打造家園融合新模式。
切實提升祖輩家長參與家園融合的能力。其一,知識與理念“齊抓”,提高祖輩家長綜合素質。祖輩家長容易忽視對幼兒心理與人格的關注,可通過“祖輩家長座談會”“祖輩家長學校”等方式向他們傳遞科學育兒觀念。
其二,熱情與主動“共存”,激發祖輩家長育兒積極性。祖輩家長重養育輕教育,很少主動向教師了解幼兒的獨立能力、自理水平及學習效果。幼兒園要挖掘新視角、運用新舉措,鼓勵他們建言獻策。
其三,兩代家長“齊上陣”,從祖輩家長中挖掘教育資源。幼兒園要鼓勵祖輩家長加入家委會為幼兒服務;從祖輩家長中尋找有特長有熱情的助教,探索“祖輩家長助教”的共育方式。
建立健全幼兒園與家庭合作機制。第一,拓寬溝通渠道,傳遞育兒理念。教師就幼兒成長問題通過網絡平臺或線下見面與祖輩家長交流,深入開展家園合作。第二,提升教師信息交互能力,保證家園融合有序進行。教師采取一對一、一對多等形式家訪,與祖輩家長交流教育理念。第三,家園融合工作留痕,為育人提供思路。通過電子備案、紙質筆記等記錄育人過程,總結優點、反思不足。
依托社會力量搭建平臺。家園有效融合需要幼兒園與祖輩家長雙向互動,也需要社會力量提供廣闊平臺。一方面,家園應借助網絡平臺開辟育兒新天地,打造“家園合作、園園協作、家家貫通”局面,教師與祖輩家長共享信息。另一方面,幼兒園和祖輩家長要努力爭取社區支持,為幼兒創設生活和學習平臺,讓他們在多元環境中成長。
學前教育不是家庭單方面能勝任的,也不能僅依靠幼兒園完成。在更新教育理念、完善教育機制、爭取社會支持上下功夫,幼兒園教育與隔代教育才能有效融合,為幼兒提供更好的教育環境。
責任編輯:張妍琳